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大学教育毕业论文

秋梅分享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教育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毕业论文篇1

  电气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气专业在很多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专业被重点推广,培养高技能的电气学人才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传统的电气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固定,分为基础知识、高压电设备、电气设备选择和电气设备配置四个部分。现行的教学模式多注重对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的教学,没有重视实践操作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电气化人才非常不利,因此,提高电气教学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专业的电气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电气专业的技术应用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人才的培养在电气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对电气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对电气专业的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方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可能学习的很扎实,对相关的公式和设备运作过程也了如指掌,可是遇到实际的操作问题,许多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变通,只会生搬硬套,缺少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使得大部分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培养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就业率和提升毕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实践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几个因素:教师、学生个人、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考核方式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学习困难与问题的指导,不同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相同;学生个人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素,自身的学习主观性、学习方法、动手能力都是实践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现行的专业考核方式大多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这一现状导致学生只针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所以,除了上述因素外,考核方式也对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在电气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引导,除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指导。在教学实验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电气设备的操作中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爱。注重师生互动,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朋友,让学生爱上学习。此外,老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只有不断进步的老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配置教学资源

  选择和配置适当的教学资源,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电气教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其先进的专业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更新,因此,适当的教学资源对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实践能力具有突破性意义。学校应在现代化装置的配置上与时代接轨,让老师和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到最新的科技产品和电气设备。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教学基金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电气配套装置的采购。部分财政预算充裕的学校,可以建设全面开放的实习基地,方便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优质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可以分享到互联网,方便学生课后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改善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和讨论,在互动中学习和进步,这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只有发挥学生自主的能动性,才能在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上得到质的飞跃。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就不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轨的情况,电气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除了需要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实验,这样才能让理论知识深入人心,这对学生今后的实践操作也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另外,除了在课堂的学习外,老师还要多进行实验室和设备现场的引导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操作中来,才能更形象更具体地让学生消化老师传授的内容。

  (四)完善考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外,在教学成果考察上要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主要从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成果展示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期末成绩的考察主要以闭卷形式为主,这就加大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强度,同时减少了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平时成绩、实验操作、期末成绩、毕业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然后客观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估。在电气教学质量的考察中,对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考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校教育模式是否合格、学生学习是否达标,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五)培养学生自主性

  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一是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与实习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专业的认可度。拥有实践基础和操作经验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上也更加容易被就业单位和企业所青睐。二是学校可以联合相关的电气组织或机构举办学科竞赛和实践操作技能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也能养成多向思维的好习惯,这对促进电气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学生参与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实际操作中来,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结合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性。

  (六)开设单独的实践课

  进行实验课的单独开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的主要内容基于理论知识,但是主要形式以操作和验证为主。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程分开,能够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除了规定课时的学习外,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探究和实践验证,既保证了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常淑英。试论在电气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228~229

  [2]张利锴。对电气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赤子,2015,19:326

  [3]舒永忠。在电气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139~140

  大学教育毕业论文篇2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与融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推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出现相互脱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研究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个学校之间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招生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对于教学活动来说,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主要包括显性脱节和隐性脱节。(1)显性脱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渴望获得教育新理论,尤其在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理论方面更是渴望至极,为了掌握这些新理论,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相反,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不厌其烦地研究分析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并且提出一些令广大教师看不懂、弄不明白的理论,进而使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出现脱节,这种脱节就是所谓的显性脱节。(2)隐性脱节。在当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教育理论”产生严重的隔膜,这时,各种“教学法”充斥在教学领域,使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出现脱节,这种脱节称为隐性脱节。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

  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比较多,但是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教学的主体。

  (1)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所谓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事物组合到一起,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两者真正产生相互作用。对于不同事物来说,彼此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关系,这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产生实质性关系的两种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两种事物不存在客观条件,那么就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关系,同时也就不会发生相互作用。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出现严重的脱节,从根本上说,就是两者之间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2)教学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参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并没有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理论教学主体和实践教学主体各自为政,进而导致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对于两类教学主体来说,由于分工不同,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两类主体需要进行合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主体与教学实践主体之间由于缺乏同一性,最终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出现脱节。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源于教学实践,但是,教学理论的职责就是揭示教学实践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总会带有一些理论研究者的主观色彩,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逻辑性。所以,需要借助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进行选择性的扬弃。对于教学实践主体来说,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理论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等,同时也就意味着教学理论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需要反复融合。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检验、改造、修正、完善教学理论规律,这种教学规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的基础;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实际情形,在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融合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时产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回到教学理论中,进行对教学理论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美融合。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的主体需要检验教学理论,并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进行实时的调整、修正等,进而为教学理论研究者提供教学理论的原始素材。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教学实践的主体需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由于承接的教学任务同,进而在理解、阐释和应用同一教学理论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同一教学理论在上述条件的约束下,所揭示的教学实践同样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融合,通常会受这些差异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融合时出现的各种教学事件,需要教学理论研究者进行客观的审视,确保教学活动更加明晰,同时教学理论研究者需要以此信息为基础,不断完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实践主体需要研究分析教学理论,并且对各种教学理论进行再研究。通过对教学理论进行再否定,再次回到教学实践阶段,与其他教学理论重新参与到教学实践,开始新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教学理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层级和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2]罗新兵,罗增儒。案例教学:谋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06)

  [3]蔡宝来,王会亭。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关系、转化条件与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83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