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新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创新教育论文篇1
创新教育及教育创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开展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民族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教育义不容辞担起重任。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新的观念、体制或方法,促进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而不应该是对创新意识的打压和抑制,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必先审视教育自身,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滞后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保障创新教育健康发展。但十分可惜的是,我们一直忽略对教育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和调节,而一味追求狭隘意义上的质量上升。由于长期以来“创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教育模式向应试能力倾斜,出现一些注入式、打压抑制式、教条主义式等不利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自由的全面发展,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1.注入式
徐特立老人曾经说过:“‘注入式’就是不跟学生商量,强迫学生接受,把学生已知道了的东西,也照着书去灌输;不管学生听不听,也照样念下去,这是片面的东西,是封建的旧式的教学方式。”
尽管对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但注入式教学在现实中仍占主要地位。老师讲、学生听仍是最普遍的课堂状态,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津津乐道、独占课堂,学生在后面被动接受、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彻底打压,本应愉快的探究课堂沉闷枯燥,课堂研究变成了单向输出、被动输入,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失去了朝气!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性退化,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萎缩,严重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2.打压抑制式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棍棒底下出人才”,教育者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学生成为被管束的木头人。但“严”师未必出高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苛严管束下,本应快乐的孩子沉默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创新的萌芽就这样被抹杀了。那种只信强制、只讲约束,只讲严格不讲宽容的方式,使教育气氛紧张、沉闷、压抑;那种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的陈旧方式,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自主性都遭受严格限制,学习积极性受到过分的抑制,要使处于这种境地的学生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谈何容易啊!
3.教条主义式
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接受、轻质疑。书本至上、权威至上。如在教材编写上一味追求体系的完整,而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忽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固守教材的编排顺序,丝毫不敢造次,也丝毫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与其它知识、其它学科的链接。教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公式、结论的巩固应用,而对产生的过程轻描淡写;在问题解答上,苛求整齐划一,恪守条条框框,谨遵标准答案,若稍有创新,稍越雷池,必遭“扣分”厄运。教条式教学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只顾模仿范例,不敢畅所欲言,不敢有丝毫的独创之处,这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单调和厌烦,销蚀探究新知的激情,失去培育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让人空余恨,不禁扼腕叹息!
上述情况的普遍存在表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不尽合理,有待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亟待创新,致使不能彻底清除阻碍教育改革创新的障碍,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
二、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绝不是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培养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从根本上说,以培育创新精神为宗旨,实现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民族创造力!
1.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编进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滞后的客观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但同时,要破除对书本的迷信,反对本本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探究新知;要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新的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2.教学方法的创新
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而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方法,造成学生习惯“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大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斯多惠说:“有的教师奉送真理,有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
3.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思维的僵化,畏首畏尾,失去追求知识的激情。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提倡创新思维,鼓动创造发明。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没有标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实践,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速度,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深深依赖于这个国家的创新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动力支撑,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我相信,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下,创新教育一定能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民族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2]学会生存.
[3]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4]斯宾塞.教育论.
[5]江苏教育研究.
创新教育论文篇2
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
摘 要: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面临21世纪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人们的思想观念很难迅速改变与适应。该文针对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要真正地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所谓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从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来说,应该把创新素质看作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体现,看作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要认识到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校的教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观念,任何一个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师,就是他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是最大的教育渎职,是最不称职的教师。作为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缺乏理智的典型表现,他们不仅是对自己缺乏责任感的人,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总之,我们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创新素质发展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在树立创新价值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形成创新素质可塑性的观念思想,要打破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神秘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创新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变成现实。
二、要树立创新的教育功能观
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即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作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曾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潜能都能解放出来,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表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能否发挥其固有的正面功能和作用,其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是否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旦我们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反之,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可能在无意识中助长挫伤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新的教育功能观是21世纪知识经济创新旗帜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
人才是指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整个人类在21世纪的征途中,各个国家与民族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于创新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只靠背书获得高分的人在新世纪中将是没有出路的。这表明,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才标准己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人才标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必将实现一次新的超越。
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应再停留于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应该着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事实表明,这些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在学校中学习保守的学生。年轻的学生最具有可塑性,整个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要求和标准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激情不断得到激发,并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另外,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