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论文

斯娃分享

  生命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的首要基础,就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一:《关于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文章在分析当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以示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珍重生命的教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划上句号。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但许多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所以,他们经常抱怨“累”、“没意思”,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依据一个个排除,要让大学生体认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

  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高度的期许,但在大学里,他们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辈。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员,由此,从巅峰到低谷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为生命的价值只有赚了大钱才算得以实现。这是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应当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只不过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大学生既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可实际上,大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已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生命教育在我国内地刚刚起步,其途径与方法尚处在尝试之中。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发“思政课”教学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从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也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违法犯罪,如马加爵凶残地伤害四位同窗好友,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碍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思政课”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在“哲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有这样一个理念,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顺应时代,有时代精神。在“伦理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导向,即人是有追求的,仅仅遵守法律的公民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不是一个好公民;大学生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必须要有道德精神,这样才会使人生体现出卓越与崇高。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应有这样一个基本标准,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可能犯错误,对历史人物要有客观的评价;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不犯错误。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应贯穿这样一条红线,即要使生命有意义与价值,必须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不管别国多么富强,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能丢;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丝毫不关心、不关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

  (二)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亦即提高生命的质量。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为审美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情感活动。以下从德育的角度谈谈如何通过美育来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1.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要成为审美的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不仅能对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还能提高判断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生命价值观的能力。如何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德育教师应善于挖掘大学教材中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努力做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获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疑惑的“重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2.用美的环境熏陶人,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美学家高乐泰指出:“审美享受不是非生产性的开支,而是一种看不见人类进步的阶梯。”审美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有美的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心临其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3.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引导学生参与生命美育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生命美育”这一新概念。即强调在美育中凸显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涵,由此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之美的觉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人的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能够感知对象、传递感情,进行想象和理解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其次,审美活动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一个对生命失去信心的人,不会主动去追求美,更不会主动去创造美。正因为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由审美体验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审美享受是对生命的愉悦、对生命的享受。审美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生命美育,只不过是我们以往忽略了生命教育才没有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对于大学生,我们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这种教育与其说是美育,不如说是生命美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能真正体会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而对于一个缺乏感受性的麻木者来说,再美好的生活也是味同嚼蜡。生命情感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发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宽容、奉献、富于爱心等美好品质;与之相反,消极的生命情感则会使人变得沉闷、丧失意志、孤僻、极端、自私冷漠。可见,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

  1.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2.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才会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

  3.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4.带领学生参观监狱,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犯人失去自由后的痛苦,或把在监的犯罪分子请进学校,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

  5.要求学生参加亲友的追悼会,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等。

  6.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7.组织学生郊游,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

  8.组织学生观看枪决死刑犯的纪录片,通过死亡人的表情、动作、声音,来观察他们对生命的留恋,体验生命的可贵。

  9.请有过自杀、轻生念头但成为成功人士的人来学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10.学校出资举办学子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创业的实践中磨炼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不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受、成长。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自己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之外的波澜壮阔的人类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

  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二:《浅谈大学生生命观及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伤害生命事件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思考,而我国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形式资源是非常缺乏,而国外,他们对生命教育的传播不仅通过学校,家庭,还有网站、媒体等等,内容丰富,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用心经营生命和思考生命的方向。现浅谈大学生生命观影响因素,呼吁更多人关注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希望教育者和在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对生命教育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1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

  大部分学生能够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持乐观、美好的态度,但同时大部分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而主要的压力源来自对个人前途的担忧,不过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于压力无所适从。多数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和争取更好的生活品质,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深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从大学生对待死亡与自杀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是少数人还是认为这是解脱很好的方法,因此对这部分人群需要我们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生命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社会、家庭、个人。

  (1)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学生不堪学习的重负而产生不良倾向,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僵硬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缺少关爱,人文教育的缺失让学生面对压力很难采取成熟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2)社会形式的变化会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价值存在冲突时就会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判断。

  (3)家庭的物质条件水平、家庭结构、家长对子女教育培养的重视度和家长自身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判断人生观和生命观的标准。

  (4)个体自我概念的强化、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变化及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也会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判断。

  以上四种因素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3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国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结合它的影响因素,现提出了几点完善生命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高校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1.生存教育。课程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即如何保存生命。 2生命哲学教育。这部分内容是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重点所在。生命哲学教育是指占今中外文学家或哲学家关于生命的哲学论述,很多哲学家一直在追求和探索人类的生命价值。如黑格尔视生命为一场悲喜剧,叔本华反对黑格尔的哲学,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只能是悲剧,生命存在的形式,更多的是痛苦,而非幸福或快乐。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这些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生命探讨的讨论,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人生价值的探讨,使大学生懂得、尊重生命,获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3.死亡教育。有人视死亡为生命的终结而恐惧,有人把死亡等同于解脱而欢喜,更有人以死亡作为胁迫其他生命就范的工具。生命教育应该学习不以冲动的情绪面对死亡,而能运用理智的心态处理。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死的问题,即以理性与超越的思维来认识与面对死亡的问题,进而检讨白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与有限性,创造出生存的智慧,积极、正向地面对生命与死亡的课题。

  4.科学与人文教育。它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倡导人格完满的精神实质。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大学生,不但能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也能具有理性的思考。

  5德育课程。我国高校目前很少有给全体大学生开设德育课程,除与专业有关的学生会修这门课以外,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儿乎没有上过德育课。高校德育始于对生命的热爱,而生老病死这条自然法则揭示了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死问题。树立什么样的生死观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实践话题。

  (2)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不在少数,很多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来白于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解决不及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状况往往被忽略了。正是因为传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盲区,使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成为隐患,进而不断显现出来,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而不是把心理咨询室作为摆设,必须充分利用起来,向学生开放,并鼓励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高校还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受到重视,而不是在一阵风之后让心理辅导和咨询逐渐沉寂。

  (3)“关爱”生命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学会被爱,生命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抛弃白己,没有谁能将你抛弃。生命教育旨在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改革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学校应转变思想观念,学生管理提到应有的地位。学校应对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予以充分的关心和重视,在当减轻他们各方面压力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以提他们的积极性。

  (5)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营造生命教育良好环境。学校并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唯一承担者,特别是现在大学教化功能逐渐弱化的状态下,家庭与社会更应承担起这一重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生命教育的论文篇三:《浅谈高校生命教育》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提出高校生命教育未来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生命责任和生命历程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畏艰难,敢于担当。

  关键词: 生命教育;责任;高校

  1 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命教育”一词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如英国提出教育要顺应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并着手进行课程改革。1989年日本明确提出要以“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观念来定位教育的目标,并着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

  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省的学校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并设立“生命教育委员会”,还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0世纪末我国的香港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爱与生命》等专著,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尊重、关心、理解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包含有生命教育的意蕴。但是,真正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来开展,那还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两个文件,自此生命教育引起全国范围的极大关注。2005年“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上海市、黑龙江省、辽宁省等省市的中小学课堂,随后开始在全国开课。相比之下,我国大陆高校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晩。目前,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意志教育和生命行为教育。

  1.1 生命认知教育

  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认识生命的珍贵,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并不断升华生命。如2002年武汉大学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在全国高校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2006年5月19日,“青少年生命教育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在北京拉开序幕,第一站设在中国百年华府——北京大学。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程。2007年12月,全国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举行。会上一些专家呼吁生命教育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之中。随后,武汉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教育的通选课程,编辑出版了全国高校首个“生命教育”读本,内容涵盖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伦理等诸多与学生心智成长相关的知识,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达给学生。同时,一些高校还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1.2 生命意志教育

  生命意志是人生最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意志是人内在的生命追求,人生是生命追求的外部表现。人生有许多障碍,没有意志的人生将无法想象。近年来,高校通过开展系列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志。如所有高校新生入学时都安排了时间不等的军事训练,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身体又磨练意志。部分高校开展了勤工助学的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或者假期,参加一些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运动。通过上述活动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上不同的人和事,以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坚韧性格和迎战困难的意志勇气、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大有裨益。

  1.3 生命行为教育

  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意志最后都会融合落实到人的生命行为上。真正健康的生命行为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一种对生命质朴的珍爱,这也是生命教育成功最真切的表现。高校的生命行为教育就是通过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来落实的生命教育。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得到体验,增强学生对各种不良行动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消除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养成健康的、良好的生命行为习惯,避免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动。

  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各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在我国已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2 高校生命教育的未来走向

  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已有一定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已初具规模,相形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与基础阶段的生命教育相衔接,高校生命教育今后应该着重放在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责任教育上。

  近年来,高校学生漠视和践踏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大学生漠视和践踏生命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是归结起来主要还是由于对生活意义的失落。这就昭示了:要防止漠视生命行为的产生,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于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所以,高校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让大学生弄清楚生命的价值意义,并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其次是进行生命责任教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先存世界的联系产生的。

  这也就是说,责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就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即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强烈,越能激发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书写出辉煌的人生。生命责任教育就是要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懂得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激发出生命的热情。

  再次是要进行生命历程教育,特别是关于挫折的教育。人生的历程往往会充满困难和挫折,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命承受之重缺乏体验,对生命中可能出现的苦难、挫折缺乏预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知道苦难也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就显得极为重要。一个人只有对生命过程有了科学的认识,才能去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所蕴含以及被赋予的博深的社会内涵,才能从自然的、生理的、社会的层面去认识把握和接纳自我,才能感受到自然客观上的“我”,以及与人们建立了相互关系的社会的“我”的统一,真正地成长与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新华文摘,2007(24).

  [2]董振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J].社科纵横,2010(1).

  [3]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猜你喜欢:

1.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2.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3.生命教育的相关论文

4.有关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5.生命教育论文3000字

    1376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