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论文2000字(2)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4
浅谈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健康心理多体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中职学生拥有学习和创造空间的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成长助力。观察分析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便可了解到,中职学校仍旧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是与中职学校发展相对比,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基于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应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1 中职学校心理咨询概述与现状
心理咨询本就是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理论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就是采用心理学理论,根据咨询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利用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媒介,为咨询者提供帮助、启发的一种心理疏导措施。心理咨询可促使咨询者人格不断完善,并有利于激发其潜能的一种心理辅助性过程。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根据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回答讨论与商量讨论的模式,促使咨询者能够在情感、态度、思维以及认知等各方面方面发生变化,以此协助咨询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对于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较为落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咨询运用的时间较短。观察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主要体现这么几个特点。首先,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表现于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欠缺,尚未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也未配备专门的咨询场所,咨询者资格不够[1]。同时,即便有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对心理咨询室的认识存在错误。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咨询立足于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其并不局限于心理健康调节。
在面对及少数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才会发挥心理理疗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职学校就是将心理咨询室与心理理疗馆划为等号,从而抑制了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再次,心理咨询人员素质偏低。中职学校安排的心理咨询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与训练,同时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少学校心理咨询咨询人员普遍由帮助人或德育工作人员担任,专业素养明显偏低。最后,咨询方法与形式存在问题。中职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唯有在咨询者求助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
2 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经过前文的简单分析就了解到,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同时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性。基于此,为做好中职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就应当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2.1 有效促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落实
不少人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化为同一内容,其实不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2]。但是根据本质性目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均是促进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具有促进性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抽象性非常突出,学生很难掌握重点。而心理咨询则不同。心理咨询可有效弥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可充分显示出其独特性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负性心理情绪得以转变。在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心理咨询虽然在形式上脱离学校德育工作,但是从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内容上看,就可了解到心理咨询在促进学校道德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并且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 心理咨询积极影响学校智育教育
在学校教学中,智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智育主要包括了技能、智力与知识三方面的内容[3]。事实上,这三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健康联系非常紧密。在研究分析学生心理卫生与学习成功之间关系的时候,美国学者就明确指出这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从实践中可了解到,消极的情绪状态与低效智力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系。了解这其中的原因,也就明白不良健康家庭环境的孩子在成绩表现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的缘由所在。在了解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就可促使中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咨询的时候,了解心理咨询对智育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要想在智育中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就应重视心理咨询,而这其实就是成功智育的根本性心理条件。
2.3 心理咨询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发展中的中职学生来说,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这两者本就是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事实上,这两者就是身心统一的体现。对个体来说,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本就相互影响,紧密相连。从某个方面来看,身体健康必然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如果身体出现疾病,人的情绪就会低落,表现出绝望、焦虑、烦躁等各种负性情绪。而从另外方面来看,生理健康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人长时间情绪处于低落状态,消极情绪饱胀,全身充斥着负能量,这时候就非常容易生病,引发健康问题。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疾病的产生不可归类于某一单独的因素,疾病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存在问题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由此也就可以说,心理因素能够致病的同时,还会防病和治病。因而,中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咨询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 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策略
在了解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与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识到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就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3.1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前提就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象牙塔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咨询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而要想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应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4]。在实际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很少会与学生接触。为解决这一现状,中职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相互接触,同时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开展的过程中应利用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感悟,促使其在体验中能够解决心理问题。
3.2 掌握心理咨询技巧
受到家庭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均会接受教师与家长的权威性说教。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心口不服。在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强硬地要求改变学生,也不是单纯地给予学生安慰,而应学会倾听学生的诉求[5]。在此期间,心理咨询教师应熟练掌握几种技巧。在倾听学生问题后,查找学生问题根源,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咨询教师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咨询,学生更愿意接受。
4 结语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在办学的时候,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了解心理咨询对中职生的重要性,继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心理咨询工作质量。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5
浅谈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管理心理学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真正能够成体系地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组织管理实践中的还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成为社会、组织及个人今后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各类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级重要的社会组织,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基础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因此,在组织管理中有效运用管理心理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管理学如MBA、EMBA等,将管理心理学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人本管理。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背景
1.个体精神需求提升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将转向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追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已经实现了对人基
本需求的保障,正处于追求更高精神满足的阶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和选择的增多,使得人们的生活事务越来越繁杂,沟通协调挤占时间越来越多,个人时间愈发碎片化。这些现实情况与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极大矛盾,给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的压力远超以往的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的需求。
2.组织面临管理心理和情绪的新课题
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在工作中有所反映。在信息时代,由于沟通效率的提高,一些个体的情绪波动,会迅速扩大到群体,影响到整个组织。传统的管理方法大多是着眼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较少涉及精神和心理层面,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当前组织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管理员工的心理和情绪,就成为了当前组织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3.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管理科学,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组织管理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如激励问题、思维与决策、情绪管理、领导策略与方法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因此,管理心理学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不仅为解决上述组织管理中的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更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工具。
三、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1.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组织在上升发展阶段,管理方式大多较为粗放,当完成原始积累,进入规范管理和文化提升阶段后,常面临着人员整体素质不足,组织文化被稀释等不利情况,此时,需要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才能实现管理上的突围,获得长期发展。此阶段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不仅要满足组织发展需求,更要符合组织所倡导的精神和风格。在进行岗位设计、职责描述时,除了对技能和能力的做出要求外,应加入对岗位所需的心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描述,作为考察员工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参考。
2.员工招聘方面
在招聘工作中,可以从应聘者和面试官两方面加以运用。对于应聘者,可增加对心理、性格、情感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权重,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专业的如九型人格测试等。对于面试官,应减少知觉因素的影响,注意控制如经验、印象以及晕轮效应等知觉偏差的干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的招聘需求,面试官应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尽量做到相对公平,以便形成对应聘者更为准确的印象。
3.员工培训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提升培训对个体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协调促进作用。传统的培训工作,更多的是围绕岗位技能、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展开,出发点是组织需求,目标是调整个体以适应组织,较少考虑个体自身需求。如果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出发,应强化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度。例如,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知识管理、情绪管理、应激与挫折应对等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能够突出个体参与体验的培训方式。通过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让员工在获得个人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为组织节约管理成本,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员工绩效是与其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等相关的。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员工进行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状态,判断其工作行为的动机,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对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找到组织管理的改进方向,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5.沟通体系建设方面
沟通是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认知、理解、信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管理心理学作用、实现有效管理的根本前提。组织的沟通体系应保持多渠道通畅。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沟通途径,全面了解员工成长情况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倾听来自基层员工的声音,以获得真实信息。同时,管理层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需要必要的横向沟通,以便增进信任,减少冲突。除了建立并完善适当的沟通体制外,还可以利用例会、培训、组织员工竞赛、举办联谊会等机会,加强组织内的沟通交流,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进而构建完整的沟通管理体系,从而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6.激励机制建设方面
激励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是组织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激励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除了薪酬激励外,还包括岗位轮换、扩展丰富工作内容、弹性工作制、职位晋升等。由于当前组织内的需求层次较以往要丰富得多,因此组织管理者在选择激励方法时,应首先做好需求分析,再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例如,对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组织激励可采取提高薪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对于社交、尊重需求层次,组织可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聚会等活动,或公开奖励等方式,积极肯定和鼓励员工。对于处在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员工,一般情况下,这类员工多为中高层管理者或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能力强,自觉性高,善于独立处事的特点。对这类员工的激励,可以运用复杂适应型组织的管理策略,例如,委派特别任务,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预留足够的发挥余地,为其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7.冲突管理方面
冲突是员工之间、部门之间或员工与部门之间由于意见分歧或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对抗,它是影响组织氛围,降低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常见的冲突问题应当建立适当的预警处理流程,尽可能的将冲突化解于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冲突,也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的应对体系,针对矛盾焦点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策略。例如强调更高级目标、减少差异化、增进沟通和理解、降低任务依赖性、增加资源、明确规则与程序等。对于冲突,组织不应一味采取回避态度,而应尽快解决,减少不利影响。
8.组织文化建设方面
组织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对组织价值观的体现和强化。人有自尊感满足的需要,有成就的需要,有归属的需要等,而这些需要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及其变化性,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并统一组织价值观的目标。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包括:领导者身体力行、建立推行与组织文化一致的奖赏体制、合理控制员工增长率以维持稳定的员工队伍,以及建立例会、内刊、门户网站等有效的文化传播网络等。
9.应对工作倦怠方面
工作倦怠是个体精神、情绪资源枯竭的症状,常表现为个体对工作及他人消极、冷淡、抵触、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这种倦怠感的形成是一个多维度问题,是个体的人格、态度、性格、心理等内部因素,以及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期望值、经常体验到不公平感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长期看,工作倦怠不仅是个体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则会逐步蔓延,影响其他个体,甚至阻碍整个组织的发展。因此,组织应高度重视工作倦怠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工作倦怠的干预。例如,通过减少工作负荷、维护组织公平、改善办公环境、提供非物质奖励,以及提供与员工工作表现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等,改善工作倦怠形成的外部环境;通过提供员工帮助计划(EAP)、增加心理培训,提供休息室及运动娱乐设施,以及组织聚会、旅游等,帮助员工减少或消除工作倦怠形成的内部因素。
10.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EAP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即为帮助员工及其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服务项目,是心理卫生服务的一种。员工帮助计划的目的在于透过系统的需求发掘渠道,协助员工解决其生活及工作问题,包括工作适应、感情问题、法律诉讼,以及压力管理、裁员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管理等,帮助员工减少工作不安全感,减轻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和适应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组织应当向员工提供有关员工帮助计划方面的信息,并鼓励员工在需要的时候接受服务。
当前,虽然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还不是非常深入,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中,管理者应从组织管理者、组织服务者、员工利益的代言人和组织文化倡导者几个层面不断丰富自身角色,变管理为领导,从单纯的关注绩效,转向关注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和了解人的心理和状态,从整体的角度、正面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引导。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制度机制,使管理心理学的运用成果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形成关注人、关心人、发展人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