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免费

秋梅分享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免费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免费下载篇1

  浅谈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1.1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

  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广告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V.Levine(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1.2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其它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2.1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2.2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2.3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

  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4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2.5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1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3.2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3.3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免费下载篇2

  浅论建筑光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

  摄影、绘画等作品中,极为重视光线和阴影的共同作用,建筑物也亦然。建筑物的设计中极其重视设计师对光环境的作用。没有光线,建筑物就缺少了美。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光环境是建筑物至关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光的帮助下,人们才能看到周边的物体。因此,人们的感官受到光的影响,才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因此,这就强调设计师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对建筑光环境进行设计,要从受众的心理出发,以心理学概念为基础理论进行视觉和知觉得运用和安排,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接受程度。

  1 建筑光环境的简要概况

  光环境是物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光环境是在建筑物中由于光线照射的缘故而与建筑物共同构成了一种光影的空间环境。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光环境是由建筑物室内光环境和建筑物室外光环境两个环境共同构成。同时,建筑物的光环境不仅是由自然光塑造,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光来进行辅助。光环境和建筑物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因为只有空间中有光线,才能彻底发挥人的视觉能力。另外,室内和室外光环境要利用不同的材料来构成光环境,室内强调利用透光不透光的材料进行巧妙地安排从而改造建筑物的光线的路线,进而构造出建筑物的室内光环境。室外强调利用一些不同颜色和不同光泽和触感的材料构成专门的光环境来表现出建筑物的高大外观。

  2 视觉中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和表现

  在任何艺术形式中,空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且多数艺术家都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构造出空间,并被受众所接受和认知。这就与心理学中背景与形状之间关系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空间中将虚实条件进行转变,从而帮助观赏者感受到自己面前这个立体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是建筑物和雕塑与观者之间心理上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光和色彩被拥有不同经验的人接受程度不同。所以,观者对光的感受与心理感受有着密切相关,并且是以色彩差异分辨能力为基础的。

  如果在空间中没有明暗光线分布,空间的立体感则不会被人清楚的感受到。无论是在建筑物还是在雕塑中,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表现方式,都能够展现出知觉感受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光不论能否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立体感和不透明的效果,不论能否创造出一种视觉的精神感受,光的功能总是能够创造出一种观众视觉上的感受。观众由光线的引导进入一种艺术世界,就仿佛置身于幼年时代对黑暗的摸索之中,自身会被带进一个对象和视觉相联系的复杂结构中。他在把握和感知光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展现昼夜、生死、消失和存在的内部格局。

  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为营造逼真的空间环境,艺术一直致力于在物体上逼真地分布日光和人造光。在不断发展之,光源已经不仅仅是观察到的事实,逐渐成为有规律的创造物。建筑也是艺术领域不断创造的结果,其内部光环境的设计同样也具备以上特点。在建筑空间中,光的功能不仅仅是照亮物体并呈现出其样貌,而是和事物并存。哪怕是最细的线条,也能刺激和作用于光,成为表现形式。光即为观察者的存在方式,他和某种物理模式相分离,人们在空间的光中发觉自身眼睛才是发光物体的终极源泉,仿佛寻找到建筑空间的木源即为其存在的意义一样。

  3 分析建筑光环境设计中心理学因素

  3.1 建筑物的自然光环境

  不同的空间场景,都强调这光线对于空间的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光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作用,也导致这建筑物内部空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不同于人工光,自然光能够穿透建筑物的任何透明和半透明的地方渗透进去建筑物的内部。并且因为光线种类不同,观者对建筑物内部空间感受也明显不同。室内空间主要是利用地面、棚顶以及四周墙面等构造的围绕而营造出来的,棚顶、墙面等材料多数利用透明、半透明的材料构成,光线可以穿过这些材料进入空间内部,还可以透过不同构件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

  这种变幻莫测的自然光线给人们带来一种神秘感,西方宗教建筑物的主要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烘托自身的威严和庄重。例如罗马神庙的屋顶开口选用特殊的材料以及开口,就是的一些光线渗透进空间内部,从而构成了一个十分明亮的圆形光环境,并且这种墙面、屋顶和地面的明暗对比则将整个屋顶衬托成为最夺人眼目的中心部分。另外,整个教会空间的压抑感,也在这样灵动的光环境的渲染之下表现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动感。

  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师常常会使用自然光这一设计语言展现艺术魅力,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师往往倾向于使用自然光。安藤忠雄在设计小筱邸和六甲山教堂时,利用在建筑物墙面上开口,使室内渗透进阳光,在墙面开口的设计手法将相似性、邻近性、连续性、对称性等知觉特性原则全面考虑在内,在墙面开口设计成连续渐变的长方形带装开口,缝隙中渗透进大量的光线,有规律地构成空间序列,并且经过一个个重复交错的光影,给空间带来一丝丝灵动和生命的气息。

  3.2 建筑人工光环境

  优秀的建筑室内人工照明设计也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能同时满足功能上和装饰上的需求,创造美的视觉感官效果,在无形中改善人们的情绪,给人们带来好心情。光中有色,光是色彩的来源,具有色彩的光会创造出不同的氛围。灯光的颜色对人们的视觉感官、记忆、情绪、行为甚至是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红色代表活力和力量,橘红色能提高人们的情绪,减少愤怒和敌意,黄色能激发灵感,绿色代表清新和朝气,蓝色能缓解紧张的情绪,靛青色能激发想象力和增强直觉,紫罗兰能创造灵感,增强人的感悟力。围合空间表面材料的固有色和光线的颜色及二者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们的色彩空间知觉。在光线照射下,墙面色彩存在差异,则会直接影响空间知觉。例如,正面墙若仍为灰色,两则墙面变成红色和蓝色,则由于红色墙面的影响,右侧正面的灰色墙面会呈现温暖的效果,而左侧受到蓝色墙面影响的灰色墙面的效果偏冷。我们在对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后发现,由于具体环境的改变,知觉色彩也会有所不同,可见心理学视觉理论中关于颜色对比揭露的人类视觉的内涵即是如此。

  结束语

  形成视觉感知的前提即为具有光,所以视觉感知是人对建筑空间感知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光环境设计应当和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进而对理想的建筑空间进行设定,打造特定的空间氛围。

猜你喜欢:

    340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