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免费

秋梅分享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将幼儿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幼儿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和潜力开发的基础上更具人性化,更加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免费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免费篇1

  浅谈心理学与幼儿教师工作的关系

  【摘要】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虽然执教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多现实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家里有变故心情低落用怎样的状态面对孩子;幼儿无故大哭大闹我应该怎样对待;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我应该怎样帮助等等。直到我开始进修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越深入就越发现,心理学对于教学工作的实践意义超乎我的想象。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思维是教师工作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心理 幼儿教师 工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园教育。然而,“虐童”事件的爆发,一系列幼儿园教育的负面新闻接踵而至,大众也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上,对其职业操守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质疑。

  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虽然执教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多现实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家里有变故心情低落用怎样的状态面对孩子;幼儿无故大哭大闹我应该怎样对待;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我应该怎样帮助等等。直到我开始进修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越深入就越发现,心理学对于教学工作的实践意义超乎我的想象。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思维是教师工作中的关键因素。

  一、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增加幼儿正能量

  一份四川省部分城市4-7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行为问题总分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症状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儿童行为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而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行为问题与教师躯体化因子得分的负相关程度越高:儿童的攻击性、社会退缩性两因子得分与教师的敌对、精神病性两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多动、违纪两因子得分与教师的抑郁、焦虑两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儿童攻击因子得分与教师偏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等等。

  这份报告说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儿童行为问题越少。反之亦然。一般儿童每天至少有10个小时的时间与教师形影不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幼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隐性存在的,那不代表不对幼儿构成影响,只不过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心理表现是幼儿的心理参照系,教师的思维、情绪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幼儿一生的心理及行为的发展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所以,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定是能注重自身心理健康,能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内心,用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与幼儿建立平等友爱的关系,创造自由愉悦的氛围,为幼儿传递正能量。

  二、良好的心理学知识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的说来,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心理过程(如感知觉、想象、思维、记忆等)和意向活动(注意、情感、意念、动机等)。另一类是木性心理特征(包括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等)。凡此种种心理活动,贯穿在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所以,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在人的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发挥广泛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业属于“人-人”的类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积极地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使他激动不安的问题,同时也要善于与幼儿集体打交道,善于组织他们的共同活动。教师应当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不是去做所发生的教育情境的尾巴,而是主动创造教育情境,并赋予每种教育情境以重要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心理实践家,他把心理学知识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正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品质、能力等所提出来的职业要求,从而更加严格要求、积极塑造自己。

  三、心理学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高效”、“素质”发展

  记得前几天看过一篇新闻报到,写的是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这一事件。然而德国的教育专家给出的结论处处都透露出“失望”:活动室和卧室里四处贴的是中国汉字;幼儿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班里没有孩子家人的照片、没有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私人玩具等等。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明现在的中国幼儿教师还在重复着以前西方的教育错误,我们还是将幼儿是否遵守纪律、学习的好坏、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程度作为衡量幼儿的标准,从而忽略了他们的天性、本性和个性。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就说明,我们一定要坚持心理学教学方法:

  (一)注重沟通,激发幼儿兴趣。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幼儿的需求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抓住幼儿心理,激发幼儿兴趣。

  (二)注重指导,提升幼儿能力。

  幼儿的活动中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要主导幼儿互动、过分插手干预,也不能不管不问、袖手旁观,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指导,让幼儿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目标,潜移默化地提高能力。

  (三)注重激励,张扬幼儿个性。

  对于能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幼儿,不要去阻止他的表达,更不能加以训斥和批评,而要用欣赏的眼光,采取激励的方法,让他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感情。

  (四)注重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幼儿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与学是两个主体,只有在自由、平等、愉悦的氛围中,教学双方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受益。

  心理学是教师的必修课、专业课。这既是由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又是由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所决定。正如于光远同志所说:“在应用方面,教育心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间题。用什么的办法很快地培养出很多人材来,这样按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需要认真研究。经济工作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 教育工作要按照教育规律来办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免费篇2

  浅谈幼儿游戏心理学基础与课程实践

  摘 要: 本文主要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幼儿的需要心理特点,讨论幼儿游戏课程的心理学基础问题,依据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观点,讨论游戏课程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 心理学 游戏 幼儿教育

  一、前言

  幼儿是指3、4岁至6、7岁时期的儿童,此时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并逐渐产生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但限于自身的不足,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融入社会。这种强烈的需要与自身现实产生了矛盾,他们选择了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氛围的情境并积极参与其中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游戏。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也大大加快。本文主要就幼儿心理学基础、幼儿游戏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二、幼儿园游戏的心理学基础

  1.幼儿游戏心理的本质特点与游戏课程

  游戏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上的教育方案。关于游戏的本质有很多论述。传统理论学者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生活练习活动,而席勒斯宾塞则把游戏看作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当代的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中国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某种机能的生理结构尚未达到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况时,训练才能奏效。他还认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有他们的自然顺序,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模式在环境作用下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有一定的生物内在进度表,并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所以,格塞尔十分重视行为的年龄值与年龄的行为值。

  2.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游戏能满足幼儿身体器官发展的需要。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在生理上需要不断地变换行为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独立地做各种动作,使得身体各器官和神经系统参与活动并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时,总是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不停地做各种动作而不知疲倦,但若让他们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势会就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不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是幼儿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需要表现,也是引导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幼儿在游戏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而进行一系列模仿、表现与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象征性功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智力发展存有两种水平:已有水平和可达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区域就是幼儿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独立地进行各种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也高于他日常的行为,促使幼儿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日后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而游戏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与成人的游戏交往中时刻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爱,产生依恋感。而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了同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交流彼此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这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尊重与合作,以满足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个体在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念、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的诸方面具有的特质,幼儿期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游戏对幼儿来讲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借助游戏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以获得心理平衡。而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时,他会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借此树立自信,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兴趣、注意力。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能够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学会增强注意力。另外,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最初的道德感,为幼儿道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影响

  游戏是一种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性创造活动,既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方式,又是幼儿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幼儿教学则致力于解放幼儿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促进他们认知能力、身体机能和社会化需要的发展。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学模式提倡幼儿间的合作性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因此,游戏教学模式取代上课教学模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游戏教学并不意味着把游戏本身与教学相等同。这是因为游戏无外在目的,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追求活动过程的价值;但在实践的幼儿教育中,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游戏教学的实施中仍存有诸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伪游戏教学模式的存在。

  这种误区有两种表现:第一,幼儿教育工作者把游戏作为幼儿纯粹的娱乐行为,游戏只是幼儿紧张学习后的一种放松,是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第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往往更多地被用作教师传递知识经验,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是教师控制教学行为的一种工具。在这种所谓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游戏的进程向着他们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以幼儿的符合度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如此,整个游戏就成为教师导演的一出戏,学生成为被动执行角色的演员,幼儿所特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局限和压制。此时的游戏体现了强烈的功利性,这种违背游戏本性和幼儿教育本真的游戏教学是伪游戏教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游戏教学,应该是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游戏教学的本质在于注重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地发挥创造力以获得身心最大程度的发展,协调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内涵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活动,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要正确地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和活动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绩效。但幼儿发展规律的特点提醒我们,要想通过游戏实现对幼儿的教育,使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落到实处,游戏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就需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加强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削弱了发展功能。因而教育者必须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反过来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内容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要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自我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五、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课程应以幼儿游戏心理为基础。游戏课程的设立应从教育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深入挖掘和探讨。开展符合幼儿游戏心理的游戏课程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游戏课程应是以符合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游戏活动方案。当然目前这一问题的探讨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1-202.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88:350.

猜你喜欢:

    31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