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宁静分享

  教育是人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1:《论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 新时期 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第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

  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的现代化,即人的能力由“专”向“通”的转变;第二,认知结构的现代化,即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转变;第三,需要的现代化,即由单一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转变;第四,行为能力的现代化,即由盲从行为向文明行为的转变;第五,思维模式的现代化,即由片面思想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③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巨大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稳步增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主政治权利日趋完善,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机遇的背后意味着挑战,成绩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生产生活问题。经济的迅速增长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生产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一些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第一,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摆脱了贫困,但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条件和国家政策倾斜度等的不同,我国的中、东、西等三大区域的发展呈现了明显不平衡的态势。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地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第三,就业问题突出。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作为其主体的人的发展。

  二是文化生产的反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可避免地打上商品经济的痕迹,文化生产单纯追求“卖点”和“流行”,从而违背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价值,出现反文化的结果,人仍然在物欲的统治之下,导致人的发展的新异化。在中国,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不断占领文化市场并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而精英文化所倡导的重视审美、人文价值等文化特质恰恰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④大众文化通过影视、网络等将其理念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使文化的价值意义日益削减,从而导致人的发展平面化。

  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而人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态文明的状况。现代社会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污染、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无不是生态系统破坏的真实写照。这也充分表明,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此的强烈回应。

  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说明了“我国现代人的总体素质、生活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发达、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全的过渡性特征”⑤。基于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问题,从整体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2:《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 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人的全面 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

  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 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教育理想的实现,不能不以教育平等这一内在条件作为前提。

  社会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外在条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须适应 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与 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人口、资源、民族、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涉及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应当说,社会平等体现为在同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阶级和经济能力不平衡的存在,人要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当教育理想适应社会关系发展规律时,它就会相应得到实现;可一旦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系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教育理想实现的障碍。可以说,教育理想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掌握在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能实现的社会平等程度上。

  教育理想是一个 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主体认识的改变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设想也会发生转变。但无论这种主观期望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不能超出其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形态,与教育平等、社会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育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因此被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然而,没有教育平等,就不可能实现个体的整个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应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就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和 体育来促使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教育平等则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人即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做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指教育组织为全社会的各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应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各个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有不同。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体如果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连最基本的发展机会都不存在,那么其全面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起点的平等,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应享受的受教育的平等,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享受到的平等且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并不在“全面”二字,而是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未特定化”都不同的情况下,却采用相同的教学规则、教学方式及教材等进行教育,是无法培养个体真、善、美统一和谐的理想个性的。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提出的“豫时逊摩”的教育原则,都闪烁着“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之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平等的理念,与能否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有最直接的关系。教师面对在智力、个性、相貌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应给予尊重。“人格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不管地位、才智、经济的差别多大,人本身作为应该被尊重的主体,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平等的差异性对待原则,教育应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为有所差异的个体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有所不同的机会。另外,应重视对从教人员平等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天赋较低的、个性素质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机会的平等,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在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实现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才会实现。个体在诸如禀赋、能力等生理心理条件方面以及生活环境、机遇等社会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也就导致个体在以后各自发展的结果产生差异。对于众多不一样的个体,却用统一的结果来规范,这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结果平等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评价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否引导每一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结果,获得自由的发展。

  三、社会平等与人的全面 发展

  马克思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无不是一个 历史范畴,受到他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制约,是 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也现实地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人在自身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是人在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从缔结社会的意义上说,每个个体人的基本贡献均是不可缺少的,是平等的。也正是由于得益于每个个体人的“前提性贡献”,人类社会才具有自身特有的种属尊严,个体人也才因之具有相应的作为人的尊严。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应是平等的。

  对于 教育来说,社会平等是指:不论人在种族、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 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存在任何差别,都不能限制、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平等对待。它体现在:①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的平等;②不使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不为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不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境地。体现社会平等的教育,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社会平等是保障教育平等的外在条件、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很大程度是源于社会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如精英教育政策、重点学校制度、择校高价生规则、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等等政府的教育公平政策是调节教育活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根本。提高教育政策的平等程度,不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教育活动公平运行,使社会各阶层的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所享受的教育利益相对平等。

  社会平等也是人的发展最为基本的外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平等的发展:《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宣称:“不论礼会阶层,不论 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早主张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门徒。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 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一夸美纽斯也在《大教学沦》中明确指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社会平等足一个相对存在的范畴,社会平等的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没有社会平等这一外在条件,人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身心就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自然也不能做到与社会和谐发展了。

  四、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互动

  英文版《大不列颤百科全书》“教育 哲学”条目称马克思是教育哲学领域最有影响的人,因为他关心的是中心问题,是医治人类的异化和非人化一在他看来,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段,作为解放手段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喈的发展.规定一个教育目的,就要从理想本身和对教育者的应然要求这两个方面去考虑,教育目的的双重特征在于,它不仅必须被理解为各种“理想”.而且至少在机构化的教育中还必须被理解为各种规章据此,教育目的就是一种对教育者的应然要求“,教育理想也自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完美实现。

  教育理想具有无穷性,要达到真正的理想状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教育理想以理念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是非现实存在的。这表明,教育理想只能是一种应然性。同时,从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来看,真正的平等也同样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中的,它们仅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价值期望,是社会形态的应然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理想都是以其应然性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教育理想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上。人的全面发展越充分,就越接近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实现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此可见,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无止境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永远不可能有完结的一天。不过,尽管应然的教育目的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人追求其理想的状态仍是必需的。这是因为,教育理想对教育产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导向,使教育行为者不会处于无所适从或无所作为的状态。人是未完成的存在,教育没有理想作为发展的动力,也就必然会束缚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3:《浅析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 教育 自由 发展 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诉求中,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职业教育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承担着为 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重任。职业教育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因此,职业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事业,既是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满足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诉求中,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

  一、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让人独立出来,不要成为物或者是制度、更不是他人的附属物,而是完全的独立个体。“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显然只有经过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人才能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才能“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换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能使人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来实现职业的发展,并通过职业活动来唤醒人自身内的各种潜在的本质力量,使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能力获得最充分的表现,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此职业教育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源泉和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

  职业教育可以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言,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而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一般而言,个体在进入某个职业领域之前,都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由于其特点所决定,恰能按个体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来设置被选专业,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或工种、不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来充分挖掘人的个体潜能。所以,职业教育为个体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个体进入个性化选择的专业之后,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去,最大程度地挖掘个人相关方面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需要通过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的劳动来实现。现在,职业活动仍是现时代人类活动和交往的基本方式,社会分工乃是职业活动得以维系的基础。人们必须从属于一定职业,在特定职业岗位之内实现其发展。每一种职业和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每一种行业和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需要和技能需求。而职业技术教育正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社会各种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尤其是那些尚未找到自身社会角色的新增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职业引门人。

  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也对人的职业教育方向和方式提出了要求。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指人的生活、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等在每个人身上的个性化表现,主要包括人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独立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自由。而自主性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活动能力的控制上,“使这种能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不断增强。因此,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来选择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个体向自己可能成功的方向发展。人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智力结构的差异,由此又造成个体的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进而使人走向不同的职业分野。这是人的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关注和探求,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只有珍视人的个性和需要、强调人道化和个性化,只有适应社会,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地、自由地发挥。  二、职业 教育与人的全面 发展的辩证关系

  根据我国教育方针的规定,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平衡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则认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精通本行血”、“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从事真正的自由劳动”“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了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直接统一,人对 自然 规律的能动掌握和自觉运用,以及人有能力自觉地控制这些力量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教育同生产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要桥梁的职业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发展形式。人的全面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精心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具体的经验方式使之掌握社会 经济活动的所必需的各种职业劳动技能,进而实现人的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这种经验式的培养特性,无疑会使学生快速地完成由自然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并使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实现人的发展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许多条件,但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种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 现代意义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职业技术教育既传授生产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生产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体力,并有效地将两者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起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在职教改革方面要求“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与 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准职业活动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不断加深对社会各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树立并实现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追求。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周期变短、更新频率加快,社会、职业(群)向个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在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把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将职业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满足上岗需求走向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人是在实践中改造外部世界和改造人自身的,而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使得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和生活职责的工具。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实现主体在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不断自我完善,只有着眼于贯穿人的一生的、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教育才能担此重任。

  参考 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赵欣,卜安康.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张家样,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关于中国教育的论文

2.浅谈青少年教育的论文

3.浅析教育与自由的论文

4.教育学中的比较教育论文

5.关于教育体制的论文

6.关于教育孩子的论文

    18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