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理论>

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

斯娃分享

  当下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和重视低碳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当代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运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更具发展优势,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条件。新世纪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适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反映了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经济指的是: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为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观念的转变等手段,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农业经济、脱石油农业经济以及后现代农业经济等出现了。我国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能源,人们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和化肥,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的有机结构,农作物上残留的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及到了食品的安全。不仅仅如此,这种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空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低碳时代的来临将会改变这样一种现状,为了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脱石油农业经济备受瞩目。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科学先进技术也在日益进步,人们对自热资源的取用也越来越频繁,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在以后的数年中逐渐被其他各国借鉴[1]。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强调了保障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三大重要的目标,从那以后,农业发展转变了传统的能物集约型,不断地向知识集约型的方向上发展,使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我国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更为突出。农民的收入较之前相比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品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土地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需要我们立刻解决,水土流失、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再加上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很差,不利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当前必须充分认识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最有效的途径。

  2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之一就是资源的紧缺。人口的增长促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之带来更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和耕地以及水资源之间的矛盾。耕地在不断减少,草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土地的盐碱化、沙化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和发达国家相比仅仅占其利用率的50%[2]。这种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给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的发展,加重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盐碱化,土壤孕育作物的能力随之下降。森林和草原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天然林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导致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

  2.3环境污染日益严加重

  如今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一些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极大地威胁了农产品的安全。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现在农药、化肥、饲料等的不合理使用,使作物的质量降低,失去了农产品原有的吸引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降低

  长期以来,我国秉承着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使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落后,土地的产出率严重降低。当前,我国拥有的农业水利设施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外形以及功能都老化了,再加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降低,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5农业的科技含量比较低,生产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的含量比较低,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新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降低了三十个百分点。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不到位,在我国众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中,被利用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一些偏远地区还保持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2.6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的生产率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素质低这一问题,由于其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生产经营能力有限,大量的农业人才外流,而且现在很多农村人口到外地务工,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者都是年纪比较大、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力,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3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优势条件

  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后,就具备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3]。当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时,对农业市场的依赖性就大大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扩大了农业市场的规模,使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促进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我们从可能性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时,工业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得到提高,同时也会为农业的改善提供相应的技术以及机器设备。正值该时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得较为完善,对农业经济的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4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一种前景良好的、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作为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供选择:

  4.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益,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目前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尽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节约型经济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秉承着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型材的使用,日益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采用清洁生产,逐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是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选择,这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有效的途径[4]。

  4.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增加投入,第二是提高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投入量的限制,要与资源的供应量保持平衡,同时也要保证其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应该考虑的就是不能盲目地通过增加投入来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最佳途径。我党在十七大上指出,坚持把发展新农业、繁荣新农村作为首要的任务。所以,必须要做好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措施,有效地突破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使土地利用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都把农业问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路线: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条件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改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的经营形式和理念推动农业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农民们的知识素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改造传统农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为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产农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需求而产生的。充分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方面达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的,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证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走到了农业工业化的前期,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国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农业生态这一问题。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关键性步骤是评价与设计,客观评估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对合适的模式进行设计;此外,还要通过立法与行政措施,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保驾护航,早日实现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在2005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指出:要做到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合理地进行开发,减少不正当的资源开发活动,对我们身边的土地、森林和海洋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充分运用我国现有的各种资源,严格控制我国裸地的面积,对水土流失、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切实做到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干旱等危害,大大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另外,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以其环保、健康的特点,可以有效突破贸易的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

  4.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是一个神奇的宝库,不仅能够孕育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品种,如果把土壤进行有机的处理,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目前社会上比较普遍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所谓的有机农业就是指,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参照生态学原理,使农业的生产远离化学合成物,比如,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通过有机物的自我循环,运用天然的植物农药、耕作方法、生物法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充分运用秸秆的焚烧、动物的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能够有效且环保地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使有机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有机农业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给生态带来的巨大压力,帮助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对化合物肥料的使用频率和施用量,大大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还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其的安全性,为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提供了保障。

  4.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农业的发展对地理位置有严格的要求,大致位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除了生产作用之外,还可以为城市人群缓解、释放压力,也是培养人际关系的有效桥梁。这种农业和旅游合为一体的产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语:身处于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着发展这一重任。必须要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第二,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第三,开发使用新能源。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对现实生活中低碳时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

  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

  引言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文化建设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如何解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文化新内涵、建构生态文化发展的推进体系、探寻生态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现状与问题分析

  区域实践层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16个省正在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在各地的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成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创建示范工作成绩显著,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因为生态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演变性特征没有被关注,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缺少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研究,各地区存在生态文化建设“认知不足”、“体系缺失”“、主体缺位”的情况。

  (一)认知不足

  据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度不高,呈现“了解率较高、准确率较低”的特点。另外,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知晓度、践行度要比中西部高,但认同度不如中西部;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但认同度、践行度却不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高于农民。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导致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不畅的重要原因。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专家研究的专业词汇,生态文化并没有本土化、规范化、通俗化,导致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

  (二)体系缺失

  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建设体系。根据各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的经验,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的融合度并不高,没有一套成熟的实践体系,将生态文化的培育内嵌到具体的生态建设中,对于生态文化的引导与文化自觉性的培育意识不足。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的培育并非是孤立的,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必须按体系逐步推进。

  (三)主体缺位

  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这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多元参与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企业、NGO是生态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目前,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偏重于政府,企业、NGO在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培育中尚未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建议

  (一)萃取区域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文化自觉

  如何使公众深入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生态文化的界定将为强化区域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导向。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特征的显现,生态文化理论应从最初的人类学角度研究逐步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演变、区域差异特征。为了使公众对新时期的生态文化进行有效认知,生态文化的内涵应融入这两种特征。基于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界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萃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提炼区域内被广泛认知、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萃取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础。三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进行生态文化理念的整合,提升生态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还要力求通俗化与规范化。通俗化要求集聚生态文化的集体智慧,创新公民参与的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生态文化的萃取研究,规范化要求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性道德操守,便于政府、企业、公民强化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构低碳实践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培育

  在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文化合作研究中课题组曾提出,在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表示,分为四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为载体,融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断内化。生态安全层面,气候变化涉及到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影响生物安全问题。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最底层,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在生态安全领域融入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普及生态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生态产业层面,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有绿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科技服务业等。在低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强化生态文化的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态文化的普及效率。生态景观层面,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景观体现出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发展目标的追求。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贯穿于景观构成环节,能够在城市景观布局、生态文化塑造、低碳行为引导上最大限度的与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提升相契合。结合区域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的热情,最大化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生态景观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如建设低碳生态旅游产业、低碳休闲度假基地等。

  (三)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实现群组互动协同

  发挥群组作用是《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亦是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循路径。这些群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按照不同的角色又可细分为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社区、学校、家庭、妇女、农民等。以往区域生态文化建设中侧重于对传统群组、单一群组的集聚宣传、培训教育,相关部门已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在某些区域已取得丰厚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关注到了“点”的集聚。但是,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群组辐射作用,架构畅通、有序的生态文明意识之“网”,迫切需要关注、群组互动的协同效应两个关键问题。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与NGO组织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环保NGO组织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群组。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环保NGO品牌,使其成为区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在民间资本活跃、参与热情高、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具有发展环保NGO的良好环境和基础,切实加以引导,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使环保NGO组织尽快找到自身的作用空间,将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加大群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简化审批手续等措施,激活环保NGO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发挥群组互动协同效应。群组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交互,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是架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的根本路径。建立政府、企业、NGO、民众的生态文化互动体验交流机制,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互动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如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等。


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相关文章

1.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2.有关低碳经济的论文

3.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

4.我国城市低碳功能区的发展战略论文

5.低碳生活政治论文

    102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