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国际贸易理论结课论文
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不仅需要传授国际货物买卖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对实际业务进行讲解。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本科国际贸易理论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科国际贸易理论结课论文篇1
浅谈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贸易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都是人类竞相追逐的共同目标,但是如何在环境制约贸易、贸易破坏环境的时代做好协调工作,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国际贸易打破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的地理壁垒,进而促进国家之间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大进步,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国际公约的签署以及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设立。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已经签署了二百多项环境协定,国际组织主要有多边环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环境环境发展委员会等。贸易的自由化不仅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贸易的增长使得人们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多,文化融合、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随之加快、加深,环保技术、环保理念随之扩散到需要解决特定生态问题的地区、国家中。
不可否认的是,国际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因其影响之深远更加值得人们关注。对利益的追逐使得国际贸易活动逐渐靠向无节制的方向发展,对于环境资源的攫取亦毫无理性。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对我国环境影响更为深重的是,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是居于不利位置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议定书造成国际贸易公司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经济效益等因素,对环境的关注则是某种程度上对外在的反映。加之,我国对贸易公司或者其他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限制较少,他们无需付出环境成本,环境的退化也没有反映在产品交易中。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开设在中国,或者直接将垃圾出口到我国。据统计,1991-2001年间,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1991年为99万吨,占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二)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环境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最初是通过资源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格局,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深入,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后,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开始颁布环境法律法规,对进出口产品实行征税,以此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各国有关环境保护的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促进高新产品的研发,力争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既能保障贸易的增长,又不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国际社会通过颁布环境法规限制甚至禁止对环境危害大的产品进出口。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此法效果不佳,发达国家能够利用本国经济、技术上的优势,违背自由贸易的宗旨,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以经济贸易的增长为目标,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如今“亡羊补牢”的局面。现存主要的问题有:
(一)环境保护法规的滞后
首先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与其他法律部门的不协调。在立法上对环境进行保护、对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方面进行规制,环境政策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经济发展政策发生冲突,造成实际司法工作的混乱,影响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其次,在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中,监督处罚机制尚未完善。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限制,仅仅只靠环保部门一家出力是不够的,而且该部门的独立性本身就不高(受到同级政府中经济主管部门的制约),监督效率随之下降。
(二)国际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总体来说,政府是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从“七五”期间的476亿元到“十五”期间的七千多亿,投资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但是从比例上来看,环境保护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但是专家解释说环保投入需要投入1%-1.5%才能初见成效,达到3%才能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三)外贸产业结构的不科学
我国出口的产品一般都是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进口产品多是化工原料、羊毛、合成纤维等原料,工业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稍有扩张,其中主要是成套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通过进出口产品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贸结构存在比例失衡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受技术水平的局限。我国劳动力价格比那些发展中国家要低很多,因此他们以技术带动生产为由,将化工、印染等污染企业开设到中国境内,进行环境成本转移。
三、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间贸易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事有轻重缓急。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后,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要以保护环境为首要了。因此,我国可以多加入一些绿色环保国际组织,充分利用国际上保护发展中国家政策,免受发达国家的歧视和限制,积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谈判,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履行自身义务的同时,要求发展中国家发挥更多的作用与履行更多的义务。在要求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开发我国的环保产品。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则更多地依赖合作,同为取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款而努力。
(二)调整国际投资结构和方式
国际投资偏重于污染环境的产业,这是由发达国家的利益驱使所致,但是我国毅然可以制定投资政策,引导国际投资的主流方向。一方面,我国对其他国家如亚非拉等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偏向于带动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我国产业梯度的战略转移。另一方面,改变外商的投资渠道。我们不可能因为跨国公司等外资企业对我国环境产生了影响就一味排斥外资,但也不能向以往那样听之任之,而是需要积极引导外资的流向,利用引进外资来继续带动我国产生的发展,同时又要改变原有的投资格局,将外资引向无污染或者低污染、高技术的产业中。例如,在投资之前给予投资清洁产业的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与之签订长期的清洁协议,保证环境污染产生之时的责任主体与后果;对于那些未能达标仍然一意孤行的组织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性措施,甚至取消其经营资格。
(三)积极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
我国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执行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是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贸易自由化的继续发展将导致环境更加恶化,而这一后果却必须由交易中更为弱势的一方承担,这是违反公平责任原则的。具体说来,我国可以加强税收政策,对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更为严苛的税收政策,以及规定相应的财产权等,通过此种途径定能有效地对资源利用进行优化配置、控制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尽管环境成本的内化必将导致生产消费模式的转变的,从而使市场价格改变,对市场造成冲击,但是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不得已做法。
(四)改革外贸管理体制
首先,要调整外贸发展的战略思想。国际贸易结构的失衡才导致我国在环境保护中一直居于不利地位,我国要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就必须转变这种弱势地位,转被动为主动。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加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用至实际中,依赖科技进步将生态环境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中。其次,在进行战略重组时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生态环境效益一定要取得长足进步,努力寻找新型发展路子。最后,可深化国际贸易体制改革。众所周知,我国企业发展形式单一,但是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一旦完善国际贸易经营体制后,其国际竞争力也能实现质的飞跃。调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缓解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增长。
>>>下页带来更多的本科国际贸易理论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