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2)
民俗文化论文篇3
浅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更加重视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广西因其独有的特色,在民俗文化旅游行业中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广西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促进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广西民俗旅游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前言
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极具特点,然而目前来看现有的旅游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加强该方面的开发力度可谓已经是势在必行。为了能够使此方面建设得以保证,我国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且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待优化之处。
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一)发展历史悠久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70万年前,我国广西地区已经有了原始人类在当地生息,而在距今1万6000年左右,广西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农业、制陶业、畜牧业方面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在3000年前,广西地区正式步入文明社会。在我国历史中,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时代,广西均为重要的领地,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广西即被划分至桂林郡,广西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壮族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之一,其所继承的文化即是来源于此,如较受关注的龙母文化、青铜文化以及大石铲文化等,这其中青铜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分支出铜鼓文化以及花山文化。广西人们也为后代留下了很多赏心悦目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资源品位高
广西文物遗产众多且极具意义。通过研究广西文化可以发现,其不仅拥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兼具着时代革命意义,我国曾明确为桂林正名,使其成为了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称,由此也可以看出广西文化资源品味之高、吸引力之强。在旧石器时代,柳江人洞穴遗址、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秦代水利工程灵渠、钦州刘冯故居、梧州龙母庙以及四恩寺和中山纪念堂均具有极强的科考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广西文化旅游资源之所有在全国能够脱颖而出,其中也因为其具有革命色彩和革命精神,如在当地备受关注的百色起义遗址,其是随着百色齐毅纪念馆而建立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资源。
(三)民俗活动多种多样
八桂大地偏远闭塞,在当地居住的民族较为固定,如壮族、汉族、苗族以及侗族等,共达12个兄弟民族,不断发展中也创建了许多具有浓郁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俗。广西可以说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并且也囊括了我国多种汉语方言,如粤语和客家话等,各个民族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相互学习、交流,在相应的节日里其也保留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不同的展现方式,极具民族性、地方性,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的原因之一。如在特定节日中,各个民族会表演特别的节目,如壮剧、桂剧以及彩调剧等,较为著名的节日可以归纳为:一,壮族蚂拐节;二,京族哈节;三,瑶族盘王节;四,苗族跳坡节等。
二、广西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俗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若民俗文化环境遭到破坏,势必会使整个民俗旅游失去意义,而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可以有效丰富旅游资源,并提升旅游文化的品味。另外,民俗旅游得到充分发展后,其也可以改善民俗文化环境,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对于保护民俗文化遗产方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国民族众多,若所有民族的生活方式、理念和习俗均被汉族同化,则会使得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的意义大打折扣。
(二)民俗文化环境保护的若干措施
民俗文化环境保护的工作若要得到充分保证,则需要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当地政府、当地群众。当地政府应针对该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加大选错,不仅要使当地人们意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也要使前来旅游的人员了解该方面的迫切性。另外,在开展此方面工作时,除了应用行政手段外,也可以应用经济手段来实现,以经济发展来制衡民俗文化环境方面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使民俗文化环境能够始终处于全面保护下。
(三)制定和实施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加强文化环境保护已经强化基础设施方面着手,如加大资金投入,来确保民俗旅游地区的交通、住宿条件得到提升,为前来旅游的人员提供更为优质的环境,另外,也要对文化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措施,将其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清除。而在开展此方面工作之前,需要对广西地区的民俗旅游现状进行分析,由此才能够确保相应规划具有针对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于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关键,因此必须做好此方面工作。
三、促进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
(一)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
若要使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重点开发区域,并针对该类区域制定相应的规划,而在确定其是否具有开发资格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1.该区域的规模是否足以进行必要的改造,环境容量是否够大;2.该地区是否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若对其进行开发是否能够吸引到大量游客的目光;3.旅游行业若要得到很好的发展,交通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选择相应区域时,交通问题是必须考虑到的,另外,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4.周边自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能否在不对自然资源进行大改的情况下使各个景色互相辉映等。在此方面可以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周边进行深度挖掘,以便于能够寻找到更有利于开发和借助的民俗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整个建设中。
(二)杜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
不难发现,在进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会有大量开发商参与其中,而此类开发商往往过于重视利益,在挖掘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迷信、产品庸俗等情况,此种情况若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导致前来旅游的游客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正式的开发之前,相关部门应针对此方面做好预防工作,将民俗文化的内涵深度挖掘,尽量实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而若要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对相关产品开发进行监控,并适当的进行引导和管理,总而言之,在进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要做到避免或减少低品位的情况出现,否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广西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三)制定民俗文化保护规划
民族旅游资源在当代是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该种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进行此方面建设之前,应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并针对民俗文化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因此今后广西政府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指派专家到相关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并将民俗文化环境现状详细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完善民俗文化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同时其要制定出相应的阶段性目标、最终目标,根据明确的目标来开展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增强当地民族自信心也是极为重要的,为了能够使该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当地政府可以加强宣传力度,将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当地人们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并且避免被游客同化其生活理念和模式。
(四)加快民俗文化资源的商品性开发进程
民俗文化商品性已经是当代旅游行业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促进该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方面建设具有多项优势,如其能够帮助当地居民提升民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可以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虽然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商品化方面,我国学者对于此尚未形成统一的口径,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商品性开发虽然会对民俗文化造成一定影响,但若能够规范好相应的措施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商品性开发是整个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旅游商品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商品收入占据旅游总收入的60%甚至更多,然而我国广西地区的旅游行业则与之相去甚远,其因旅游商品而带来的收益还未达到总收入的30%。若能够实现商品性,相信可以对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与我国整体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整个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方面,在工作之余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放松方式之一,而旅游行业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当代社会中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继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民俗文化论文篇4
试谈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
摘要:研究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找到二者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对彼此的重要促进作用,并找到新时期传承和发展的创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间的联系,阐释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发展
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间的联系
(一)传承是发展的前提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之间并没有“鸡生蛋或蛋孵鸡”式难解的主从关系,一般情况下,追根溯源起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往往会在一段时期的传承后逐步以相对固化的模式在群众文化形式中体现出来。而群众文化则常常又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发展,让原本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内涵出现若干变化。举例来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已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过这一文化艺术形成之
初乃是战国时代楚国文化中人民群众纪念爱国忠臣屈原的历史史实演变而来的。民众包粽子的目的在于抛入江中喂食鱼虾,以避免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吞食。而赛龙舟的本意则是民众在江水中焦急地搜寻屈原遗体而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但发展成为一项群众文化形式后,粽子不再被人们抛进江河里,赛龙舟也成为了端午节日庆祝活动的娱乐形式。可见,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间存在着先有传承的形式与内容,再影响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发展是传承的渠道
有了传承的前提与累积,群众文化的发展就成为延续和弘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最核心、最关键,也最有效力的途径与渠道。应当说,由于有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以被最充分地理解和认同,并且通过脚踏实地的融合而具有了顽强甚至强大的生命力量,这样的力量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以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不至于因为历史或时代的变迁而被全然磨蚀甚至湮灭。
发展群众文化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牢牢地根植在最广泛、最基层的民众层面,不仅通过成千上万普通民众的口耳相传或者专门教育实现了代际间的传承,更有可能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壮大与繁荣使影响力进一步延伸、扩展。仍以端午赛龙舟为例,如果说改革开放前,龙舟竞渡还只是中国国内特有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那么,随着中国的经济体量扩大,国家实力日益强盛,这一兼有竞技性质和娱乐成份的文娱行为则已经走出国门影响到了世界。
特别是近几年,端午前后总会在各大媒体报道中领略到亚洲、美洲、大洋洲各国人民群众赛龙舟的风采。甚至在某些地区,这一来自东方、起源于中国民间的文化艺术形式甚至被作为了相对专业的比赛内容而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从这一现象可以发现,群众文化的发展正在让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变得愈发活跃和兴盛,甚至涉及到超越本民族文化范畴外的区域和人群。
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是社会经济繁荣的结果和体现
纵观古今历史,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兴起、普及、传承与发展总是处于一个经济相对繁荣的时间和场合。正如“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的理论模式一样,唯有足够坚实的社会经济做支撑,文化艺术才能有所依靠,并在此依靠之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有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斗茶”文化。“斗茶”文化的出现和繁盛恰恰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体量极其庞大的唐宋时期。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累积程度的突飞猛进让茶叶这一普通饮料越来越走向高端化、奢侈化,手头余钱越来越多的文人、商贾、士大夫阶层再也无法满足于日常品茗的平淡与寻常,而是将攀比甚至炫耀的眼光转向了贡品茶叶、珍稀茶具和日益繁琐的冲泡茶汤的仪式化程序之类。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抬高让曾经只能出现在皇宫内苑的贡品茶有了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机会,为了凸显茶叶品质的高贵,有钱又有闲的人群动起了“斗茶”的脑筋。
原本仅仅是为考评茶叶质量而出现的“斗茶”雏形逐渐演变成为流行于文人、商贾、士大夫阶层娱乐消闲的活动,不仅用于“斗茶”的茶叶质量越来越高档,与之相匹配的,包括茶盏、茶碾、水壶、茶筅等无不随着这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成型而极尽奢侈之能事。与此同时,这一兼有文化和娱乐双重作用的活动更是从朝廷蔓延到了底层百姓,但凡手头有些余钱,即使只是小门小户的民众也逐渐流行起在街头巷尾一品“斗茶”趣味的活动来。
(二)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
经济与文化恰如水与船之间的关系,水涨则船高,经济繁盛之下的文化很少不出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故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常常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反向作用于社会经济,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又一推手之一。仍以“斗茶”为例,随着全民皆乐于斗茶之趣,作为活动主角的茶叶自然是最先走向“豪门”式发展的主体之一。
比如唐朝江浙两省总是在各自的名茶“阳羡”和“紫笋”间一较高下,甚至连白居易的诗词中也有涉及“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紧随其后向奢侈、高端发展的则是茶盏。当时流行于全国的是产自福建的“建盏”,通体乌黑或暗紫,又有“黑建”“乌泥建”或“紫建”的别称。
由于所用釉彩中包含金属元素比例的差异,当遇上较高铁元素的釉彩时,烧窑过程中极度的高温融化铁元素,使其如同流水般缓慢划过盏体,形成细丝状纹理。出窑后呈现出如兔毛般纤细的图案,由此得名“兔毫盏”,乃是“建盏”中的极品,不仅难得,也奢侈昂贵。甚至连苏轼都忍不住作诗慨叹“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全民性的斗茶行动在刺激国内茶叶生产、茶盏制作及其附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也日益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比如日本在当时就曾有众多僧侣前往浙江天目山修行,在惊叹于中国人“斗茶”文化的同时,也将这一民间民俗艺术形式连同“建盏”一并传回日本国内,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日本“茶道”和“天目盏”的盛行。及至当今,日本正式场合的茶道所用也仍是末状茶粉和黑色的茶盏,这皆是几百年前唐宋时代文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遗留佐证之一。
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举措
(一)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今天,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需要更加密切联系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走与时俱进的道路。比如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深刻地注入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制造业的持续性衰退使旅游业、服务业成为新时期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则成为了旅游和服务行业中越来越发挥支柱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在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曾经属于小众活动的冰上、雪上运动与文娱活动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人民开展旅游活动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在南方众多城市中,市内溜冰场开始聚集起越来越高的人气,家长着力培养子女冰雪运动能力的情况也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及至假日,到北方有冰雪的地方度假、感受冰雪文化的乐趣也逐渐成为国人假日旅行有所侧重的项目。
(二)勇于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
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并发展群众文化还需随着时代变化有所选择与创新。尤其是大量经历了漫长时间跨度的文化形式与内容中,与新时代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新文化需求有所冲突甚至背离的部分都需要进行清理直至清除。比如在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存在着不少宣扬封建迷信的内容,就与无神论的社会主义文化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需要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着力剔除。
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化发展速度过快,国门的敞开让外部思潮迅速涌入,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出现了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的倾向,而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宣扬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的错误形式和内容。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和社会大力宣扬和提倡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这些曾经的文化偏差进行的纠正。
同时,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融合新时期主流文化思想元素也是勇于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不少乡村地区的传统戏剧如黄梅调、淮海戏中就出现了不少向农民普及法律常识、鼓励群众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以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剧目。这些“旧瓶装新酒”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让民间戏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更让社会主义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元素在群众文化发展中得到了更加生活化的普及。
四、结语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因为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之密切和深入,在很多时候难分彼此,在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群众文化得到促进和发展,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常常又会反作用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形式或内涵。可以说,在时代和历史的推进过程中,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往往因为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得以改变,而变化后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不断的传承与发扬中又常常使群众文化发展走向更多创新的境地。
因此,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传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水乳交融的过程,不能很清晰地割裂或划断。故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在时代、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元素共同影响下积极地创新与变革,实现各自与彼此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泽玉.刍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魅力中国,2014,(01):36.
[2]张健健.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06):18.
[3]赵晓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赤子,2014.(06):9.
[4]刘晓霞.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2,(01):26.
[5]何宗玲.论新文化发展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6):12.
猜你喜欢:
1.民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