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论文(2)
民俗文化论文篇1
试谈中国石狮民俗文化
摘 要:即便是在时代变迁的今天,还是有不少人会运用民俗事物来做设计装饰的亮点。可是对于石狮子的历史渊源却所知甚少。作为现代设计中,民俗元素运用最多的石狮子而言,其历史的探究应继续持续下去。通过实地考察及书籍的阅读,从中找寻到研究结果加以总结。
关键词:石狮子;建筑;园林
每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在门前发现石狮子的踪影。它们形象各异,一左一右。即便是在不同的城市,天南海北,石狮子却总是镇守在门前。于是石狮子从古至今延续着它的威严它的职责。
1 狮文化的起源
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最初生长于非洲,在印度亚洲也有栖息生存着不同种类的狮子。为何产于外国的狮子会在中国的文化中出现?并且会出现狮子的崇拜延续着狮子的文化呢?直到今天我们仍会在许许多多的地方看到狮子的踪影。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之一,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渊源发展及传承。而狮文化在中国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穆天子传》曰:“狻猊”野马,日走五百里,食虎豹。郭璞注曰:“狻猊,师子,亦食虎豹。”《穆天子传》是一本记录了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全书有六卷,此书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尔雅・释兽》中也谈到:“狻猊如�猫,食虎豹。”郭璞也注曰:“即师(狮)子也,出西域”。《尔雅》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传说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总之,《穆天子传》、《尔雅》都是以中国西部地区为背景的传记,所谈论的也都是最早先秦时期关于狻猊的记载,即当时中国最早的狮子。《本草集解》里面也对狮子作了解释,“狮子出西域国,壮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锯齿,弥耳,昂鼻,目光如电,有彤髯,牧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怒则百兽辟意,其乳入牛马乳中,皆化为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西域畜之,七日内取其未开目者调习之若稍长则难驯矣。”可见狮子的性情暴戾难以驯服。
要说狮子的来历,不得不谈到佛教。在《灯下录》中: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可见狮子在佛教中有相当的地位,佛的坐席也称作“猊座”,“狮子座”等,意指高僧之座。据《大智度论》卷七谓:“佛为人中狮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当佛教传播到中国后,都把菩萨佛像的基座称作“猊座”。
汉代当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也开始了频繁的来往,对于西域的环境贸易等都有了较多的认识,由此发现了许多中国本土所没有的动物如狮子、符拔、犀牛。《汉书・西域传》云:“乌弋地暑热莽平……而有桃符、狮子、犀牛。”荀悦《汉纪・武帝纪》上也记录曰:“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里,出狮子、犀牛。” 乌弋即内今阿富汗境的赫拉特,处在中亚南亚之交,这一地区今日还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狮子的重要栖息地和保护区。由此往后,从西域进贡而来的狮子,便频频出现在了《后汉书》中。曰:“章和元年(公元78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狮)子。”、“章和二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扶拔。”等等这样的的记载。东汉顺帝刘保在位时,疏勒国(今新疆之喀什噶尔)国王派遣使者到洛阳向我国进贡,贡品中就有狮子。当时的顺帝看到这头威猛雄壮的猛兽时,心里感觉新奇,随即命让人将狮子关置在牢固的铁笼内,放在御苑内并让当朝大臣们一同观赏。
东汉已是封建社会的尾声时期,人们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希望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当时光武帝刘秀在位,他对内释放宫女刑徒,对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等政策实施,再加之“丝绸之路”的开辟,印度、波斯等国家的商品及艺术文化都与我国交流往来,渐渐西汉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富增加奋发向上、具有一丝浪漫色彩的精神面貌。其间东汉时期的墓室内墓壁的雕刻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大肆发展起来。它的出现不但体现了当时东汉国民的精神面貌也提现了艺术雕刻家的艺术水平。这是中国第一代狮子的艺术形象,也因为雕刻艺术的蓬勃发展而出现。
2 石狮外观的演变
东汉时期,因为狮子并非我国产物,而被人们将它视为神兽。人们以为狮子会吃掉百兽之王老虎,对于狮子的形象便更加凶猛。当时石狮的样子看上去更像虎,和虎比起来会更大些,造型上其给人感觉雄壮大气有气魄。时代更迭到魏晋南北朝时,雕刻石狮的艺术风格演变成追求一种气势上的发展,这种发展尤为明显。雕刻匠人们更注重石狮的神似,石狮子开始出现更多的细节。头部开始有了后市的鬣毛,胸部出现宽厚的胸肌,形体上强健肥硕,线条也流畅起来。此时狮子的雏形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狮子的样子了。
唐代是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达到兴盛的时期,石狮雕刻也不例外。石狮雕刻此时也达到了它最兴盛的时期。艺术风格不再是从神上要求相似,对于形的要求也格外严谨,所以石狮的造型开始走写实风格。造型也不再是单一的行走式,逐渐演变成为蹲坐式呈三角构图。石狮子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因为运用了传神的创作方式,更强调石狮子内部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内涵。石狮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体现盛世之朝的霸气和神气.由此螺鬣成为中国式狮子的明显特征,为后世所沿袭。
宋元时期,石狮雕刻明显的是从陵墓石狮向生活化装饰化发展,石狮不光是在帝王皇陵中多运用,寺庙、寺观、石窟、甚至是园林都开始用石狮做装点。石狮子的身上的饰品开始细致讲究起来,比如石狮的颈部开始挂有銮铃和缨须项圈绶带,须弥座也开始繁缛起来,狮子的嘴里出现球体,脚下有绣球或是幼狮。石狮子的造型开始显的瘦长任然保有力度,体现出乖巧和人亲近的收敛感。和唐代的石狮子相比,宋代的石狮子没有唐代的傲气盛气凌人、体魄雄伟,但是在也有着健壮的骨骼和生动的造型气宇不凡。
明清时期,陵墓和佛窟雕塑开始衰败,民间雕刻匠人多开始雕刻石狮子。石狮子雕刻艺术出现了鼎盛时期。它出现于宫殿、园林、官署门前和民宅,多采用的石狮子是蹲立姿势。同时石狮子也增加了守卫大门的功能,也有建筑物、园林中装点的作用。明代后,石狮开始走向民宅,许多民居家中也会摆上石狮子,石狮子成为了祥禽瑞兽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宁。
3 结语
石狮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作为装饰物点缀着建筑居所等地。石狮的艺术形象也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建筑中装饰的重要语言,研究和探索中国石狮子在建筑场所中的结构,对设计的发展和创造都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亚峰.传统艺宅门石狮艺术考略[J].徐州职业建筑技术学院学报,2008.
[2]刘自兵.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J].东南文化,2008.
[3]郑琦.石狮艺术赏析[J].广东园林,2000.
[4]顾江龙.古建筑中的石狮[J].国学杂谈.
民俗文化论文篇2
试谈宋代民俗文化
摘要:民俗文化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历史悠久,宋代文化影响久远,对于宋代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以开封市“宋文化”旅游产业产业为例,初探宋代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俗文化 “宋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
民俗文化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经济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探求民俗文化, 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 它是社会生活民俗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已逐渐为一种新的现代大生产所代替,高度发达的生产文明,我们已经不需要那种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产方式了。而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节庆、婚丧嫁娶、服饰、居住和饮食等习俗,仍然沿用及遗传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位于华北地区南部的豫东平原,开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曾经辉煌的过去,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被称之为东京,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之一,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开封古都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随着开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外来旅游者,使得宋代民俗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吸引更多的文人学者去研究探寻。
宋代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从《东京梦华录》、《宋史・礼志》等相关典籍的描述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作为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宋代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对宋代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创新,我们可以透过开封市“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一窥宋代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庙会节庆文化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以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有独特的贸易风情。注梁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大三门交易飞禽猫犬,珍禽异兽。二三门搭建露屋散棚,经营日用杂货、时果腊脯、屏筛竹席和鞍髻弓剑等。而孟家道院经营文房四宝、书籍、古玩、花朵、珠翠、帽子、土物和香药。这种斋敌祀神的庙会集市,为买卖提供了兴盛的财源,成为宋代集市的一种形式。
开封市目前主要有禹王台公园庙会和翰园碑林庙会,已经成功举办多年,极大促进了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
禹王台公园每年4月都举行“东京禹王大庙会”,热闹非凡。据载,早在北宋时期,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每年仲春都要在禹王台一带的先农坛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至明清时代,这项祭祀活动发展为传统庙会,赶会人群“积气成雾,哈声如雷”。东京禹王大庙会的“历史文化之魂”不仅在于它的千年习俗,还在于它的载体――禹王台公园内多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位于市区东南隅的禹王台公园占地400余亩,古代建筑绵延不断。其中,著名古迹禹王台兀立于高台之上,御书楼、师旷祠、碧霞元君祠、康熙展室、乾隆展室、御碑亭等聚集于高台,共同组成了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的古式建筑群体。东京禹王大庙会除了具备“历史文化之魂”之外,它还具备丰满的“肌体”。
开封翰园碑林春节祭祖大庙会从2000年春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庙会内容从首届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到现在的节日气氛营造、综艺演出、商业购物文化民俗活动等众多项目。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旅游庙会,代表了七朝古都开封春节旅游的文化主题形象,也是河南省春节旅游的龙头活动之一。为了促进大宋文化的弘扬,进一步推动大宋文化品牌的建立,2010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批准翰园春节大庙会升级为市级庙会,并确定了“大宋年文化”的主题。翰园在双景区(包括万岁山)大宋文化景观性建设基础上,进行宋文化节目内涵的打造。在庙会期间推出了大宋水上秋千、25宋词朗诵会、猜灯谜、对春联等民间游艺活动和大宋民间年俗产品项目,使游客既能静态观赏,又能积极融入到宋文化活动中去。庙会活动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具有生命力。
二.节庆文化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座内容充实的文化宝库,它凝聚了历代以来岁时节日文化的精华,表露了人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千姿百态的宋代岁时节日文化是事象万千的民俗文化的综合展现。节日里饮食、服饰习惯敬神祭祖仪式的民间信仰亲友往来的社会礼俗各种形式的游艺杂技活动等,都是节日程序中的主要文化内容。宋代岁时节日与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 又与地理环境、水源、作物等密切关连, 有很强的季节性。岁时节日又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具有历史文化的特点。如果说我国的岁时节日在汉代已经定型的话, 那么到了宋代发展得相当完备。宋代的岁时节日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辞旧迎新的春节、有“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有“纸钱化作蝴蝶飞,一文不曾到黄泉”的踏青扫墓的清明节、有僧尼以浴佛会以求施利的浴佛斋会,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竞渡、有“妇人好,至夜对月穿针”的七巧节、有家家户户供时果,焚冥衣以“祀分”的中元节、有玉兔东升、临轩观月的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冬至等佳节。宋代传统节日既有喜庆、吉祥、康泰的内涵,又包含了禁忌、敬神、祭祖的成分,反映了宋人祈求农业丰收,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揭示了人们免除灾害和保障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显示了宋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宋代的传统节日贯穿于全年的始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趣。
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就是节庆文化经济化,节庆文化经济化就是利用节日庆典符号的形式和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除了传统的岁时节日的庆祝外,“菊城”开封每年l0月18日至11月18日的菊花花会也促进了当地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花为媒、花卉搭台、旅游唱戏的宗旨正在日渐落实。“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如能进一步的优化,必将大大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饮食文化
从北宋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久传不衰。有中华一绝之称的“第一楼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等传统风味小吃,广受欢迎。2006 年,开封第一楼再次入选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文化已成为产业优势,使第一楼在全国拥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成为中原饮食的著名品牌。深入挖掘这些传统饮食文化之精华,并不断创新,形成名特豫菜系列产品。
开封的鼓楼夜市非常有名。夜市小吃有“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州桥胡辣汤”、“稻香居锅贴”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时“鲤鱼焙面”、“套四宝”,它们是豫菜的代表。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拥有千年以上豫菜菜肴有280多28种。每天天刚擦黑,鼓楼夜市就热闹起来,热气、香气四溢。开封的“马豫兴桶子鸡”、“套四宝”等都应该借鉴“开封第一楼”的经营模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建立连锁店,或生产便携式的系列产品。开封现在需要一个或多个小吃城,这是一种家庭感、人性化和高雅的饮食享受。目前,开封夜市需要提高档次,美化周围环境卫生,整改小吃硬件设施,改变脏乱差形象,逐步建成洁净、高雅的美食天堂。
宋代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一系列的文化习俗,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风采。作为开封“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资源之一,对于宋代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一足而论,有的是其文化内涵单纯某一个层面上的开发,也有的是以一个层面为主、其它层面为副的综合开发,甚至是多个层面综合立体式的开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