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理论>

关于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

斯娃分享

  从计算机软件诞生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已成为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的一个巨大的产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范文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从计算机的应用角度来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不可或缺。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来看,计算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在不断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培养出计算机人才。要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就需要在教学当中突出实践技能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作用、以及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设施;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创新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关简介

  实践教学体系,是教育部大力提倡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瞄准就业方向,打造实践教学体系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计算机方面,教育部计算机专业分委会也曾提出了实践教学规范条款。相关条款是经过实践调研后不断研究得出的帮助院校做好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行为规范。调研发现当今的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需求量还很大,但是企业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具备实践能力的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人才。从计算机角度来说,基本需要学生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程序代码实现能力、算法设计分析能力、系统架构能力等。从员工角度要具备员工的基本职业素质,能够正常的实现沟通、完成团队合作中的任务等。针对这些能力,对当前的高校提出了实践规范要求。从实验的课时、实验内容涵盖、实验规模都有一定的要求。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接近或者达到企业计算机人员的岗位工作需求。因此,实践教学体系要可行、要有针对性。在计算机专业的不同方向上,侧重点可以略有不同。例如软件开发方面,可以更加注重高级语言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的锻炼。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培养模式陈旧:近年来,招生力度加大,进入高职高校学习的学生数量猛增。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味的沿用以往的精英式教学培养模式,塑造理论研究型人才的路已经不再适合高校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大专和本科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毕业生只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实践技能能力低,不具备企业的岗位人才工作能力,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法在多年的教学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不能如此单一。应该做好课程设计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其中实验课程设计,给学生感官刺激,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可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最后,但也是相当重要的是,实验环节不够重视。课时不充足,实验设施不完善,实验模块、实验技能锻炼不足,也造成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脱节的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议

  3.1计算机实践体系建设应该有层次感:某些院校在相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只是增加实验课时和打造一些实验机房。这些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要起到高效的建设作用,真正实现立体化的实验体系,应该是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文介绍了,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应该具备的四个能力。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层。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工作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和教学结合进行分层。例如可以分为基础知识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岗位基本素质能力、拓展能力等。再结合不同的课程,不断的从各个层面提升能力。在总体把握下,抓住不同环节,打造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

  3.2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要抓好实验设计环节:实践能力的具体锻炼途径可以是实验课程、阶段性实训、企业参观、定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基本都要通过设计环节、实验课程中要注重重点,明确本实验突出的技能是什么,涵盖的知识点,要将实践控制在2节课之内。当堂完成,让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同时可以及时总结优劣得失。阶段性实训,往往是拿出一周或者两周时间,通过完成某个任务,来夯实知识,提升技能。所以设计中要考虑的内容基本包括实验课程的设计环节。同时要注意任务或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如能够具备新颖性就更加理想。不同的实践环节,要给学生深刻的认识,高效的完成实验任务,都离不开精心的实验设计。

  3.3课外和社会实践将实践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外,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研究学习活动。对有条件的学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鼓励学生提出和参与创新性题目的研究。主要形式包括: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参与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参与科技俱乐部、兴趣小组、各种社会技术服务等;参与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实践。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研究问题的层面,面向未来,使他们打好基础,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反对只注意让学生“实践”而忽视研究,总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课外实践应有统一的组织方式和相应指导教师,其考核可视不同情况依据学生的竞赛成绩、总结报告或与专业有关的设计、开发成果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信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观七,周细义,张舸.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2)

  [2]曾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03)

  [3]王浩,胡学钢,侯整风,周国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

  [4]黄传河,黄建中,吴黎兵.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22)

  [5]徐光伟,史有群,黄秋波,孙莉.培养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4)

  [6]吴平,王莲芝,田立军,朱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08)

  关于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范文二:计算机基础隐形动态分层教学法研究

  摘要:隐形动态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几层,教师在遵守隐性、动态两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施教的策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高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各地区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的差距以及学生个人在家庭、智力和社会文化环境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传统的授课方式——“齐步走”,往往因忽略了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而导致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分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老师采用分层施教的策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1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教书育人要因材施教,并对于来求学的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墨子主张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得当,95%的学生都能成为优等生,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策略”在理论上说明了“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同时分层教学也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2分层施教策略的具体实施

  2.1学生主体分层次

  我校的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师资力量及区办学条件的差距,使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差距较大。在学期初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自学能力及智力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基础好,接受能力及自学能力强且有独创性的学生;B层为学习基础较好,有一定自学能力但成绩不稳定的学生;C层的学生为基础及自学能力较差或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隐形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特点:学生的分层是隐形、动态的,老师对不宣布分层结果。因为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一旦得知自己被分在C层,会极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从此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从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分层是隐形的,同时也是动态的,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同一层次的学生势必会产生差异,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的“层”必须是动态的。

  2.2教师备课分层

  备课分层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主体的具体情况分层来备教材、备练习、备学生。备教材:首次优秀教材是由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含有丰厚的营养知识,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研究教材,从广度和深度去挖掘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使教材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其次教师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备课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删减。因为近几年,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各层学生的实际水平较前几年有明显提高,备练习题:练习题可以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每位老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清哪些是基本题、那些是加深题、哪些是综合提高题,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各层同学补充部分综合性强的课外练习题题目,以便使他们能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加深各层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备学生:老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够预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及处理态度如何等,并设计适合各层学生的多种教学目标。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九章FrontPage网页制作中要求:C层同学会使用表格制作简单的网页,会美化网页及会熟练使用FrontPage组件在网页中插入悬停按钮、网页横幅可上下左右滚动的字幕等;B层同学要求使用HTML完成上述的工作;A层同学除上述两项内容外还要求会制作表单网页以及会使用部分JAVA脚本语言知识,并具备能够制作主题鲜明、色彩搭配协调和创意新颖的动态网页的能力。

  2.3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施教、分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的环节,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开展教师学生互动,老师在充分把握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即老师根据优差搭配的原则将班里的学生分成6~7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内学生层次的差异进行互帮互学,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形成积极、互助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2.4课堂练习分层次

  课堂练习能起到初步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同时又能反馈老师的教学效果。课堂练习分三个层次设计。

  2.4.1简单的模仿性练习:与课堂例题相近的、基本的简单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基础差的同学对所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消化的目的。

  2.4.2综合性的练习: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变化的的题目,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4.3提高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科所学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及灵活运用的程度。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后,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讨论,然后就A、B、C三层同学中分别抽出3人在教师机进行操作演示,教师对其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对其操作的结果给出及时的鼓励式的评价。

  2.5作业分层次

  设计出方便学生自行选择的作业内容——A、B、C中任选一层,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两层作业,老师对完成两层作业的同学在下一节课时提出点名表扬并记录到评价记录档案。由于作业的难易程度和作业量与各层学生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会产生抄袭或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2.6测试分层次

  俗话说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世上的万物,同样对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不能用同一份试卷去测试。在平时的小测验及月考中老师应出3份试卷,卷子的分值相同但难度不同:C卷——课本例题占35%,课本基础练习题占40%,综合题占20%,提高题占5%;B卷——课本基础题占35%,综合题占45%,提高题占20%;A卷——课本基础题占25%,综合题占35%,提高题占40%。学生自由选择试卷的层次,这种形式的测试,即能使认真学习的各层学生都有可能得高分,又能够及时反应各层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结束语

  总之,面对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现状,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可以适应不同层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实际,使各层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1(52).

  [2]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2009(1).

  [3]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4).

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

2.大学计算机导论论文参考

3.大学计算机期末论文

4.计算机导论论文范文

5.大学计算机的论文

6.高校计算机专业高级学术论文

    12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