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论文相关范文
古往今来,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而密切。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不尽相同。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文化论文相关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与文化论文相关范文篇1
浅谈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
处于我国中原地带的河南古代书院 ,都很讲究选址 ,刻意营造一种恬静宜人的意境 ,如阳明书院建在大山、紫云书院建在紫云山、百泉书院建在百泉 ;至少也要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再如灵芝书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阳书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废墟、寡过书院建于长垣县城东南隅。
白鹿洞书院的山水环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 理学家、 教育家朱熹,(字考亭,号紫阳)。第一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时,对它所处的环境赞美有加,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并自任洞主,广招门徒,制定学规,致力于白鹿洞书院的振兴。
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 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世界文化景观”的特征。
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学之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自然山水来比 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无情,而从儒家道统上来说,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把欧阳修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长物志》称“居山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书院“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其间充满诗情画意,是隐逸清淡之士咏颂的绝佳境地。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咏叹兰亭所在的山水环境。
白居易在《别草堂之三》诗中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水回”思念他在庐山香炉峰下所筑的草堂。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净土修行,对类似白鹿洞这样的“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的环境当然是积极推崇的。
明朝著名文人畫家徐渭在紹興前觀巷的舊宅“青藤書屋”,僅兩间平房相套,但主人的經營卻極為精到:書屋南向套一天井,沿檣植一株青藤,蒼老弘勁,似主人那坎坷人生的寫照。窗下一方石砌水池,徐渭稱其“通泉,深不可測,天旱不涸,若有神異。”而號之“天池”的池中一石柱稱為“中流砥柱”,寓意極深。
从白鹿洞书院现存的“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的对联以及御书阁“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檐柱之联中也可知其中所蕴含的山水之理。
北宋司马光的庭院“独乐园”中最得意之处就是“弄水轩”。“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等 历史名楼无不是得水之要。
林木是 中国古代书院营建环境 艺术的重要方面。白鹿洞书院林木的种植受古代先哲“自然比德”思想的影响。院内外最多的林木是松树,后山有竹林参布其中。
袁甫的《白鹿洞君子堂记》还记载宋代白鹿洞书院曾作莲池、君子堂,君子堂“瞰莲池也,并题周敦颐爱莲语,匾以是名”。袁甫感叹“先生(指周敦颐)之学说贯天地万物,而独爱莲,何哉?”他自己解释“莲亦太极也,中通外直,亭亭静植,太极之妙具于是矣”,把莲与太极相提并论,把周敦颐和莲这两位“君子”推上最高的境界。棂星门内的泮池内曾种荷莲,取周敦颐所作《爱莲说》的微言大义,寓意“荷莲中空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松以寿长之生生不息、竹以正直之刚正不阿、莲以高洁之君子之态为儒家所崇尚。
白鹿书院的环境艺术较江西古代著名的吉安白鹭洲书院、弋阳叠山书院、铅山鹅湖书院更胜一筹。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之中,无曲水轻流和山林环抱之美;叠山书院面对信江,远有山障隐现,但无背山可倚。鹅湖书院倚鹅湖山,一派田园风光,惜无清流环于前。
自古以来,儒家以兰香为人格的至高境界,诗经中亦多有咏唱,《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大诗人屈原以幽兰自喻,故有“兰为王者香”、“天下第一香”之誉。
联想到现今的图书馆,有内庭院的完全可培植一些兰花,清淡、可人,给读者以书香与兰香相交融的惬意。没有内庭院的亦可布置盆植兰花。
清初桐城派名士戴南山曾在《意园记》中,描绘 中国文人仕子理想的居所环境 艺术和精神家园,“山数峰,田数亩,水一溪,瀑十丈,树千章,竹万杆”。在古人心目中,无论是一叶小亭、两间书屋,还是山石、流水和草木,都赋于了它们悠长的文意和鲜活的生命力。
现代文化和 教育类建筑环境,可从我国书院的环境营造中汲取丰富的积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现代人的眼光,使校园、图书馆及其他文化建筑真正成为学子和读者寻觅知识的一方净土、陶冶情操的幽幽绿洲。
参考 文献:
1.丁 钢 .刘琪 .书院与中国文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张 卫 .中国古代的士与文人建筑 .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二卷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3
3.章柳泉 .中国书院史话 [M].教育 科学出版社 . 1981 . 4.陈学恂 .《中国教育史研究 .明清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1 2月第一版。
5.肖东发,钟洪,王波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 .《图书馆》2001年第一期
6.季啸风主编 .中国书院辞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下页带来更多的艺术与文化论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