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实习的论文(2)
音乐教育实习的论文篇2
浅论隐性音乐教育
摘 要:隐性,按照字面意思是指性质和性状在事物的表面表现不明显。隐性教育,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无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这种隐性教育不但包括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包括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者或者是其他事物“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在百度百科中对于隐性教育概念的解释提到了“宏观主导”。笔者对于宏观主导有自己的理解。所谓宏观主导可以是指教育者,也可以指某件事情,甚至可以指某种现象。只要是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影响的所有都可以称之为宏观主导。笔者认为在百度百科上提到的宏观性指导是指教育主体只是一方面。隐性音乐教育的主体有着不确定性。
关键词:隐性音乐教育 广泛性 无意识 有效性
一、隐性音乐教育概述
1、中国古代的隐性音乐教育
隐性音乐教育就是无意识,无计划的一种音乐教育。教育者在无意识,无计划的情况下影响受教育者。笔者在前面提到过,隐性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任何一种现象,甚至是一本音乐书籍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中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应该起始于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制度―春官。春官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000多人,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技、表演等其他音乐事物。礼乐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音乐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上层社会的人服务。
到了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很多儒者兴办私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他掌握多种音乐技艺,按照周代形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来设课。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可见当时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到了秦汉时期,乐府机构的设立对于音乐教育的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魏晋以来,随着佛教音乐的传入,音乐变成一种宣扬教义的手段。音乐不仅仅只是可以演唱表演的一种形式,也变成了影响人们思想的一种隐性音乐教育。在魏晋时期出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他主张所有的情感与客观存在的音乐无关,音乐的美与不美与音乐的情感毫无关系,嵇康坚持音乐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不管是礼乐,乐府还是以后隋唐时代的梨园都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人士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笔者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做了总结,在表面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技能掩饰下,隐性音乐教育是古代音乐教育的主流。首先表现在隐性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不管是孔子的“仁”还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都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种隐性教育潜藏在教育方式和音乐作品当中。当嵇康在行刑前悠然自得的弹奏着《广陵散》,行云流水般的琴声,神秘而悠扬的曲调飘进人们的心理,也将自己的高风亮节植入人们心中。这样的音乐无意识的向人们展示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冠冕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对徇私舞弊,乌烟瘴气的官场仕途深恶痛绝,这种隐性教育深入人心,通过音乐了解到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其次是隐性音乐教育对人的修养道德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向受众传达音乐信息符号的一种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使人放松心情,在音乐所营造的意境当中,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感性理解转化为理性认识,经过长时间的音乐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欣赏者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有了对音乐这种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也会自觉地审视自身的行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
2、当代隐性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发展至今,他的隐性不仅仅只表现在政治和抒发情感提高自身素质这些方面。隐性音乐教育的教育范围无限扩大了。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或者是现实条件的逼迫,音乐创作者在创作音乐的时候会或多或少的加进自己的主观因素。音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地域。音乐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丰富的直观形象感染力,唤醒沉睡在人们内心对实践活动的热情,激励着人们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音乐用最简单的音符构成了一幅历史画卷。一首《马赛曲》凝聚巴黎人民攻无不克的战斗力量,推翻了专制残暴的路易十六王朝。一首《国际歌》把世界无产阶级力量凝聚起来,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还记得那庄严神圣的《义勇军进行曲》吗?他成功的喊出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引领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奋斗!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隐性音乐教育的力量。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外,由于教育者自身音乐素质的不同,会把自身的音乐观点不知不觉的传授给学生,影响学生的音乐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被用来完善人的心理健康。音乐通过音响形式触及人的感知器官,将人的身心与感情联系起来,让人获得健全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这已经不是传统的音乐教育,人们无限地扩大了隐性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明确指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大有助于人身健康。”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提出了“五音疗疾”。而现代,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在高血压、失眠、晕眩、精神疾病方面做辅助作用。美妙的音乐是人超然忘我,极富幻想,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完善人格。这就是隐性音乐教育,他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功能。
二、隐性音乐教育的特点
1、广泛性
从上面的实例中,笔者做了总结,归纳出隐性音乐教育的一些特点。首先就是隐性音乐的广泛性。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隐性音乐教育都潜藏在传统音乐教育之下。统治者的把音乐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违背了音乐教育最初的目的。歌曲音乐流传的广泛性与统治者的推崇也有一定关系。现在,社会压力剧增,人们为了生活,工作,家庭而奔波。人们发现在满足自身的物欲之后,在精神上却出现了缺口,音乐就在这时候及时出现发挥它的潜在作用。很多社会成功人士会在闲暇时间或者是下班后听音乐会,看戏,学一门音乐技巧,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只是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在不知不觉之中,音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隐性教育会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2、无意识性
之所以称之为隐性音乐教育就是因为这种教育的无意识性。音乐的出发点也许并不是为了政治、审美、治疗。也不是人为的主观作用。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让音乐这种无意识的作用扩大了,也成就了隐性音乐教育。无意识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出现在了课堂上,社会中的隐性音乐教育已经大大超过了课堂中的隐性音乐教育。课堂上,由于音乐教师素质的不同,对于学生的隐性影响程度也就不一样,教师会把个人的喜好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这种无意识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判断力甚至是喜好。在社会上的流行音乐也是庞大隐性音乐教育的主体之一,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就颇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强大的隐性音乐教育作用。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大众的音乐欣赏品味。流行音乐的产生有着诸多的社会因素,之所以称之为流行音乐是因为流行音乐贴近大众生活,歌词通俗易通,歌词的通俗性间接影响了大众对生活,友情,爱情,亲情的看法。
3、有效性
隐性音乐教育的有效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以流行音乐为例,在短时间内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所谓中国风就是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中国音乐元素的音乐。这场中国风影响了社会大众,激起了大众的爱国热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外来音乐影响着中国大众的欣赏水平。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钢琴是什么,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民族乐器,比如二胡,京胡,马头琴等乐器。外来音乐文化的传入是大众在音乐的审美观念上也发生了改变,爵士乐,摇滚乐,交响乐都成为大众所欣赏的对象。但是中国风开始改变这种状况,它以中国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形式俘虏了观众。在流行乐坛,一首《青花瓷》唱出了中国的古典韵味,曲调温婉优雅,别有一番江南的风味。笔者认为在这场中国风中,潜移默化的音乐影响了青少年的欣赏水平,在这些祖国的花朵耳中不再只有西方的巴赫,贝多芬,中国音乐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历史的舞台,也进驻了少年的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治疗的有效性。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心医院夷陵院区做了一个关于音乐治疗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音乐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和临床症状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也初步证明了音乐的隐性教育作用。音乐可以改变,舒缓人的精神和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治疗和教育作用。
三、总结
隐性音乐教育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由于很多的客观因素隐性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隐性音乐教育已经开始被人们关注并适时的发挥着它的作用。隐性音乐教育也不再潜藏在传统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学习,音乐技能学习下,它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拥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范围。这种隐性音乐教育将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音乐治疗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文佳.《浅谈音乐的将抗价值》[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林卓逸,贾春华.《音乐治疗的再思考》[J].吉林中医药.2009.9
[3]吴淑元.《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04
[4]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简介.中国音乐学会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