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会计审计论文>会计理论>

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

斯娃分享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产生的差异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应用

  【摘要】创新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内部体制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也逐步加强。新会计制度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步。现代化计算机办公产品的使用,信息技术逐渐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了企业日常办公的方方面,促进了我国会计领域的发展。本文根据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财务模式创新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应用分析;基础应用

  前言

  建立新的会计管理制度,需要企业经济管理负责人在推行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时,严格按照《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各项会计建设工作,从而提高财务制度的内部保障性。新会计制度的建设核心是,基础的会计工作必须符合现行的各项会计专门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可进行违规操作,从而避免外部会计监管部门的处罚。在企业内部应该严格防止做假账等徇私舞弊现象发生,防止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模式之中。

  一、新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指导意义

  推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会计工作的基础环境进行优化。信息化会计工程建设将是我国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以管理因素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管理,促进公司财务质量管理人员深入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谓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就是指在现代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过程中,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技术运用到其中,进行科学的会计内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审计制度的统一管理。计算机化财务办公活动也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应的制度开展工作,从内部制度规范的角度出发,强化财务工作人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推行新会计管理制度实现新型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

  (一)规范内部的会计工作制度

  以新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良性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财务主管清楚认识到规范内部制度对于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或者旷工。如果遇到要请假的情况,必须要提前向部门主管报告情况,防止会计财务的岗位管理职位上出现空缺。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需要工作人员认真仔细的完成分内的工作,并且养成每套流程完成之后进行会计信息核对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错误的产生。领导新下达的任务,工作人员必须要优先处理,同时,会计工作人员放假时间可能会比其他岗位的员工要短,这是会计职务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此,财务主管应该注意基础会计员工的心理动向,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按照加班时间2倍到3倍的额度为其发放加班工资,同时,主管人员还可以根据节假日向其发放慰问礼品,消除员工心理的反感情绪。

  (二)革新工作方式,开展计算机网络化办公

  我国目前的会计企业现代管理是在计算机网络操作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内部信息数据统计,通过Word文档进行财务信息分析和处理,使用Excel表格进行会计信息财务报表的处理。推行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加大对于员工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培训,从基础理论强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司内部会计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这样才能够显著地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就是将企业的日常经营相关业务进行资源整合和处理,企业在日常的财务支出和收入统计活动中,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化管理,展开明细项目的统计工作。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妥善地保管好原始的会计凭证、账簿和各类账目报表。为了保证各项财务支出项目的可追溯性,应该将供应商提供的各类报价表和签订的合同等档案资料进行复印和网络数据库信息录入,保证电子化办公互动的实现,既能够方便各类会计凭证信息的调取,还能够通过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实现财务数据的精准核对,及时发现账目材料中的错误和漏洞,通过一一对比的仔细处理,最终实现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及时掌握型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会计人员应该经常性的熟悉各项新的财务制度,搞好流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工作。在购置生产活动中必备的原材料时,会计人员需要针对材料的产地和供货公司的信息进行简单登记,同时,在发放物料时也需要根据企业各部门的编制有序进行。单日公司的出纳库存现金不得超过1万元,为了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在每日的账目清点完毕之后,最好安排专人将当日的现金超出部分存入银行。如果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确实遇到了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大额资金,出纳必须要详细填写备用金申请单(或者现金领用单)。将申领资金的款项流动渠道信息材料报表交给财务会计和总经理签字,方可从银行提取这笔资金,同时,会计人员应该2-3人一起去银行提取,不得擅自提取存款。在会计的信息控制方面,需要对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与其他公司资金业务对流的各项信息明细展开详细统计和分析。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人员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必须要掌握行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同时,会计人员还应该严守公司机密,不得向公司外部人员透露重要文件和公司经营的各项数据信息,防止意外现象的发生。对于原始凭证的保管,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之下,工作人员应该将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这类的纸质记账凭证分类保存。同时,建立公司经营体制的原始凭证汇总表格。将记账凭证中的科目汇总和明细分类账目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总账的统计数据中建立资产负债表格和损益表。

  参考文献:

  [1]姚薇.浅谈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72-73.

  [2]魏勤远.规范会计财务管理加强对财政债权债务和国有控股企事业资产的监管[J].经济师,2009,(10):154-155.

  [3]张继英,杨洵.大学本科会计、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问卷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5):149-152.DOI:10.3969.

  [4]吴群英.浅谈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0):73-73,74.DOI:10.3969.

  [5]殷洪娟.ERP对我国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4,(20):218-219.DOI:10.3969.

  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问题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以及税法规定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这种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两者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实际使用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存在的具体差异,并简述两者的差异引起的问题,提出协调会计制度以及税法规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规定;相互协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全球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探索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企业经济发展中,会计制度的改革能有效提高会计收益,并且相关的税法规定能保证企业实现公平纳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与相应的税法存在差异,但是在一些概念、原则以及方法上面却有很大的一致性,要想使两者相互协调,就要先考虑两者存在的具体差异。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的差异

  (一)时态性差异

  我国的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当下我国加入WTO的国家市场经济,更多考虑的是世界性的影响,因此,会计的许多准则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核算的制定上,应具有超前性以及突发性。然而在国家的税法规定上,由于世界各国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1],因此税法的规定也因国家而异,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而在税法规定上也不存在与国家接轨的概念了,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断发展而成的,根据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而不断发展发生改变。很明显,从时态的概念上看,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远远超过税法,一个是国际性的,一个是国家性的,这种时态差异所存在的客观性与复杂性,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无法实现协调统一。

  (二)制度性差异

  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两者基本标准上,对于会计制度,会计收益是指会计收入减去相应的会计费用;而对于税法制度,国家应税所得等于实际应税收入减去法律规定的征税项目[2]。对于企业生产各税收的制定上,两者有不同的标准以及规定:税收制度所对应的税收收入存在两个标准,即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而财务会计对应税的标准主要遵从权责发生制,虽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应税收入以及会计收入都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实际上,如果企业纳税人仅仅实现了产品的生产而为发生销售行为时,也要支付相应的税收费用,这对企业的资金积累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意图性差异

  主要是指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税法规定所服务的对象为国家,而会计制度服务的对象为企业,前者主要是以强制性为主要特征,后者更加灵活稳健。在现实中,这两者的差异存在两种后果:一种是符合国家征税政策,税法制度给予纳税人充足的筹税时间,纳税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发展企业业务;另一种是与国家征税政策相悖,就是我们常说的“逃税漏税”,但是随着税法制度与的规定,这种差异在逐渐减少。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引起的问题

  (一)增加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及税收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改革并补充现有的会计核算。而税法制度却只是做适当的调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比如我国的税法自1994年1月28日颁布到现在,只发生了六次修正[3],且最近一次的修正在2011年6月30日,修正内容也只是适当的进行项目的增加以及制度的优化,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性在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性导致纳税调整的项目增加,从而加大了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有时税收对于同一笔业务要进行多个税种的调整,比如对销售业务的税收调整,既要考虑销售增值税,又要考虑城市建设一级教育附加费,甚至还要调整消费税;有时对于同一笔业务的税种既要适量增加又要适量的减少,比如固定资产提减值准备后,不但要重新计算折旧额,还要采用税收制度不允许的折旧方法,折旧考虑带增加所得税与减少所得税的情况。这种调整不但增加了税收工作及税收成本,而且增加纳税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企业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进行逃税

  行为现在的很多企业能实现逃税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形成的征税漏洞,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避税行为,并且相应的税法没有进行相应的限制,比如少数企业惯用的资产折旧法、不同类型的存货计算方法以及调整利税分配的主次顺序来达到避税行为。还有一种逃税行为是企业利用国家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来调整业务达到逃税的目的,比如兴旺达型材有限公司与台商满达电子公司新投资兴办康旺达实业公司,根据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规定,新成立的康旺达实业公司可以享受三年的免税期,同时康旺达公司进行实业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主要由兴旺达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这样兴旺达有限公司就可以利用材料的低价供应给康旺达公司,实际上是转移企业生产利润,但是本身资金流动不受影响,利用这种方法来实现逃税行为。

  (三)增加了税收部门的监管成本

  税收监管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企业其他经济信息而言,拥有更强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资金获取成本,能系统全面的反映企业现有的发展状况及财务状况,这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税收的重要参考。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的税收监管应基于会计信息支持的基础上来实现,但是现有的会计制度与收受规定差异性不断加大,这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放弃了会计信息,必然增加了税收监管成本,使得征税征税工作很难实现。

  三、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举措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实现有效协调需要花费长期的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到目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要尽量弥补两者在时态上存在的差异,就必须尽量融合两者在一些概念、原则以及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上来看,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在协调中不能过于片面的强调两者的差异,否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两者的协调:

  (一)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要加强沟通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两者相互关联,虽然两者的日常管理以及具体条例的制定分属于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但是为了防止两者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发生立法取向问题,在实际的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执行上要加强两个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由于我国经济形式的不同,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必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美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民间经济团体组合制定,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政府制定,因此制定部门之间拥有沟通优势,协调两者的关系就应将这种优势扩大,设立由两大机构主要代表组成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针对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制定与执行进行必要的沟通合作,有利于减少两者差异所产生的不必要损失,并且能协调两者的关系。

  (二)税法规定应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限制

  会计政策使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增强,企业的资产在形式上以及技术上不断发生无形的损耗,然而目前我国的税法规定却在企业折旧年限以及方法上加以限制,比如规定企业生产机器的折旧年限为20年,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更新机械设备,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为了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调整纳税,税法规定应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上报相关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备案,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限制。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相互宣传力度

  国家相关的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企业某一阶段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达到税收监督的目的,并且相应的会计制度中要增加强制披露信息的要求,提高税务机关会计信息的获取率。同时国家应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宣传力度,将基本的会计知识以及税法知识纳入到各企业培训中,并且组织会计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经济工作者进行认真学习,从而优化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宣传与执行工作,加深对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识,使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

  (四)改进与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对于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处理主要依靠账外调整,这使得纳税申报不能很好的衔接日常的会计记录,对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获取不利,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增设明细账与备查账,规范记录,在企业日常的财务报告中,要对差异的调整情况作出必要的披露,为了更好的反映差异调整的实施结果,在利润中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两个项目之间要增设“纳税调整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所得额”三个重要项目,这样企业能根据财务报表的反映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利于企业协调会计核算与税收,提高自身经济利益。结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税务法制观念不断加强,要协调好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加强两大制度制定机构的沟通,加深企业对差异的调整,做到企业诚信纳税,最终推进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仕燕.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王倩.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3]刘明亮.行业竞争程度、信息透明度与投资效率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4]鲍双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熊文娟.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关系的实证检验[D].江西财经大学,2010.

  [6]项文彪.会计信息透明度、分析师盈余预测与股价波动同步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

  [7]邢雅静.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财政金融

  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篇三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运用

  摘要: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棚户区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环境,棚户区的住房条件较为恶劣,具有人口集中化,治安问题突出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建设的形象。所以说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势在必行一项民生工程。同时棚户区在改造的过程中涉及了众多的财务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革新为棚户区改造的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对棚户区改造的概述,探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灵活运用,为我国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设会计制度棚户区改造灵活运用

  棚户区改造是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大工程。在改造的过程中既存在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又具有明显的行政改造作用;既具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又存在明显的行政干预特质;改造资金一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一部分又来自国家的财政支持。因此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棚户区改造必须要有强大的制度支持才能顺利的展开。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基本会计制度的运用,将拆迁的成本和新建筑开发生产成本同时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同时还能有效的计算政府财政补贴费用和银行贷款费用。可以有效解决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恶劣的财务问题,避免棚户区改造的财务实践与理论出现脱离。但是当前基本会计制度的实施,存在不完善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实际,灵活的运用基本会计制度,扩展棚户区财务的内涵和外延,从根本上保障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实施。

  一、棚户区改造概述

  1.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内涵。

  国内棚户区改造与国外的贫民窟建设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属于居住区域的贫困状态,但我国棚户区通常是指坐落在城市边缘区域或者老城区的一部分具有环境差、历史悠久的特点并与主城区的整体发展呈现不协调状态的建筑群。另外棚户区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在政府的行政控制范围之内,受到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通常情况下棚户区的建筑面积大且集中,因为年久失修房屋大多较破旧,另外居住区域的环境也呈现脏乱差的特点。所以在城市化建设的推动下,国家对棚户区的改造势在必行。

  2.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专项资金管理。

  在深入研究棚户区改造中如何灵活运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之前,我们必须充分的掌握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具体的内容有:首先强调棚户区改造的资金补助应该遵照公开、透明的原则,专项基金不能用于棚户区改造之外的配套建设或其它商业建设支出等。再者,地区财务管理应该遵照分账核算、专门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其次各地区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性补助资金应该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实际运行采用适当调整的策略。

  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灵活运用

  1.在“待摊投资”上的运用。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中规定,在对建设单位的实际支出费用进行核算时,应该根据规定的要求采用分摊计入的方法对各项建设费用支出的成本进行核算。在整个项目之下应该设立具体的明细账目,称为二级的明细账目,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成本、住户土地征收和占用的有偿使用成本、建设区域地质勘查成本、施工时临时设施搭建的成本、土地有偿使用税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运用如下所示:(1)首先因为棚户区改造时需要涉及众多的拆迁问题,例如宅基地核对、产权鉴定、土地有偿支付等要按照地号和面积进行核算。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应该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规定,把每个住户的地号看做二级的明细账目,将多种支付成本看做三级的明细账目。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表示:土地勘测费用,可以用待摊投资-xx地号-勘测成本表示;土地的有偿使用费用,可以用待摊投资-xx地号-土地占用成本来表示等。(2)其次对下属的三级明细账目的设置,主要包括一些更加明细的账目。例如可以在建设单位的管理费用下划分更加明细的账目。可以包括:待摊投资-管理费用-人力成本;待摊投资-管理费用-运营成本;待摊投资-管理费用-拆旧成本等。

  2.在基本建设收入和支出上的运用。

  2.1基本建设收入核算。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表明,基本建设收入主要是指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和上交的收入费用。但是灵活的运用到棚户区改造中,应该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核算建设单位的收入。我们可以将其充分运用到住户回迁和房屋建设后的销售收入核算上。通常情况下,根据有关棚户区改造的规定,对住户的回迁采取“拆一还一”或是“等价值交换”的策略和原则,也就是说改造过后的房屋户型和拆迁之前的房屋面积对等。如果回迁户想要增加房屋面积就要按照成本价交纳多出面积的资金,如果再此规定的安置面积之外还要增设房屋面积,就按照商品价格计算。因此为了更好的将成本价格和商品价格区分开来,财务核算人员可以为两部分价格设置二级明细账目,并根据地号的不同辅助会计核算的进行。例如某一地号的住户拆迁之前的面积为53.27平方米,回迁之后想要的户型是65平方米,按照建设单位的设置的最小户型来算最接近55平方米,那么53.27与55平方米的差按照成本价格核算,之后55平方米与65平方米的差则按照商品成本价格核算。

  2.2基本建设支出核算。

  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中阐述支出核算费用主要包括河道清淤费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群众补助费用等一些不能形成资产回报的支出费用上。但是在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支出,主要是指各个地号在房屋回迁上应该上交的税金。但是因为棚户区改造的实施属于政府建设的惠民工程,因此在支出核算的过程中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建设单位在设置的基本户型内,住户增加的面积可以不用缴纳营业税,因此基本建设支出费用的核算的内容就是在基本安置面积之外的计入商品价格的那部分面积所缴纳的税金。例如某地号房屋的拆迁之前的测量面积为53.49平方米,回迁之后选择的户型为65平方米,这一回迁的住房面积可能最接近建设单位设置的最基本户型55平方米,那么53.49与55平方米的差就要按照成本价格核算,但不需要对其进行支出核算,但是从55平方米到65平米的那10平方米就要按照商品价格进行核算,这一部分的价格所缴纳的税金就包括在建设支出的核算中。

  3.专项收入的运用。

  从上文中我们了解到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的投入,一是政府资金补助;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净地拍卖资金。因此为了更好的对这些资金进行核算,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建设制度灵活的设立专项收入账户。棚户区改造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说政府将一定的拆迁地块,拿到市场中,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允许建设公司参与到建设中。通常情况下专项收入账目的二级核算以竞标成功的公司名称命名,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各个地块收入的三级明细账目,这样就能保障核算的简单化和准确性。例如可以这样设置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中标价款,专项收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xx地号。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某房地产公司竞标的地号一目了然的显示在账目上,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结语

  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棚户区的改造时所面临的拆迁、房屋建设、回迁安置等也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问题。因此棚户区改造的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也是其它基本建设核算所不能比较的。在此形式下,我们应该灵活的运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推动棚户区改造会计核算的准确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伟.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灵活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7):49-51.

  [2]欧阳卫红.改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5):18-21.[3]徐智鹏.棚户区改造的经济学机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8):15-20.

有关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电大会计毕业论文精选

2.电大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3.电大会计专科毕业论文

4.电大会计毕业论文

5.电大会计本科专业毕业论文

6.电大会计学专科毕业论文

7.电大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155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