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发表

秋梅分享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政策评估已经成为当前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终结以及政策结果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对当前政策所达成的目标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发表篇1

  谈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逐渐催生了网络民意的形成。相比传统民意,网络民意的表达方式也有着其独有的正面特征和负面特征。为了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让公共决策发挥其应用的公共管理效应,本文在良好互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完善网络民意,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导向。

  关键词:网络民意;公共政策;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民数量大幅度得到增长的同时,结构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优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渠道,让网络事件层出不穷,但是在机制与态度方面,政府的表现却略有欠缺。如此,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就拥有理论与现实研究价值。

  一、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模式及分析

  (一)协商决策模式

  从网络民意的驱动模式以及政府主动-网民内谏的模式来看,网络民意驱动主要是通过网络利用,以此来形成舆论方面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在政治系统中进行利用,然后再利用系统来进行被动方面的回应,这种互动的作用在于针对双方制定出均能妥协的公共政策。这种政府主动与网民内谏的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网民表达自己的权力诉求和利益诉求,接下来由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民意渠道对相关的建议进行吸纳,但能进入公共政策之中的民意只是一部分,且由政府主导对整个公共政策进行制定[1]。所以不管是哪种模式都会有缺陷存在。公共政策跟网络民意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政府吸纳网络民意,网民接下来就将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然后参与到公共政策之中,同政府部门一起,来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拥有相对对等的地位。网民与政府之间实现良性的互信,从而达到两者的互动,这样的模式就称之为协商决策模式。

  (二)协商决策模式分析

  第一,政府跟网民之间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协商模式要求网民和政府保持相互对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满足协商的要求。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可以利用优势与专长来实现互通。第二,网民要充分的参与。网民作为公共政策意向的保障,其本身拥有合法性。所以,利用渠道来表现权力、利益诉求表达出来,能够真正参与到制定环节之中。另外,参与政策的制定还应该保持其理性。只有这两点得到保障,才能满足公众的根本需求。第三,政府代表的是公共的利益,所以应该做到广开言路。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网络民意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法律化与制度化的网络民意通道,这样才能满足真实性、独立性以及代表性的要求。作为政府,就应该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不仅要获得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同时还要促进政府合法性与公信力的存在。想要满足协商模式的具体要求并不简单,不仅需要相互的努力,同时还需要信任体系和环境的支持,这样才能在继续发展中应该重点考虑的[2]。

  二、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沟通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导向,科学设置政策议程

  网络民意本身属于一种政治参与形式,它可以科学设置政策议程,要求政府信息发布的主动、快速与准确,让民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的最新进展,并以掌握的信息来正确的判断政策的制定。网络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使用网络工具,这样可以随时接收与发布信息。但是虚假信息的传播也在飞速增大,很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的问题。作为政府部门,就应该保证信息的主动、快速与准备,才能将虚假信息扼杀于摇篮,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导向。

  (二)提高网民素质,注重法律道德规范

  网络民意的低准入性和自由行,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利用网络参与到制定公共政策之中,但是因为网络民意非理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使得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法律道德意识单薄的网民很容易出现情绪化甚至是言论过激的表达。有专家提出网络实名制的建议,认为解决当前网络非理性、情绪化表达的最佳途径就是实名制。但是这样的方式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国情有所出入。现阶段,因为我国处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如果实现实名制,很容易影响网民的表达欲望,降低网民的增长率。这样就会对网络的发展带来限制,制约舆论监督,最终影响网络民意的发展。所以,注重法律道德规范,合理的提高网民素质,懂得从容处之,才能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3]。

  (三)完善网络民意吸收机制,注重网络技术创新

  随着黑客、网络病毒的增多,许多不法分子通过盗用账号,控制账号,然后利用账号来发布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甚至利用账号进行恶意炒作,对社会的稳定安全产生威胁。正是因为技术的限制和不完善,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和发展创造了机会。这样的模式对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削弱作用,同时也影响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吸收和参考。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就应该利用安全可靠的网络技术来维护网络安全,确保网络民意能够顺畅的表达,最终满足网络民意吸收机制完善的要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民意的飞速发展,已经让政府部门认识其重要性。但是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究竟应该怎么去处理,就值得政府去思考。虽然从网络民意的本身来看,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如果因为这一些缺陷,就抹杀了网络民意价值,就很难形成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现今社会,只有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才是两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倪春纳.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J].黑龙江史志,2010(03):106-107.

  [2]苏舒.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8):289.

  [3]李晖.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3.

  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发表篇2

  浅探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摘 要:阿尔蒙德所认为,政策价值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认定三个过程。从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认定这个政策价值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来讨论公共政策公平性过程中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及价值的选择。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平性

  1 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其公共性、权威性及合法性等本质均蕴涵公平理念,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功能必须以公平为前提。公共政策是以政策问题为起点的,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明确,就越容易实现公共政策的目的,越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公平性贯穿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始终,也是在构建政策问题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要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务必在构建政策问题这一起始的重要环节就注重公平性的体现。公共政策研究中有许多基本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公共政策的定义,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观点: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为了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有更明确的理解,可以把“价值”一词直接改为“利益”,即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作权威性的分配,而且利益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必须探究何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即政府为什么要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的失灵。因为市场只解决私人产品的供求,不提供公共产品,也不能解决经济中各种外部性问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决定了政府必然要介入。市场立足于效率,那么公共政策就应立足于公平。罗尔斯著名的“正义原则”第二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调解,使得人们有理指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且它们所设置的职务和岗位对所有人开放”,也就是说要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应该对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最有利。这条原则实质是要求国家应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差别予以调节,

  使之最大限度地改善最差者的地位,也就是说政府最能发挥巨大作用的是在“公平”上。毫无疑问,政府通过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这确实是它要承担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成功应该如何评判;一项公共政策结果的公平是否就等于其过程的公平;一项公共政策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却致使一部分人失去了最低的生活保障,那么这项公共政策算是成功的吗?这些不公平现象所产生的问题对我们政府在今后制定政策又有什么启示呢?

  2 关于政策的构建

  构建政策问题是分析人员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持的相互分歧的意见中连续地、反复地探究问题的阶段。政策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被明确提出的,而是源于一种扩散的忧虑和初始的紧张迹象。这些忧虑和紧张并不是问题,而是由政策分析人员、决策者及其利益相关者感受到的问题情势。这一问题情势是客观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通过语言描述并能够运用广泛的符号系统表述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客观事实与主观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这也是构建政策问题的第一步——问题感知。构建政策问题的第二步——问题搜索。政策问题的存在并不仅仅只需通过决定在特定的情形下有什么样的“事实”而得以建立,不同的政策利害关系方对同样的事实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政策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构建政策问题的第三步——问题界定,即对问题进行特定解释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从最基本或最一般的方面确定问题,如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可以把其界定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根据政策问题的作用范围可以把其界定为全局的、局部的、国际的、国内的、全国性的、地区性的等;根据政策问题的作用方式可以把其界定为指导性的、分配性的、限制性的等。目的是把问题情势转变为实质问题。从实质问题到规范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构建政策问题的最后一步——问题详述。也就是运用可操作性的语言或模型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构建政策问题之所以十分重要,原因如下:首先,问题构建可以提供与政策相关的知识。构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感知、搜索、界定过程充分掌握问题产生的背景、社会环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意见等资料,这对于公共政策的整个制定过程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其次,问题构建从不同的利益相关人的不同观点中界定出政策问题,有助于发现隐含的假设、判断成因、勾画可能的目标、综合冲突的观点以及设计新的政策选择方案。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构建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政策分析人员的失误似乎更多地来自对错误问题的解决,而非他们对正确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解决方案。感知问题时没有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搜索问题时不能完成搜索或过早地停止搜索,界定问题阶段在为问题情势形成概念时,选择了错误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以及在详述问题阶段信息传递失真或选择了错误的模型,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综上所述,政策问题的构建对公共政策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政策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成败。

  3 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应注意的公平问题公平是人们对待需要与能力,权利与义务,获取与贡献,平等与效率等对应关系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均衡状态,是对人与人之间涉及利益分配的社会关系之平等状况所作的肯定性评价。实际上公平蕴涵着一种合理性。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公平就是分配人们利益要求的价值合理性。是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基本权利,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公平理念来衡量某一公共政策,并根据这种公平要求的满足程度决定对公共政策行为的服从。因此,公平是服务于公共领域的现代公共政策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决定公共政策具体功能的发挥。在构建政策问题的过程中,大体存在以下不利于实现公共政策公平性的问题:

  第一,由于在构建政策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容易诱使政府利用其地位优势,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只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导致出台的公共政策避重就轻、缺乏实效。

  第二,现代政府的绝大部分公共政策都是对已经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现实公共问题的某种反应。对政策问题严重性的认定及政策决定往往只有法定的公共政策主体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才可以作出,并排列出轻重缓急的顺序。

  第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得复杂多变且相互牵扯,识别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第四,不同社会群体在同一问题认识上常常存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这些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观点不一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时,政府在构建政策问题时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要求,这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合理性都构成了直接的挑战。第五,在通常情况下,政策问题的提出过程就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因此,应该表现为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过程,使政府能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努力避免凭领导、专家的所谓经验和以个人的利益、价值观念为基础,提出带有主观性的政策问题。

  4 结语

  一个和谐的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利益表达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有助于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和保证政策的利益取向,也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探究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利益表达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以广泛表达,确保公共政策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

  [2]?盖伊.彼得斯.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1).

  [3]?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1).

  [4]?刘欣.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5]?李金珊.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M].科学出版社,2010,2(1).

  [6]?卢涛.公共政策[M].人民出版社,2008,2(1).

  [7]?卡普洛.公平与福利[M].法律出版社,2007,10(1).

  [8]?陈庆云.公共政策十大理论问题再思考[M].中国行政管理,1999,(12).

  [9]?陈庆云.政府市

  场公共政策[M].行政与法,1995,(4).

  [10]?关信息.岩滩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办法[J].红水河,2007,(3).

猜你喜欢:

    32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