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商管理>企业研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秋梅分享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拓宽就业途径、优化所有制结构及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篇1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

  摘要: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而加强技术创新动力又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所在,所以研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创新资金不够、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和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完善用人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意识和控制技术创新风险。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动力

  0 引言

  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体现在技术创新上面。像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并因此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众多企业中,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有韩国的三星,美国的通用电气、IBM、微软等,日本的佳能、松下、东芝等。不少大企业虽然已经拥有了资金、品牌、销售渠道等优势,但就是因为自身技术创新不足而被小企业挤垮了,比如佳能在复印机市场打败了施乐,索尼在彩色电视机领域打败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这足以看出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2012年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私营企业有1059.8万家,比去年增长了12.6%;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是29.8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1.3%;民营经济占GDP的60%以上。虽然民营经济持续发展,但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技术创新动力方面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并研究出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有效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 文献简要回顾

  技术创新理论的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认为创新能够使企业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熊彼特主张技术推动模式,即技术创新的动力是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市场推动的。而美国的另一学者施穆克勒则认为正是市场需求推动了技术创新,他从研究中发现投资和技术创新是同时存在的,并且技术创新一般都是在投资之后发生的。加拿大的学者木罗等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做了相关调查,其中有18%的企业是技术自身发展促使了技术创新,26%是市场需求动力,56%是双重动力。后来的研究不断加入新的技术创新动力,比如政府的创新支持行为、企业家对创新的偏好等。

  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暨南大学的胡霖等学者以广东省的民营科技企业为例,对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学者还对江苏和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苏南模式”,该模式是江苏省苏州、无锡等地区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一种方式,乡镇政府主导企业的发展。

  2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产权明确,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有很强的企业责任感。而且在民营企业中,管理者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科技人员,既是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又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者。管理者与科技人员一起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可以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民营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管理层级少,经营比较灵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技术创新。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使得民营企业内部信息传递速度快,能较快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民营企业有很多进行技术创新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企业都十分注重技术创新,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与发达国家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不同的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明显做得不够。民营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而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需要市场反应周期的,因此会出现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现象。

  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的问题有:①技术创新资金不够;②缺乏技术创新人才;③技术创新意识淡薄;④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

  首先,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能投入技术创新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且民营企业的信用度没有国企高,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虽然政府因鼓励技术创新而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获取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容易的。

  其次,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要么是在高校、研究所,要么是在国有企业里面,一般的民营企业都很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个别民营企业即使有技术创新人才,也不是特别重视人才激励,造成人才流失的问题。

  再次,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长远眼光,追求短期效益,不重视技术创新。管理者的不重视导致下面的员工也会认为技术创新并不重要,对技术创新人才不尊重,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影响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民营企业因规模小,所以分散风险的能力比较差。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创新成果外泄、在其他企业之后才出成果、中途资金链断了等风险。而民营企业又缺乏应对这些风险的经验,一旦出现了这类问题,企业可能就倒闭了。考虑到这样的后果,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选择规避风险,对技术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

  3 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

  3.1 增加技术创新投资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增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政府的科研投入占整个国家的科研投入的50%以上,而我国政府的科研投入比例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我国政府应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帮助财政有困难的民营企业。政府还可以通过降低创新税收来激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的增值税负担竟达到了80%。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了保障技术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应强制性地将固定比例的企业收入作为技术创新基金。另外还要有专门的技术创新资金小组来负责企业的创新融资,既包括监督企业收入的一部分是否转入创新基金,还要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及向政府申请创新基金,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链不会断。

  3.2 完善用人机制

  我国有不少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而家族企业最大的缺点就是任人唯亲,缺乏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要想让企业长远地发展下去,就得通过正式招聘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更加了解企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动。企业还要为技术创新人才提供专家授课,以及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使企业不断与时俱进。除了将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企业之外,还得留住人才。有的企业因对创新人才激励不够,他们在企业内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跳槽了。所以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奖励方式,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有直接加工资、技术成果提成、创新奖励股等方式,在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不能无差别化,容易导致搭顺风车现象的出现;精神奖励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根据的,为技术创新人员提供晋升和进修的机会,可自由选择。

  3.3 加强技术创新意识

  企业家在民营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行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应该鼓励他们在办企业的同时去高校进修,比如MBA教学,这对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技术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也能加强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首次要确定企业的创新价值观,有了创新价值观之后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落实价值观。日本的一些企业建立了鼓励员工创新的制度,使员工的创新意识更强了,并让创新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3.4 控制技术创新风险

  为了将技术创新风险控制到最小或者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对该项技术创新的多种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选择风险最小的那个方案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还要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监控。另外一种降低风险的方法是将技术创新的任务委托给其它组织,比如高校和研究所。这样既可以减少投入资金,也可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4 结论

  本文在介绍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以及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找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所在,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是因为技术创新资金不够、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和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可以从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完善用人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这些方面努力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08):13-16.

  [2]李慧春,王照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防范机制[J].特区经济,2008(07):150-151.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02):24-27.

  [4]王睿,杨海林,李佳.如何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J].商业时代,2004(12):7-8.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篇2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 要】 技术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提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方法,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标准体系,以期对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评价

  绪论

  熊比特指出创新是指将新理念、新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组合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是一种突破性的破坏,是突破目前均衡状态而最终趋于均衡的产物,技术创新的发展与突破是社会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虽然没有国有企业雄厚,但它能根据市场和研究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规避技术、市场、人文性的技术创新风险,迅速取得经济效果,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何客科学、有效、定性定量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在同行业中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拟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1. 评价指标的设置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创新管理能力A1:包括创新目标A11和创新战略A12

  1.1.1创新目标A11:分为产品创新目标和工艺创新目标。

  (1)产品创新目标。产品创新目标主要有几下几种:增加产品品种、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改善产品性能、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市场和完成上级指标。该排序说明了企业应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动的主体,应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与国际合作,寻求在科学技术上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工艺创新目标。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主要设立以下几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企业除应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外,还应注意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

  1.1.2创新战略A12:包括引进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

  企业在创新战略上以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以模仿创新为辅。企业应注重通过引进创新或合作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引进国内外民营企业的先进技术,降低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同时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队伍水平,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2创新投入能力A2:包括R&D投入强度A21、R&D人员投入A22、非R&D投入强度A23

  1.2.1 R&D投入强度A21:指R&D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育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该指标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国际上该指标应达到2%,我国规定应达到1.5%。

  1.2.2 R&D人员投入A22:R&D人员投入包括人员的数量投入和素质投入。数量投入为:从事R&D人员的数量;素质投入:用职称近似衡量企业R&D人员的能力。企业R&D人员的职称分为高水平专家、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员。

  1.2.3 非R&D投入强度A23:指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非R&D投入强度A23=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该指标越高,则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强。

  1.3创新产出能力A3:包括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利润率A32、资本积累率A33、资产利润率A34、市场销售能力A35

  1.3.1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是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之一。它反映过去三年中引入市场的新产品销售额。

  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3.2新产品利润率A32:是衡量由于技术创新带来新产品的创利能力的指标,体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

  新产品利润率A32=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

  1.3.3资本积累率A33: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重。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是所有者权益年末数与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的差。

  资本积累率A33=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资本积累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积累情况,该指标越高,企业可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就越多。

  1.3.4资产利润率A34: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资产利润率A34=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投入技术创新的物力、财力越多。

  1.3.5市场销售能力A35:是指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包括企业的专职销售人员数、专职销售人员数/职工总数、销售网点。

  1.4创新激励机制A4:包括市场激励A41、企业激励A42、政府激励A43

  市场激励是运用市场的力量,催促创新,它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企业激励是在企业或创新小组内部,是否能激起员工的创新动机,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政府激励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市场激励,还是企业激励,政府都可以运用种种手段,规定、调整与保障实施。

  2. 评价方法的选用

  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有许多种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等。采用聚类分析法较为科学,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样本的某些指标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层次、分类型来解剖一些对象,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根据观测值或者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近似的对象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次聚合,将观测值分类。聚类分析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分类,其依据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则较大。

  进行聚类分析有很多种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中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分解法等。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又有两种, 一种是“快速聚类分析方法”(K-M eans ClusterAnalysis) ,另一种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的形式也分为两种,对样本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类,称为R型聚类。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的Q型聚类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用快速聚类对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对各企业原始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后作为聚类变量,选择欧氏距离,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对选取的一定时间段内的样本公司进行评价。

  根据样本公司评价得分情况,建立起一套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标准体系。见下表:

  本文设计的理论框架可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实际操作时可根据评价目标、实施环境等因素,灵活地增减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企业情况及客观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进行变更。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民营企业创新战略案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9)

  [3] 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8).

  [4] 章刘成.《我国企业实施整体上市的对策研究 》,《 China's Foreign Trade》,2012(5).

  [5] 杨维芝.《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外包服务商的管理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82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