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商管理>企业文化>

高职教学改革融入企业文化的研究论文

谢桦分享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以下是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教学改革融入企业文化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进行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教学改革融入企业文化的研究全文如下:

  随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推出,高职的教学理念如“能力本位”、“双元制”等等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也逐渐的融入了高职教学。工学结合的本质就在于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1]。目前,多数厂家希望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的融入企业,尽快的为企业做贡献。如果学院能改革教学,能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得企业文化能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接受了企业的文化熏陶,初步认识了企业、初步适应了企业环境,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利于于他们顺利的就业。

  1 高职教学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高职教育强调“人的发展”为第一要素,教育的过程重就是“育人”和“塑造人”的过程,要使塑造的人才能尽快的融入企业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二是与企业联合,也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校企育人”。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教育情景、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从技术技能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获得和形成过程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及与企业联合实施而获得。通过调研发现:我省一些重点制造企业非常缺乏机电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对这些技术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毕业生要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中,这里说的所谓“企业环境”,其实就是指企业文化。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对企业环境不适应,与企业格格不入,甚至被淘汰,其实并非其专业技能不能胜任其岗位,而是无法在企业这个新的环境中找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出他们的才能[2]。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把主要精力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企业文化的机会很少。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很大,这就是毕业生不能很快融入企业、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主因。

  (2)学院毕业生应具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沟通能力强的毕业生在企业能很好的协调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各种关系的处理比较恰当,配合比较默契,人际关系良好,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它是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团队精神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明确同一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由于学生从小都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长的,它强调了竞争教育,忽视了团结合作的教育,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工作单位就不能很好的处理各种关系。因此,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是高职教学改革中需要予以重视的方面。

  (3)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特别是在目前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取得竞争优势,这是企业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3]。事实上,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产品更新换代来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特别欢迎哪些持续学习能力较强,并且具备创新较强精神的学生。在学校,如果一味地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技能,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毕业生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很难有突破,对岗位的晋升也有影响。这与高职教育“两高一新”的人才培养也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改革。

  2 高职教学改革融入企业文化的症结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院的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密切结合。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学对校企合作等各地职院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但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应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症结所在:

  (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尽管渐入人心,在我省的一些院校的专业方案中也得到了体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课程开发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课程开发与企业合作不充分,将企业文化的引入课程更少,并没有真正做到是以工作岗位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2)校企融合深度不够、工学交替模式还未有效实施。

  一些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到企业参观、毕业前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或是定向培养几个毕业生而已,真正的校企融合、订单式培养、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并不多,由企业主导的校企联合教学更是无从谈起。通过几次全国、省的学生各种技能比赛大致可以看出:最优秀的选手在具体操作时所采用的方法都是教科书上的模式,与企业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理念相差很远。

  (3)校企共同育人、素能递进的理念还未得到体现。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过分“强调对接岗位‘零”距离上岗,而忽视了人的发展需要”,走类似专业技能培训之路也时有出现。而真正成熟的企业,是非常注重员工的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因此,校企融合,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准员工”,才能真正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3 我院机电类专业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的具体做法

  (1)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一个目标:围绕湖南化工生产领域机电类人才的需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肯吃苦,有技能,会创新”的“两高”“一创”(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依托湖南化工职教集团,对支柱优势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实现了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企业主导的校企共育平台,完善了流程再现型实训基地、虚拟培养型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教学资源信息化,素质教育流程化;学院规定了专业教师每年必须下厂挂职锻炼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能解决工厂的一些技术难题,加深了校企之间的融合。

  (2)对接企业需求,面向岗位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比较符合实际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研活动,对于专业的定位、专业岗位群的设置进行指导,切实做好了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工作,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3)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六步教学法。

  我们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及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才得以比较顺利实施基于真实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教学情境推动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所谓六步教学法指的是:“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整个教学组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有效措施的采取,学生的“厌学”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4)对机电类实训场地实施工厂化管理。

  车间的布置、功能区域的划分等均按工厂的样式来进行,在实习车间制订出相应的生产操作流程及安全操作规程,并且制作大量的不良产品样板等等,使学生走进实训车间感觉就跟进入真实企业一样。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进行6S管理。

  (5)探索工学交替新模式。

  目前,我院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实现了工学交替。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分三个环节进行:企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与专业教师互动,随时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了解岗位要求,及时的解释企业的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使学生在企业能真正的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为学生能很快的融入企业、迅速的成长为企业骨干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的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适应、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4 结语

  在学院特色鲜明的文化熏陶下,毕业生能很快的融入企业,很快的融入企业文化中,迅速的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毕业生会把学院优秀的文化带入企业,以促进和引领企业文化。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以育人为目标,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真正的实现校企双赢。

    34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