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大全>励志演讲>

俞敏洪的励志演讲 适合学生听的演讲宣言

析娜分享

  在我们的印象中,演讲都是激扬向上的,是激动给人力量的。不知大家有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他的演讲激励无数人,其中,很多学生就特别喜欢听他的演讲。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篇一:不同的选择意味不同生活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者一种生活状态时,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使我们的生命走向不同的方向,从此产生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到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去学习,但最后能够到北大、清华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是进北大还是进普通高校由不得你选择,也不一定是由你高中学习认不认真决定。人的智商和记忆力是有差别的,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你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还是只能进入普通高校。那是不是进入了普通高校就意味着未来的前途不如北大的毕业生好呢?一定不是!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上,也可以选择自暴自弃。有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通过自己大学四年的努力,一样可以考上北大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被定了终生,放弃努力,大学毕业后成为工作没有着落的流浪汉。我有一个朋友,只有中专毕业,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先是拿到了大专自学考试的文凭,后来又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考上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因此,你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选择努力还是选择放弃。

  当我们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发现有些同学好像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其中有的同学是因为确实能力强找到了好工作,但有的同学似乎纯粹是因为运气好,你怎么想都想不通为什么命运对你如此不公,让你能够找到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之类的活计。但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也可以选择认真对待工作或者不认真对待工作,你工作态度的不同,给你带来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如果你工作态度积极,把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做得极其认真而出色,最后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你选择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最后就可能变成失业人士。新东方有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刚来到新东方时只找到了一份帮助学生收发耳机的工作,但他选择了积极的工作态度,一边帮助学生收发耳机,一边认真听每一位老师上课,两年后他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由于他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所以不知不觉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技巧。有一天他跑来对我说他要当老师,吓了我一跳;我想一个收发耳机的人怎么有能力当老师呢?但让他试讲之后才发现他的讲课能力已经很高。最后他成了新东方的名牌老师,后来又成了新东方一家分校的校长。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成长,他的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如果你有一天的时间,你选择的不同也会使你生命的质量完全不同。在某一个星期天,你可以选择睡懒觉,也可以选择去爬山;你可以选择去购物,也可以选择去看书。这种小小的选择也反应了你内心的价值取向。最后有可能选择睡懒觉的变成了懒惰者,选择爬山的变成了登山队员,选择购物的变成了商人,选择看书的变成了教授。这些选择也能够反映出你的性格,是懒散的还是坚定的,是物质型的还是精神型的。即使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也可以选择使生命过得平淡,还是使生命过得惊喜。有一次,我和徐小平老师到福州演讲,演讲结束后我们坐车奔赴机场赶回北京。在机场换完登机牌后,离飞机起飞还有一个半小时。当时我们似乎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就是走进候机室等待飞机起飞。但我想起了一路过来的时候,我在路边看到了大海,福州机场就坐落在海边。于是在我的倡议下,我们走出机场来到了海边,海边风景如画,海水拍打着岩石发出澎湃的声音,一抹沙滩几乎一望无际。我们俩异常兴奋,一看周围连个人影都没有,脱光衣服就跳到了海里,痛痛快快游向大海。后来我们坐在飞机上,一路聊的都是跳进大海的兴奋,这件事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常常提起,这一天也因此变成了我们生命中值得记忆的日子。

  我们的生命中充满了选择,你的选择不仅和你的心情相关,也和你的命运相关。但凡你选择积极的、努力的、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的命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但凡你选择消极的、被动的、懒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的命运就一定会越来越糟。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决定权在你,而你现在的选择则决定了你的未来。

  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篇二:专注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399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