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3篇
时间过得很快,依稀之间我们已踏上了高三的征程,有什么关于高三第一次家长会的发言讲话?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希望你喜欢。
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二: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家长发言稿
各位家长好,老师好。首先要感谢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跟各位家长讨论家庭教育问题。因为我的水平有限,说的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意见,共同讨论。下面就家庭教育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大人说了算,有时孩子也会不听话,但只要吓唬吓唬他或者打一顿就行了。可孩子大了就没那么好管了,你叫他向东,他偏向西 ,凡事都要跟你对着干。你说他不该怎么怎么样,他就回你一句“你们这代人和我们这代人不一样,这就叫代沟,你知道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是从小长到大,我们那时压根就没有代沟这种词。现在对他们是轻不得重不得,轻了大人说话就当耳边风,重了又说压力大受不了。就说高二第二学期将近期中考试的前几周,她一回家就跟我说班里有抄袭的行为。我叫她不要纠结这些小事,你只要管好你自己就行了,至于别人有老师管,可她偏说这样对别人不公平。当时,我也没把这事放到心上,结果期中考试考了班里倒数。我一看就急了,就打电话跟老师说把她的班长给赶紧撤掉,别让她当个班长就什么事想管,老师说要不再跟她谈谈,我说,“那好吧!如果不行一定要撤!”后来,老师找她谈话了,回家我又跟她说,“再这样下去,班长就别当了。班长不起带头作用,学习不好就没有权说别人!”后来,她就跟我讨价还价。我答应她期末考试至少要考到班里前十名,那老师还让你当班长,那我就没有意见。结果,期末考试她考了班里前十名,我也就不好说什么了。真拿她没办法,我跟各位家长说这事的目的就是想说,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些道理其实他都懂,大人也不要管得太严,让孩子稍微有点自由的空间。遇到事情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要问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但不能让孩子放松学习,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能陪就尽量陪陪孩子。要让他感觉你在时刻关心着他。但是,家庭教育毕竟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要靠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教育和关心。我只能说是家长尽力,老师尽力,大家一起努力,争取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
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三: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学生发言稿
尊敬的叔叔阿姨,大家下午好!家长们作为教育者,有你们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被教育者的我们,当然也有我们的想法。
我认为家庭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孩子的性格上的,我们性格的不同造成了你们多种多样的家教方式。可是,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敢说我真的真的了解我孩子的有几个?18年了,如果你们对孩子的性格还是了解得不够透彻的话,那你们与孩子们的沟通一定是出问题了,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反正是出问题了。
像黑板上说的那样,“沟通成就美好!”这一点没错,沟通是为了相互了解,而且在某一方面来说,沟通实则传达出一种关心与爱护。有些家长往往不知道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与我们进行沟通,这样往往会使一场沟通变成对孩子的批斗会。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应该是以一种平等的朋友态度来与孩子聊天交流。你不能总是摆出一副“我是家长,你是我女儿,你的事情我说了算”的架势。作为孩子,特别是处在青春期易暴怒的孩子,这样的交流方式是我们无法忍受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与你们追求一样的平等地位,而沟通需要的恰恰就是平等。如果你们在沟通时,一直把我们定位在一个“小屁孩”这样的角色,那么沟通就没有办法有效进行。如果我们的意见,我们的心声得不到倾听,一次、两次或许我们能忍受,但一而再、再而三只会让我们不愿再把内心交给你们。在学生圈、私底下的我们也总会谈论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我听到的最多的抱怨就是“我爸我妈从来不肯好好听我说几句,他们总是那样固执,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圣旨,而我的意见,一文不值。在家里,我们不想跟他们说话,一开口就引来无数反驳,开口没意思。”其实我也是我自己的想法,开口了还要挨批,一点不划算。(加入高二期中的例子)。
所以,我希望各位叔叔阿姨,能好好倾听我们的意见,以朋友的态度去倾听,不强迫,更不要动武。哪怕您是一句话不说,也请你们能听完孩子的倾诉。你们可能不知道,你们的支持,你们的倾听,远比朋友的支持和倾听重要。毕竟,孩子与父母本来就是一体的。
然后在高三这一年,其实大家都清楚这一年有多重要。所以,有些家长不管你们以前有多固执,请你们为了体谅孩子、帮助孩子,改掉固执。你们的体谅往往也能让我们更加体谅你们。这一年,我们不希望有争吵、有顶嘴,甚至有离家出走。因为在最苦最累的时候,我们第一想到的一定是父母,一定是家。
你们可能会觉得有时候的我们太尖酸刻薄,太不懂事,你们会觉得我们不爱你们了,也会因此难过。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们很爱你们,真的很爱。因为爱,因为在乎,才会有抱怨。这一年,我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能在我最艰苦的时刻多多鼓励我,让我能自信地走过高三,走过高考。然后,我们也很需要你们的陪伴,因为你们的陪伴能让我们感觉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在和我们一起战斗!
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一:高三第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每个家庭的状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探讨到位。下面,针对于“高三”这个特殊时期,提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各位家长参考:
1、了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自己的孩子当然了解了!他就是脾气倔,学习不努力,懒散……”如果仅仅如此,那就太肤浅了。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盯着缺点不放;其次,了解孩子应该力求全方位,不但要了解他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还要深入他的性格及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他为什么那样做?他为什么那么想?”而不仅仅是“怎样才能不让他那样做”“怎样才能不让他那么想”。
“对症下药”——只有找到了“症结”,才能谈得上治愈的方法。
2、反思自己
教育的过程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不了解并反思自己就很难对孩子施加影响。比如,与孩子关系闹得很僵,家长只是一味地埋怨和生气,想“我的孩子怎么这样”“气死我了”,而不去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与我沟通呢?”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可能是,孩子也只会埋怨和生气,不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言行。
其实,每位孩子的眼睛都是极其雪亮的,孩子往往会通过察言观色和模仿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修改自己的言行。就像我们老师,如果某个问题不懂装懂或者知错不改,学生马上就能够感觉得到,并且在他的心中就会留下一份轻视,并促使他类似不良言行的发生。当我们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且通过行动让孩子感知到时,孩子就会学会一种极其有用的品格——反思,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善自己的行为。
3、沟通交流
交流一定是建立在真诚、尊重基础上的。尤其孩子已经成年,他们往往不自觉地去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在《目送》里有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孩子成长就意味着父母的放手。
我想起自己女儿学走路的过程,先是学会了慢慢站立,再是扶着沙发或床沿移动,而后扶着大人的手迈步,再后来我用一根线绳引导着让她向前走了几步,直到后来她慢慢地学会了独立行走以至于奔跑。这个过程想必家长们都深有体会。当孩子学会了走路,他就再也不愿意被搀扶;如果一定要去搀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不耐烦或恼怒,这时的搀扶对他来说,不再是帮助而是挑衅——搀扶的行为伤了他的自尊、妨碍了他的成长。
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是类似的,他会不断地要求一些突破,并以挑战的姿态或言行来宣示自己的成长。当他觉得自己的成长受到束缚,他就会发起挑战或进攻。而与孩子走得最近的家长往往会成为孩子挑战的对象,尤其是在他们感觉被父母控制而感觉失去自由的时候。这时,有的家长就会感觉到权威受到胁迫,要么直面向前与自己的子女“开战”,要么就感觉到手足无措。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或父母被子女控制,很少有父母能够最终控制得了子女的,如果有,那也只是形式上的、暂时的,或者子女的成长是被完全压抑着的。
可能会有家长说,“孩子长大了,是不是我们就需要撒手不管了?”毫无疑问,肯定不是。即使是孩子成家立业了,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不管不问。只是,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在与孩子相处交流的方式也要随着做出一些改变,要从“命令遵从”逐渐过渡到“协商建议”。要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并学会对自己负责。
所谓“叛逆”,往往是在被压制的环境中才会发生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交流不畅,多数原因是由父母的“控制”与子女的“反控制”引起的。作为父母,要时时警醒自己是不是在“控制”或者“想控制”自己的孩子。父母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控制。
另外,父母所提供的影响尽可能不要太显露在外。“你能不能像谁谁谁那样……”这种显性化的教育往往会成为子女眼中的干涉,召来的多是抗拒。
针对于如何与子女交流呢?特提出如下几条供家长们参考:
(1)换位思考、控制言行
多站在孩子角度上思考问题,不要紧盯行为,要深挖其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最近情绪有些低落或者成绩波动较大,不要第一时间就质疑和责难,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更多观察、咨询老师、尝试交流等方式了解原因。出了问题,孩子肯定也会处在焦虑不安中,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压力,如果父母再施压而不是帮忙他解决真正的问题,往往会使孩子更加心烦意乱,甚至会与父母爆发冲突、冷战或者自暴自弃。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当有了烦心事时,有人不是给你帮忙,而是质询、责难甚至嘲讽,你会有什么感受?
即使了解了孩子出现某些状况的原因,也不能够贸然采取行动。应该先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我是怎样看待这样问题的,我会纠结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想一想,我能够为他做些什么,如果我采取这样的言行,会起到什么效果,对他有帮忙吗?如果说出的话只能引发孩子的“叛逆”行为,那还不如不说。
遇事一顿臭骂或者暴打,有时看似有效,实则往往适得其反。有的家长说,我实在忍不住了才打骂的。那我只能说,孩子也会忍不住越来越叛逆。果真打骂了孩子,事后还需要花相当的精力去安抚孩子,争取孩子的理解和宽容。与其事后弥补,不若事前防范。
又有家长说,除了打骂,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如果你的打骂只能造成对立、加强孩子的叛逆,又实在没有别的办法,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这肯定比没有帮忙孩子解决问题还引起了他们的反感要好得多。
“为什么孩子就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呢?”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哀叹。“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侧面来说,父母也并未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渴望和需求。倘若父母带着真诚及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往往也会尝试去体会父母的感受。
(2)给予信任,真诚交流
很多时候,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时一样,只要我们放手再稍加鼓励,孩子自己就能够解决问题、顺利前行。就拿我的成长为例,自从上了中学,在学习上,我父母就极少管我,可以说是“不闻不问”,当有人对我父母说,“你孩子懂事,不用人多操心!”我父母就会笑着回答,“这倒是的,他们没用我们操什么心!”父母的信任给了我别样的动力,让我感觉到自己不能够让他们失望。高中三年,父母在外地打工,我在校外租房子吃住,也确实基本做到了没有让父母操心。
现在的许多孩子最苦恼的一件事情就是父母不相信他们,导致的结果是他们也拒绝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育。18岁的孩子正当成年,极其渴望别人能够认同这个事实,期待能够得到成人的待遇。如果你把他当成“小屁孩”来进行教育,显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抗拒。成人间是怎样交流的?肯定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言听计从。
作为父母,要时时注意自己是否是在“蹲下来”(这里不是指身高而是指态度)与孩子进行真诚平等的交流。
成长就意味着会遇到一些挫折、要克服一些困难、要实现一些蜕变。不要寄希望于孩子会“十分听话”,太听话的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处于停滞状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跟我们设想的一不样才是正常的,这说明孩子正在尝试独立地思考问题、探索生活。明白了这些,作为父母,也许就不会常常因着急于“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慌不择路”地采取行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问题,这非常正常。
父母心平气和,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即使没有提出很好的建议,也往往会发现孩子自己已经在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信任及交流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正能量。
另外,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家长动不动就说“你这样怎么可能学得好”“我看你就学不好了”“你就会这样屡教不改”“你就是不要好”,甚至直接说“笨蛋”“蠢猪”“败家子”……这样往往不仅会引起孩子反感和不配合态度,还可能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最后真的如父母所预言的那样成了笨蛋败家子。
(3)适度示弱,引发共鸣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凡人,都既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特意在孩子面前“装大”。就像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不能够很好地作答,就应该坦然承认,不懂装懂的结果往往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坦然承认了,孩子就会受到“诚实”品质的熏陶,从而会被老师的真诚感动,增加老师的亲和力。示弱是为了让看到生活的本质,学生从老师承认不足并努力改进的言行中,就会学到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父母对待孩子也应如此。
父母适度示弱,去除“权威”的伪装,就会发现有些家庭教育的问题就能够得到缓解或解决。比如,主动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缺乏耐心、方式粗暴、拥有的不良习惯等),并且寻求子女的谅解,就会发现,子女真的能够谅解自己;倘若父母一边打骂一边说“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呢”,给孩子的第一感觉往往是,“你还不理解我呢,我凭什么要理解你!”,打骂得凶了,他们与父母心的距离就更远了。
父母与子女闹了矛盾,不一定要子女向父母赔不是,父母有时也可以主动些。如果你觉得当面向孩子示弱有些不适应,可以尝试通过QQ短信、手机短信、写便条、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寻求和解。当子女收到父母反思自己言行的短信或书信时,他的第一反应往往也是在反思自己的言行。
说了那么多,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想要子女作出改变,父母首先要作出改变;父母成长了,才能够更好带动子女成长。”
看了“高三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