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其实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生活中的艺术的美文,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一
留白,是指艺术家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坐船上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而正是这一“空白”,有力地衬托出了江面特有的空旷浩渺、寒意袭人的气氛,这反而更加集中地刻画出了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这就是留白的魅力。
书画艺术讲究留白,人生也需要留白。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而如果想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些,就得凡事都留有余地。
一个人思考越少,话就越多。而言多必失,也易伤人。我们只要略作观察,就会发现,在与人相处时,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是愿意充当听众角色者。生活的经验是,没有人乐与话多者深交。
不过,有的人却偏爱卖弄小聪明,在与人交谈时无故频抢他人话头,甚至为了撑面子,而喜欢在人前说大话狠话过头话——全是些只为“过把嘴瘾”而不中用的话。
俗话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通常,话少之人,他的话都比较有分量。雄鸡一声天下白,而麻雀不停不休地叽叽喳喳却只会惹人厌。是的,人在许多时候,还是少说为贵,沉默是金。
人生总是忙闲交替着的,但遇事时得悠着点,只有从容应对,才能不乱方寸。可有的人对事太过于执着,甚至拼着命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于是就带来了不良后果。还是黄炎培先生说得好:“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法国人甚至认为,慢就是美。正确的态度应是,凡事来时,如无事时镇定、理性,不选择逃避,努力把事做好;事情终究是会过去的,但不要事情过去了,还将其放在心上,而是要清空一下心,了心自了事,还心里一片海阔天空,正所谓“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心,不要总是被事塞得满满当当的。
一个人在为工作而谋,为前程而谋时,保持几分淡定尤为重要。刻意追求辉煌的人,往往不能如愿,而乐意过平常生活的人,却能获得幸福。面对很实在的生活,虚荣心不要太重, 欲望不宜太多,期望值不可太高,以免将来无法兑现而徒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莫扎特从不考虑永恒,所以能够永恒。人生短暂,人生不易,故要学会释然,舍弃虚伪,舍弃无聊,舍弃浮躁,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累, 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要让脚步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让心海风恬浪静,让淡然心寄水云间,本色人生一样灿烂。
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能放大世界。
流水不争先,止乎当止,行之当行。正如星云大师所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一个人如果能参透荣枯之事,心境半佛半仙,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便是世间自在人了。
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常用“三两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表现手法。人生留白,何尝不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智慧!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二
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
生活处处有艺术,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当我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时,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弦乐培训班,当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递给我一把奇怪的东西,接着一个大哥哥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拿,还告诉我这把奇怪的东西叫“二胡”,从此,我的二胡学习生涯便开始了,刚开始还真是十分的“新鲜”
那时候,只知道新奇,根本不知道学习弦乐的艰辛,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拿起二胡,拉着弓,内外弦地拉换,觉得很有趣,可学了一段时间,新鲜瘾过了,我便尝到了学二胡的“艰辛”
先是找音很困难,因为二胡没有像笛子、古筝那样有个固定的音准,所以只能靠耳朵来找音调,在音准问题上是需要学者下许多工夫。接着,我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对快弓的掌握十分吃力,一练几个小时还得不到什么见效。为此,我常常是边哭边学,再加上小孩子贪玩,可练二胡常常是好几个小时,练完了还得做作业,哪还有什么时间玩。那时,我对二胡还真是厌倦至极,还想过放弃,可每次还是坚持下来了。练了几年,上了轨,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其实练二胡也是有技巧的,我也终于感受到了音乐、艺术带给我的“乐趣”
随着学习二胡等级的升高,曲子也越来越有难度。可是,我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厌倦,而是从中寻找乐趣。其实有没有学会固然重要,但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更重要。当我开心时,我用音乐表达我的欢乐,当我悲伤时,我也用音乐来发泻、表达,将我的感情融入二胡,这也许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吧!学二胡,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学二胡,不仅仅让我有了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使我收获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状态。至今,我已经逐步学会如何良好把握和调解心理,使钉在面临重大事件前不会惊慌失措、紧张而导致没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不仅这样,学一门乐器,还使我的乐感有了提高,陶冶情操。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的生活中也飘满了艺术的芳香。
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艺术。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自然产生美,自然才有艺术。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三
“人人都是艺术家”——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波伊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离我们既远又很近,琴棋书画是艺术,品茶是艺术,其实生活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生活是柴米油盐,五味杂陈,吃饭、步行、工作、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艺术,才会使得这些日常琐事不再单调。人们应该懂得享受生活,培养兴趣,修养身心,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精粹,它给生活增添了别样的精彩。
伴随着音符成长
每个人对艺术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性”、“孤僻”、“高雅”。上世纪八十年代,头顶爆炸发型,下身着灯笼裤,肩扛收音机就是潮流的艺术。据那个年代的人回忆:“走街串巷开着录音机,两个小喇叭里放着各种流行歌曲,一人骑摩托,一人坐在后面扛着录音机,到哪里都是浪荡不羁的样子就是时髦的青年。”一直以来,那些披肩长发,留着大胡子的人都被视为艺术家,因为在常人眼里艺术家都是“不正常”的存在,他们的思想价值观都异于常人。那么,来看看大家怎么说艺术。
人文学院大二学生韦某说:“艺术就是静下心来感受生活,我们并没有大师一样的视觉和听觉去发现集大成的艺术,但是我们可以以微小的视角去体会,听歌、看电影就是离生活化的艺术最近的路。”
一名从事乐器教学的老师说:“当我想逃离社会上纷繁的人情世故时,能让我安静下来并思考的是弹琴。从事教学的这些年,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艺术的殿堂并懂得去欣赏它的美,他们在言行举止上和没有接触过艺术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更有韵味,我想让艺术的意义融入他们的生活,教会他们人生的道理。”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艺术人生》的谈话节目,该节目的宗旨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节目里的嘉宾们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正是因为艺术充实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命里闪烁着绚丽的光,长久的积淀成就了不平凡的普通人。
曾问过很多同学怎么看待艺术,觉得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吗,如果存在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着?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却说不出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数人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听歌、看电影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当然还有少部分的同学认为艺术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没有具体的符号存在于大脑里。有些在普通人眼里很怪异的言行,或是常人看不懂的作品,也许就是艺术家们眼中的艺术。
人文学院12级张某,新闻系文艺范儿。非艺术生的她从小学习古筝并过了十级,在她看来古筝与她的生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年幼时一股“特长班风暴”席卷了张某所在的那个城市,她的父母认为让女孩从小学习点艺术的东西能培养女孩子文静的性格,于是带着年幼的她进入了乐器店。因为父亲在她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宋词,虽然年幼的她不懂得音律的变化,但这样的熏陶能让她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在乐器店里,她对古筝一见倾心。“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只觉得那个乐器能发出悠扬的音调很美妙,很想去琢磨。”张某这样说。
对古筝发自内心的喜爱加上勤于练习,她很快就从古筝班脱颖而出。十五岁那年她参加了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得了贵州赛区古筝组一等奖,“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看着很多选手都自信满满的在后台准备,自己在一边手足无措很是自卑。幸运的是上台后就忘了那是比赛,当成是平时练习,很从容的完成了曲子的演奏。”凭着优异的成绩,她成功的进入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据她说,那是她第一次一个人去到北京,看着别人弹着自己平日再熟悉不过的曲子,听着不一样的演绎,发现自己那点芝麻大的本事真的不算什么。在决赛中她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她感慨道:“虽然会有不服气,但是这会化成动力激励着我在未来的路上刻苦学习,我还太弱小。”古筝对她来说就像旅途中的风景,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用心去聆听,美丽却不是终点。
在同龄人中最接近艺术的就是那些从小学习艺术,并为了自己梦想与前途走上艺术道路的他们——艺术生。李梦涵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艺术学院11级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那时候很听话,父母让学就认真学,十岁考过钢琴十级,接着学习琵琶。她从一开始的服从学习到后来的厌恶甚至是讨厌弹琴,虽然心里的感觉不断发生变化,但整个过程她依然坚持着,直到后来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弹琴时会开始想念那些琴键、那些音符和那些旋律。十八岁的她选择艺考,凭着扎实的功底考上了音乐系,在原来学习过的曲目基础上她开始学会加入自己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按照乐谱准确无误的弹奏,音乐里融入了她对生活的想法对人生的感悟。
“任何乐器的学习都没法速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李梦涵这样说道。练琴在她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她说,常人眼中已经非常厉害的她,现在还会偶尔练习上七、八个小时。十七年来与乐器为伴,她学会了耐心,用时间和经历亲身感悟到,付出便会有收获。快要毕业的她没有想过立马奔向社会这个大浪潮,也不想参加乐团,而是准备考研,想继续学习深造。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当名老师是她在小不过的梦想,“弹着琴教小孩们唱歌是我能想到的小幸福。”被问道是否真的喜欢弹琴,梦涵只是淡淡的回答:“习惯了吧。”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她的生活,没什么特别但不可或缺。
艺术于张某和梦涵而言,有着不同的定义,但相同的是艺术丰富了她们的生活,给她们的生活以新鲜的思考,在重复的旋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校园中的艺术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艺术团、诗词社等社团的存在给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在我校新校区,原本灰溜溜的井盖,都被画上了不同的图案“鸟叔”、“百事图标”、“流氓兔”成了可爱的装点图。有同学这样说:“这并不会影响到公共环境,反而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体现,让这个校园更有生机,同学们的生活也会多点阳光。”在他们眼中,艺术使生活充满了乐趣,不是他们触摸不到的高度。
每年的十佳歌手比赛都会吸引到很多同学去当观众,入场券也是相当紧张,这样的比赛使拥有歌唱天赋和爱好的同学能够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也让对音乐感兴趣喜欢倾听的同学借此机会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管理学院赵同学这样说:“我是十佳歌手比赛的忠实粉丝,每次得到票的时候都很兴奋,高中能听听耳机里传出的音乐就很满足,现在能有机会融入那个氛围,感受选手们用演唱的方式诠释对不同歌曲的理解。”校园艺术就是能让同学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艺术本身熏陶着心灵。
去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到我校,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同学们不仅欣赏到了唯美的舞蹈,还感受到了高雅艺术对心灵的感染,也了解到一些芭蕾舞的历史和艺术。“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那些女生不仅身材很好,气质也很好,真的很遗憾没有从小接触艺术。”人文学院小高在观看了那次表演后由衷的发出感慨。“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平台让我们去了解艺术并进行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相信一定会出现一批有底蕴有修养的大学生。”这同时也是很多同学的心声。
他的专业是一门艺术。他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112班的蔡贤佳。在这个工科专业里,他常常与画笔和纸张打交道,刚上大学那会儿,他的绘画基础几乎为零,相比其他有底子的同学他显得不那么起眼。但是,他把每一张图纸每一份设计当做一件艺术品用心的雕琢,从此设计与颜料成为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张图纸完工之后他都会很开心,那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成果,但目前他还在期待一张他看起来能称之为艺术作品而并非仅仅是设计画作的图纸。
文科女的艺术是白纸黑字间流动的情感,艺术女的艺术是琴弦上跃动的音符,建筑男的艺术是手中舞动的画笔留下创造的痕迹。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也许是拍出一张有故事的照片,也许是一栋建筑的设计,更有甚者可能是制作饭桌上摆放的漂亮餐具,这一切都倾注了心血。如果用智慧的眼睛去观察,便会发现生活无处不艺术。
聆听他们的心声
大学校园中,大家最常接触艺术的方式就是选修艺术课程,很多同学因为对某些课程好奇有兴趣而选修。我校目前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有美术作品鉴赏、戏剧鉴赏等,旨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人文学院的杨隆曼同学在大一下学期选修了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以前她在高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画画,在忙碌的学习当中总会抽点时间出来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也只是简单的涂涂画画,没有什么深入的知识培训。到了大学看到有这样一门课程就很新奇,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得到更多艺术方面的培养,能学到一些简单的画画基础。上了一个学期的美术作品鉴赏,她说:“在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名人大家的画作,也会拿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给我们一一分析。”图画没有生命,情感寓于画中。同样上过美术作品鉴赏的理科生张同学谈到这门兴趣课程,他坦言,感觉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在数理化中间度过,有一些枯燥无味,选择美术作品鉴赏希望自己多多陶冶情操,多了解一些艺术的知识,很喜欢老师上课的时候方式很灵活,检测方式也很轻松,老师要求大家每个人买一个本子,每节课都会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布置一个选题,然后大家围绕这个选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图来,有时候也会让大家欣赏名家画作,让同学们感悟画中情。
一幅画、一张图、一台剧都是有感情色彩的,在艺术的世界当中,大家总会有各自的见解看法。
上过戏剧鉴赏的黄龙颖婷同学对艺术课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她眼中大学开设这些艺术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作为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些了解,同学们都希望在这里面陶冶自己,丰富精神世界。对于一个文科生而言,在上戏剧鉴赏的时候,当老师分享放映一些有趣的戏剧短片的时候,总希望了解戏剧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每一部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是一个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反映,能在戏剧中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当看到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些文字作品被抬上荧幕,拿出来评讲的时候,内心会有触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除了在选修课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以外,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韦淑芳同学对目前贵州大学艺术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学校更多是注重理论课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就更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比如之前上过的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一般都是在电脑上反映一些图片,感觉没那么真实,如果能有一些机会能去美术馆欣赏画作,在画作旁边注一些作者的简介和画作的思想灵感来源,这样能让大家更加真切感受到艺术的真实感和饱满性。”
大二学生余思枚同学来学校两年,她说:“我好像就只是听说过一次大型的艺术盛宴——中央芭蕾舞团高雅艺术进校园。那次表演真的在同学们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对这样的活动表示欢迎,希望以后学校多引进这样的活动,或是能够自己承办这样的活动,让大家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之前知道学校中有一些同学爱拍微电影,学校可以弄一些评比之后展出一些优秀的作品,拍自己的故事,拍身边的故事,让生活中的艺术更生活添砖加瓦。”
陈同学说:“其实校园艺术不一定要举办名人名家活动,艺术从生活中来,贵州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有文理科和艺术类别的学科,完全可以举行一些小活动增加大家的知识互补性,艺术学院的学生每年都要举行一些活动,但是由于校区之间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性不强,所以大家缺少了很多观看的机会,希望学校方面加强一下校区之间艺术沟通。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缺少能感受艺术的环境和走进艺术的平台。”
这些诚恳而质朴的建议,也许能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充满艺术气息。
看了生活中的艺术的美文还看了:
1.生活中的艺术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