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
每一篇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都能够教会我们很多,那么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亲爱的,不要让别人实现了你的梦想
文/三公子
也许我们正在做着自己并不一定热爱的事情,偶尔踮脚张望那些最初的梦想,如同氢气球一般越飘越远,直至完全看不见。久而久之,我们被生活中的琐事所淹没,曾经的信誓旦旦,或者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渐渐变得模糊乃至全部遗忘。直到忽然有一天,你看到别人正牵着你的那只梦想气球,在阳光下熠熠闪动,格外刺眼,此时羡慕和嫉妒不足以形容你的心情,而心中的失落感,不言而喻放大好几千倍。这时候有个声音反复在耳边回响:亲爱的,不要让别人实现了你的梦想。
这些天,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改变和成长。在一次酒席中,我跟好几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位拿出好几本装帧很文艺范儿的书送给我们。我一看,原来这小子终于实现大学里的梦想:当作家,写专栏,用码字养活自己。大家在纷纷道贺中,聊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一时间,感慨万分!
我仔细听了听,大部分的朋友现在都在做着跟梦想无关的事情,口吻中透露出来的除了嫉妒羡慕自嘲外,还有淡淡的遗憾,好像那个美丽的梦想就跟清晨的雾一般,一接触现实的阳光就会消融殆尽,无影无踪。
散席的时候,我跟同路的朋友聊天说,“我记得你大学的时候文章写得比他好,而且你的理想不也是当一个自由作家,能够去很多地方,写不同的风景和人情?”她不以为然道:“梦想这东西,还能当真啊!现在生活这么不容易,天天柴米油盐,还有什么精力去看书写东西。再说了,你看看其他人,他们不都活得一样?”
人是奇怪的群居生物,总爱用别人生活的状态来定义自己。当自己陷入平庸懒散时,会用周遭相似的人群来为自己开脱,似乎自己的失败缘于身边的人都失败,找理由都找到别人的身上。放弃梦想,好像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这个社会大环境的错,它没有给自己创造一个“美梦成真”的机会,让自己完成最后的临门一脚。而那些实现梦想的朋友,或许仅仅只是上帝的一味眷顾罢了。
我不清楚,这位朋友在看到别人出书、写专栏的时候,内心会发生如何的触动,也不知道当天晚上临睡前是否能回忆起曾经年少时的追求。她会遗憾、会后悔,还是翻个身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第二天继续过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
也许,梦想对她并不重要,她只是拱手相让,让别人去实现罢了。
这几天我给另一位离职在家、准备当妈妈的死党打电话,我认真地跟她说,你一定要好好呵护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要轻易被生活的琐事打败。未来,你的梦想一定要自己实现,不要拱手相让。
生活的确充满了柴米油盐,但也能同时拥有琴棋书画。
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世界那么大,到哪儿都一样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女教师的辞职信引发网络热议好多天,我看了这女孩的照片,典型的文艺女青年,但别忘了,她可是有一技傍身的文艺女青年,资深心理学教师,也是有一定经济积累的文艺女青年,任教十年,学校骨干,有钱人算不上,但一袭布衣在大千世界走走停停,还是可以的。
所以,真没觉得有什么好讨论的。人活到一定岁数,钱有一点,技能有一点,想换个活法,如此而已。
我想大多数人也是一听一看一乐,然后继续低头伏案工作了。然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总觉得这钢筋水泥的格子间禁锢了你的想象力,世俗的责任压断了你飞翔的双翅,总盼望着有一天也能任性一次,潇洒走一回。
向往吗?向往。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想象般美好。
一个女孩失恋了,有钱,任性,辞了职,背着包,开始游历欧洲各国。但走到哪儿,都是往湖边、塔顶、山间、广场一坐,大哭一场,游一圈回来,接着给前男友打电话。
一个企业老板,公司到了瓶颈期,日日焦虑,夜夜失眠,朋友心疼他,走,闭关去。拖着他跑到千里之外一个山头的高尔夫球场住了几天。在超五星级的豪华套房里,依然见他彻夜难眠的身影;在远离尘世,风景优美的山林里,依然看他夜半孤独徘徊的脚步。
世界很大,但你兜兜转转,都走不出自己的心境。
三毛能写出撒哈拉,不在于她走遍了万水千山,而在于她是三毛;女教师辞职以后是否可以幸福美满,不在于她辞职或者不辞职,看世界或者呆家里,而在于她自己有没有幸福的能力。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之所以如此魅惑,是因为大多数人对现下的生活,是那么的不满意。因为不满意,所以想逃离。但你别忘了,你当下脚踩的土地,头顶的蓝天,身边的人和事,也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你身边的风景你都欣赏不了,你有什么能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之所以走心,也是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虚幻中,以此来消解我们对当下生活的无能为力。无论是工作的压力,还是家庭生活的无奈,一放到未来不可触摸的那个广阔的天地里,好像都显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但你或许永远也不会真的迈出离家出走的那一步,你在想象的一走了之中,行尸走肉般的度过你黯淡无光的生活,抚慰你绝望的心境。你就没有勇气把眼睛从畅想的未来,放到你现实的生活里。客观冷静地分析,勇敢地寻求改变。
电影《革命之路》里,李奥纳多和温斯莱特扮演的夫妻,在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和沉闷无聊的家庭生活中丧失了激情。夫妻俩都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另一种未来,过上梦想中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重拾爱情的火焰。然而,他们并不具备在平凡日子里改变生活的能力,也缺乏由内而外突破的精神力量。于是,两人希望用大的场景的转换,用轰轰烈烈的举措来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决定搬去法国巴黎。这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莱坞版本。
最终,男主角动摇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出去走走的勇气。女主角在绝望中通过自残让自己流产,死在了医院里。事实上,即使他们搬去了巴黎,以女主人的心态和精神状况,也会是另一场痛苦轮回的开始。
那不要出去看看了吗?
当然不是。向外张望让我们变得开阔,多元,丰富,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开阔眼界,提升层次。
去泸沽湖看过了摩梭人的走婚,你或许会对爱情和婚姻有重新的视角;去色达看过了天葬,你对生命会有新的理解;从尼罗河顺流而下,灿若星辰的人类文明让你感到自己的人生种种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水花。
但我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必须基于对现实生活享受之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逃避。
现实生活中满足快乐的人,在外面也是快乐的,逃避现实而出走的人,到哪里都是一脸郁闷。
世界那么大,到哪儿都一样。自己美好了,走下去就是脚踩莲花,步步生香;自己郁闷着,走到哪儿都是见山愁山,见水恨水。
世界那么大,而你的修行之路,始于足下。
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底蕴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最近看到一段醍醐灌顶的话:
一个词汇量只有100个的人,很难理解词汇量达到1000个的人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两种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这几个词“爱”、“溢满”、“世界”的意思,那他永远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满爱的世界”,哪怕他就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
这一段话拨云见日般,词汇只是表现,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去理解。
差距是怎么来的,你每天做10个俯卧撑和别人每天做100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每个月读一本书和别人每周读一本书的收获同样是不一样的。
能力是怎么来得,源于一个方向上不断地坚持。
很多事情在我们没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没法理解的。
有一天你突然被刺激到了,然后满怀希望的开始努力了,就像现在,目标有了,外在的驱动力也有了,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无法有效的执行,无法坚持下去?
我在这个过程中挣扎了好久,分享一下走出这个过程的心得。
1 . 不要追求完美的计划
一个快饿死的人看见一片玉米地,如果他想着找最大的玉米,结果可能是还没找到就饿死了。而如果只找一个可以充饥的玉米,那么结果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令人满意的。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计划的极其完美的,每天要6点起床,每天要跑步1小时,每天要读书一小时,babababa..., 计划的太多,一旦出现计划之外的东西,你计划的事情就会被打乱,时间稀缺的紧张感,会让你自责,人的习惯就是,当要求太多,其中有一项做不到,就可能全盘放弃。
如何解决?
80/20法则 是个好东西啊,我们可以不要贪多,先从最重要的开始,比如先开始早睡这个项目,坚持一,两个月以后,等你可以很好地完成早睡这个项目,慢慢地在加上早起这个项目,这是一个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的过程。
2. 拖延
我们拖延,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做简单的事,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刷朋友圈和看书当然是刷朋友圈简单,有趣。我们的情绪大脑比理智大脑强大太多,都知道坚持下去会有效果,但我们的内心更更倾向于获得及时满足,相信我,所有人都是这样,不用去自责。
如何解决?
既然大脑喜欢做简单地事情,我们可以把任务变得简单一些,拆分自己的项目或者目标,拿健身来说,每天坚持10个俯卧撑,不要强迫自己,把它当做一种挑战。把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每天走出一点点舒适区,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什么太大的变化,但当你坚持一个月,一年,五年之后呢,跟另一个没有这些好习惯的人已经拉开了差距,你们所看到的世界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个清晰的目标,让我们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一些好习惯,让这种积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成长,看起来,你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其实你每天都在为你未来积蓄力量。
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们,或许只是每天比你多努力一点而已,你是否有了一点信心?
看了“有关励志的短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1.励志短篇文章
2.励志短文章精选
3.个人励志文章短文
4.励志短篇文章精选
5.励志型短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