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文章>

微信公众号经典励志文章_微信公众平台励志文章(2)

鸿宇分享

  小胖,高中的时候就很胖,跟雪人一样,两条腿顶着两个球体。大学毕业的时候,肥胖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了,一直减肥减不下去,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

  后来有四五个月没见,一次路上碰到差一点没认出来。他说女朋友下了死命令,减到一百三十斤以内就结婚。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小胖每天跑二十公里,每周去健身房四次,风雨无阻,不到半年的时间,硬是减下去了一个女朋友的重量,还练出了腹肌。

  有些人天天计划着改变自己,一年之后还是复制着跟去年一样的状态。因为自己都说不清改变的目的是什么,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不好”“让他们努力吧,我就看看”。

  于是,认定了改变自己似乎是比改变世界还困难的事,那就保持现状吧。

  有压力就不一样了。

  家乡一个表妹大学毕业之后去某公司财务部做小职员,工作很清闲,几个人干一个人的活。表妹说她的状态就是“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游来游去,舒适安逸又萎靡。”喊着换工作已经不止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三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总说“先做着,找到合适的出路再说。”

  虽然工作不满意,也还能过得去,表妹并没有紧迫感,也没有“找出路”,依然在温水里游来游去。

  直到去年形势不好,那家公司里有流言出来,裁员一半,全员降薪。表妹一阵惊恐,拿起来落了一层灰的注会书,早起晚睡,跟拼命三郎似的,今年的考试志在必得。

  不到无路可退,永远不知道自己原来那么有毅力,那么强大。

  把十足的力气用在一点,竭尽全力才能知道自己的潜能。若事事留足退路,把十分的力气,分三分给退路A,一分给退路B,再一分给退路C、D、E、F,五分的动力迈开脚步向前,失败了笑笑说:“还好留足了退路。”

  就这样骗过了自己。

  比起站在十字路口不得已的选择,生活中自己“没事找事儿”找来的目标,实现起来更难。也更好骗过自己。

  走出舒适圈是需要勇气的。刚跨出一只脚,我们天性中的“趋利避害”本能就会发挥作用,各种宽慰自己的理由也来了。

  即使看着目标就在前方,知道自己想要去方向,也还是没有动力。

  要想学习“不能当饭吃”的插花,想提高“可有可无”的英语口语,想改变“不影响正常生活”的不标准普通话……

  都需要“逼”自己一把,自断退路才可以。

  金庸写《连城诀》时曾为了克服写作时的懈怠心理,主动与报社签订了连载的合同,合同规定他每天必须得完成多少字,违约就得赔偿。“逼”得他只好控制了自己的心理,让自己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每天以5000字的速度抢写,最后提前完成了小说。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时,总是贪玩。他一狠心,亲自动手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变成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只好控制自己的玩心,专心练习演讲,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大家。

  太多时候,自控力在诱惑面前没那么可靠,只能靠“他控力”。金庸的《连城诀》都是“逼”出来的,普通人的进步更是如此。

  比如,人为的制定“惩罚”规则;把自己的目标告诉别人;成立兴趣小组互相监督;或者许诺完成了奖励自己心仪的东西……都是办法。

  主动给“放弃”附加上较大的“成本”,把这件事变得非做不可,执行力自然就有了。

  一切的懒惰和拖延,只是因为你太爱给自己找退路。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各种借口,甚至对退路的依赖程度高于前路。

  心理暗示是个诡异的东西,出于自我保护,它能识别出跟随哪种声音会让自己比较轻松,就带着人朝那个方向走了。

  总而言之,人一旦给自己预留了退路,就一定会退。

  内心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再容易实现的目标也只能是一个念想。

  毕淑敏说,所有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沸腾。

  一个人在意识里给自己预设了顺畅的退路,内心刚刚热起来,就迎来了懒惰、懈怠、优柔寡断、得过且过……怎么能沸腾起来呢?

  事事都留足退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强大。

  人,真的要慢慢学着承担更多。

  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做更好的选择,追求更高质量的人生。

  一天天长大,我们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总是会碰到一些自己不擅长、不喜欢也不习惯的角色,若不咬紧牙关、满腔热忱的坚持下去,只想着还有路可退,赖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只走看起来容易的路,那就只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徘徊。

  等别人走了无数条路看过了无数风景,你只在原地踏步,踩出了一个坑。

  勇先生和敢小姐,如果最差的结果你可以接受,就勇往直前吧。

  退路留得越顺畅,越忍不住回头看。

  而你想要去的远方,不在身后,在前方。

  微信公众号经典励志文章篇3:读书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命运

  作者:赵巍巍

  1

  他是我的一位朋友,上海某报社的记者,他和我说起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曾经去四川大凉山做采访,他说那里的小学很穷,穷的连几本课外书都没有。

  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两个,一个是一本被翻得无数次的《读者》,是上次支教的老师留下的,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课外读物。而他们每周二的下午,所谓的“图书馆开放日”,那些孩子都要洗干净手排队去看书,每个同学看五分钟。

  他看到那本书的时候,他说就像一团海带一样,但是还很干净,很干净。

  第二个地方,是那个村里为了感激他,特地给他安排的一次相亲。他执拗不过,只好答应了。那个村子里的大多数姑娘都会嫁出去,嫁到不知名的城市里,有的基本上就不会再回来。

  他说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大概十七八岁,眼睛很干净,唱歌也好听。她几乎是上来就问:你有没有吸过毒?坐过牢?

  我朋友吃了一惊,然后摇头。她继续问:你有没有和人打过架?她就这么非常期待地看着他,我朋友继续摇头。

  我很吃惊,问他,那女孩为什么这么问?

  他说,因为在她们那,只有做过牢打过架身上有道疤的男人才牛逼。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闭塞的地方,人就越简单,但简单不一定都是好事。简单的背后,有可能是封建,迂腐和愚蠢,就越可能迷信金钱和力量。

  他每年都会过去,带上很多很多的书。每次走的时候,他告诉那些孩子一句话:

  多读书,多读书就能改变命运。

  然后我和他开玩笑,你这不是欺骗社会主义接班人吗,读书什么时候能改变命运?

  他以一个社会老大哥的口吻和我说,你不懂,你没红过。

  2

  我想,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尴尬,因为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比应用知识慢很多,我们学到最后会发现,书本上的东西很多与现在社会在脱节。

  不是学习无用,而是学,无以至用。

  但是很多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读书或者学习是没用的。甚至还用很多数据告诉我,你们这些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不过就拿三四千一个月,都比不上隔壁初中毕业去蓝什么校学修车的。

  我们这代人,应该就是从小就被告知“读书能改变命运”,拼了命地考上名校,最后发现被欺骗了。读了很多书,并不能像小时候所想的那样,舒适地站在高楼上捧一杯咖啡,俯瞰众生。

  而几个字的校训,像是明显是在说:你们在这所要出示身份证排队才能进去的大学里读书,不只是为了改变命运是为了让这个国家的人民相信真理,相信知识,相信科学的。

  我自己也常常吐槽,你要让我家国天下,至少得让我先在北京安个家吧。

  我们古人把书本比作黄金之屋,把太学比作镇国重器。他们一开始也连蒙带骗地告诉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们怕书生们坐不了十年的冷板凳,就骗那些寒窗苦读的屁股坐大的书生说,你们看,书里有颜如玉的美女,书里有装黄金房子。

  颜如玉是性,黄金屋是钱,而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基本的两样就是,繁衍和生存。所以这句话的杀伤力很大——读书之后,劫财劫色,飞黄腾达。

  而“读书无用“的理论来自哪?其实是诗人黄仲则自嘲的话,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如果了解一点,他说这句话是自己非常不得意,大概类似于我发泄说句气话:“背毛概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掉。“

  其实后来我也发现,读书无用呢,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功利一点说,很多人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得优势,在竞争中胜出。

  以前的时候,读书的人普遍不多,所以读了四书五经的就很吃香;但现在大家都是大学文凭,都读过那些必备书目,自然就丧失了原本“读几本书能改变命运”的知识优势。

  所以,与其说读书无用,不如说你自己无用。归根到底,还是你自己读书太少,没有比别人牛逼。

  曾经在一次专业学习的讲座上,给大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底下一位学生问我说,他现在感到特别迷茫,上了大学后,怀疑人生,觉得继续读书是没有什么用的,没必要学高数,也没有必要学习C语言编程,这些有什么用。

  其实,数学学到初二就足够了,进菜市场不会被电子称骗。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迷茫,主要因为读书读得太少,而想的太多。

  3

  我妈从小就告诉我,知识会改变命运。甚至在我后来读到当地很好的高中,上到不错的大学,她还在重复这句话。

  后来我发现她是对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越多,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的世界就有可能越不一样。

  比如我小时候读鲁迅,常想鲁迅写文章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扬州人,那会学校老师常让背诵朱自清的文章,《春》、《荷塘月色》等文章基本烂熟于心,也觉得朱自清的文章和钱钟书他们一比完全不是个分量级的。

  现在读书杂了,有时与父母相隔万里,在异国他乡,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里如同牛毛细针在扎,眼眶也有些湿润。

  我开始读国外书籍时,就觉得雨果比钱钟书还厉害,简直直逼孔子的圣人地位。但后来读了多些,越觉得各有各的好法,作家们作的方式不一样,死法也各有千秋,毛姆有他自己的情怀毒舌法,斯泰因阿姨有她的大妈吐槽术。

  我大学的大物老师,是个老教授。

  他的第一节课,他用非常漂亮的板书在黑板上写“惜字纸”,他说,他上课你可以不听,甚至可以不来。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们不能在书本上写字,要有专用的笔记本。这句话,是他当学生的时候,他老师告诉他们的。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传承,和对文字的敬畏。

  还是那位老师,他在和我们将锁的构造的时候,说到一句话,你们知道锁是干什么的吗?以前我一直以为锁是用来防备坏人的,但是其实很多锁由于技术上的缺陷是防不了坏人的。后来,我才知道,锁是用来防备好人的。

  学大学物理这门知识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再去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如果我以后的工作和物理没有一丁点的关系,我觉得初中的那些物理知识就足够用了。

  但是从物理知识衍生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做题的思路,看问题的角度,包括你上课老师的言行身教,都是你在读了很多书,上了大学,受到了高等教育后,才像只树懒一样,一点一点地体会的到。

  4

  其实,在一开始,读一本书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改变,因为靠读书所追求的成功,还需要很多客观的因素,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

  但是不读书,却能很轻易地改变一个人。

  事实上,最开始的那个女孩但凡多读点书,就算是最基本的畅销书,她的世界观的塑造就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就不会那么地信奉暴力,迷信权威。

  很多书,最开始就像一道门,关着的门。你把他们都看一眼,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然后你就朝着那个通道走过去,进入另一个有很多门的大房间里。

  狭义点说,很多文学性的书本,本身就是很多写作者们用文字构筑的一个世界,是作家们自己的生活体会,以及有趣的事情。

  某个作家说的: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一个人被推到水里又被拉上来了,就是戏剧。

  读到这些,往往会身心愉悦,比那些成功地人,活的长久一点。

  我开头说的那位朋友是和郭敬明同届的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他从来不自冠以“某届新概念一等奖得主”的身份来给自己贴金,不用过来人的口吻告诉别人读书有很多很多的用处,他只是偶尔半真半假地说,读书是能改变命运的。

  但长大以后,也不要对读书指望太多。比如,世界不会因为读书而变得和平。但对于个人的话,看书多了,就不太会和自己为难,你的世界就会有趣一点儿的,也就会多几十个平米吧。

  像很多长辈说的:

  你要去读书,你要好好学习。

  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你需要读那些书,你该怎么读,也没有告诉你要读多久你才能改变命运。当然,这些他们没法告诉你,即使他们是个有名的学者。

  一旦说了,就有可能限制你某些方面的可能性。你要读那些书,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和书都会告诉你。

  也有位长辈谆谆教诲我,没必要去读很多书,像我这辈子没读过四大名著还不是过的很好?

  我觉得央视的王利芬老师回答这类问题的一句话颇好,她说:

  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自己的悲哀。

  我想我也会告诉那些山区的孩子,多读点书吧,读书能改变命运,尽管需要一段时间。


看了“微信公众号经典励志文章”的人还看了:

1.微信公众号励志文章

2.励志文章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3.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励志文章

4.微信公众的励志文章

5.微信公众平台励志文章精选

146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