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
父爱有时候表达的方式跟母爱不一样,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爱我们的。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那么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父与子
作者:赵松
我只想当个普通人,做点什么都行
父与子(一)
“爸,哈佛算是最好的大学么,在全世界?”
“算吧,至少也是最好的大学里的一个吧。”
“那考上哈佛,算不算成功了呢?”
“也算吧,至少也算是成功了一半吧……”
“……”
“你将来要考哈佛吗?”
“不要。”
“为什么?”
“因为我不想当个成功人士。”
“那你想成为什么?”
“我只想当个普通人,做点什么都行。”
“好吧。”
大象是成群的,成年象是绝对不会让小象落单的
父与子(二)
儿子十二岁了。他三岁时,我到上海工作。直到他十岁,才把他接过来上学。这些年他过得怎么样,我其实没什么概念,尽管每天晚上都会跟他通个电话,也会问家里人他的情况。当时他很胖,有一百一十斤了。这让我很忧虑。为了减肥,只好把他最怕的姥爷请到上海,负责他的饮食,严格按照计算好热量的食谱做三餐,每天晚饭后还要逼着他走上几公里。这种事只有他姥爷适合,我就不行,他只要说句我不想去,我就束手无策了。
幸好,他后来迷上了篮球,才终于控制住了体重,逐渐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而且个子长得很快,十二岁就一米七了。有时候,看着这个又高又壮的男孩站在面前,用开始变声的嗓音跟我说话,我真的会忽然有些不大习惯。他成长得太快了,层出不穷的变化,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还是那个看到任何一种小汽车模型就挪不动步,喜欢独自拿着小汽车在床边不声不响地推上半小时并且一定要让自己的目光透过车前窗的四岁男孩,还是那个见到与恐龙有关的书或画册就要买的对恐龙世界迷恋得不得了的五岁男孩,还是那个不喜欢说话的脾气倔强的六七八岁的男孩……长期的不在一起生活,把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固化了。
他还没有到上海的时候,我经常会回想起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场景片断:比如,有一年冬天,我请假回抚顺,陪他呆了几天。还有一天就要离开的时候,陪他呆在家里玩,他拿着恐龙书,也不说话,就在那里看。我就说,要是我们是恐龙,会是什么龙呢?他说,你是侏罗纪的雷龙,我呢……是白垩纪的霸王龙。为什么我们不在同一纪?因为我们见不到面啊。
比如,他七岁那年的夏天,在上海火车站的站台上,他拉着自己的绿色小拉箱,站在车厢门口,他妈妈催促他快点上车,他也不动,她就去提他的小拉箱,他忽然生气的甩开了她的手,大声说:“你——干——什——么?!”后来上车之后,他就再也不说话,眼含着热泪。
还有他三岁时,我们还在一起,他最喜欢我带他玩我发明的拖死狗游戏,就是他趴在地板上,我在后面抓着他的双脚踝,从这个房间拖到另一个房间,他会笑个不停,只要一停下,他就会大声说,再来啊爸。那时候他很开朗,是个自己看动画片都会笑得满地打滚的男孩。
他四岁时,我给他取了绰号,大象。因为有一天晚上他看完恐龙书,就在地板上晃晃悠悠地走,像在模仿什么恐龙的姿态。我就问他,这是什么龙啊?霸王龙吗?他回过头来表情神秘地说,不是。那是什么?是大象。从那以后,我就管他叫“大象”了。
他不喜欢这个绰号。过了好多年,我才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不喜欢。他当时之所以会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只是因为他想到我没几天就要走了,他要像成年象那样,自己走路。可我这个笨爸爸却根本没能理解这些,还以此为他的绰号。他不喜欢这个绰号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他知道大象是成群的,成年象是绝对不会让小象落单的。
好吧,我承认当初我也是个愚蠢的人
父与子(三)
可我还是喜欢叫他大象。我希望他能像大象那样强壮、无忧无虑,没有天敌。我的朋友们也喜欢叫他大象。这让他颇为不满,但也只好听之任之了。那时他已经在上海了,会做出觉得别人无聊而自己只好无所谓的表情了。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过于少言寡语的小男孩,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恢复了能言善辩的本色。
他会跟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对你把我带到上海不满么?因为你让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还要让我在这么一个地方重新开始,你知道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上海。我试图说服他,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在上海你会有更好的环境,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将来可以考更好的大学……他反问道,“那又怎么样呢?要是我不觉得你说的这些更好是真的好,你会信么?你一定会说出一大堆你的理由来要我接受,我能不接受么?我不接受你也会逼着我接受,反正你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我像他这么大时,根本不会这么表达。或者说,我根本还不知道如何表达、什么是表达。我十二岁时,每天只知道逃学或是放学后四处乱跑。我们那个时代的男孩子都是野大的,是从小被父母打大的,而我则更是在父母一次次失望的眼光里长大的。我那时是不可能去想什么父母能否理解我这样的问题的……但是,他会。
我小时候学习不好,为了这个不知受了多少委屈。大象出生时,我就想,将来绝不能让他因为学习而受委屈,只要他过得开心就行,不管他学得怎么样。可是我食言了。我很快就失去了耐心,为了他的成绩焦虑,冲他发脾气,训斥他不努力。这让他非常失望。有时他会忍不住大声反问我,“你不是说你不在乎学习,只在乎我开不开心么?!”我无言以对。这让我意识到,不管自己早年有过如何不堪回首的挫折记忆,一旦为人父,变得专制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天底下愚蠢的父母都是相似的。
网络对他这代人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在你乱发脾气时,他在网上会搜出青少年保护条例,说你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是违法的,“我可以告你的!”在你生闷气一言不发怒目而视时,他会搜出青少年专家们写的如何教育不安份的孩子一类的文章,让你好好看看再说话。真是让你颜面扫地啊。有时你会在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露出自嘲的笑容之后,悄悄来到洗手间的镜子那里,看着自己的脸,心里想,真是愚蠢啊,竟然让儿子教育了。
可是你知道,他是对的。不是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的状态,真正能跟他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你总是希望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将一些大道理灌输给他,以示你在认真承担着做父亲的责任,却从不能耐心倾听一下他的心声。我在镜子里看到的不只是自己的脸,还有当年我父母的脸,想到他们当年的简单方式被我就这么轻易地继承了,心里不免一阵抽搐。
有时候,我会不得不为了某句因为发脾气而说出来的不得体的话而向他道歉。比如有一天,在跟他讨论为什么请了家教却不能明显提高成绩这个问题时,我被他这样那样的理由搞得怒从心头起,我谈到人的被动,然后说出了一句非常不理智的话,让他异常的愤怒。那句话是这样的:“任何陷入无法主动选择而只能被动地被选择的状况的人都是愚蠢的!”
他听完就跳了起来,睁大了眼睛,大声反问我:“你凭什么就这样污辱那些陷入被动的人?!难道你当初学习不好不得不去工厂里当工人也是愚蠢的吗?!你知道愚蠢这两个字有多么伤人吗?!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使用愚蠢这两个字呢?!”好吧,我承认当初我也是个愚蠢的人。“你污辱自己就对了吗?!”好吧,我道歉。
你还是应该先考虑一下怎么能成功的问题
父与子(四)
1952年的冬天,我奶奶带着四岁的我爸爸,从山东走到关外的东北抚顺,整整走了两个多月。那时我爷爷已经在郊区的红砖厂附近的荒地上盖起了一间瓦房,还用栅栏围起了一个很大的院子。到抚顺时正赶上一场大雪的尾声,地上积雪有一米多深。一家人很快的就在这里扎下了根。爷爷当时的最大理想,就是攒够钱,退休后去南方(比如无锡或常州,都是他跟运输车队去过的城市)养老。1977年,他因脑溢血在山东去世。奶奶说,他连家具厨具都准备好了。她在临终前,还念叨起这个未了的心愿。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来到南方,来到上海。我当时经常想象的目的地,是北京。跟爷爷奶奶闯关东是为了逃脱贫困不一样,我到上海,只是不想在国企那种安稳到麻木的环境里慢慢老死。爷爷到抚顺两年就盖起了自己的房子,而我在上海十年,还在租房子住。这大概比较能直观地反映出两个时代的差异吧。
儿子有一回从同学家里回来,就问我:“爸,你为什么不买房子呢?”我说,买不起。“那你为什么要到上海来呢?”我说,因为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你不就是喜欢看书写作么?一定要到上海来才能看书写作么?”这里有美术馆。“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理由……”那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理由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觉得你其实在哪里都能写东西。”
显然,他是被同学家的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刺激到了。我告诉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还有比房子更重要的事吧?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比什么都重要。不管是有钱人没钱人,最后都会死的,到那时候,能把房子带走吗?他听着,摇了摇头,“反正理解不了你的想法。再说了,你写作能挣多少钱呢?你出本书能挣多少钱呢?是不是只有出了名,才能挣很多的稿费?”
我试图通过耐心的解释,让他明白,能一直喜欢,比有没有钱重要得多。“可是我觉得你还是在乎钱的……”是,我确实是在乎的,他说得没错。我会在乎稿费的高低,会算计版税的多少,会在乎自己的薪水和年终奖的增长……好吧,就算如此,我们该有的不也都有了么?“你没有汽车。”我不喜欢开车。“那你觉得你现在算成功了么?我觉得你并不算成功。”我们辩论了很久。
后来他表示,他并不是要否定我喜欢写作读书这件事,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好,但仍然觉得我没有成功。“你为什么不写畅销书呢,爸?”我写不了,也不想写。“我觉得你这么讲就是有情绪。”我说的是实话,没有半点情绪。
暑假里,他的同学有一半都跟父母出国旅行去了。不过他倒并不羡慕他们。他只想多些时间打篮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去迈阿密,看场热火队的季后赛。除此之外的,他都没什么兴趣。他觉得跑到国外去玩,也没什么大不了,挺无聊的,有什么可看的呢?
“爸,你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当个作家?”我告诉他,先得养这个家,然后才是其它。“这很难么?”他淡淡地说道。“我觉得这个你已经做到了。我还是觉得你应该考虑一下怎么能成功的问题。”
其实我知道,他只是想多跟我待上那么一会儿
父与子(五)
他的理想,是将来能去NBA打球。我说这很难。他听了似乎想要辩论一番,但想想还是放弃了。他觉得他将来完全可能靠打篮球活着。他从网上下载了NBA训练大纲,带着几个小伙伴按照大纲要求训练,只是运动量减半。即使别人不去练球,他也会自己去。那个篮球场我去过。它在河边的一个社区公园里,是个围着铁丝网的露天球场。因为没有教练,他的很多动作都不够标准,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热情。他会通过看NBA比赛来纠正自己的动作。
每次训练,他都练得很刻苦。以至于我会犹豫,到底要不要把他送到体校去打篮球?可是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太不切实际了。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有种莫名其妙的保守。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考虑将来怎么活下去啊。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将来不会像你们这代人这么累的,”他说。“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随便做点什么,都能活着……我觉得我有很多事可以做,就算我上不了大学,也一样可以。”是啊,我算了算,等他到我这年纪上,加上他老婆的,估计会有八套房子,随便怎么样都能轻松过下去吧。当然这种算法也挺搞笑的,真要是到了那个地步,房子也就不值钱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观念差别都挺大的。我已是个保守主义者,而他呢,是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对未来的忧虑,在他看来或许是莫名其妙的。而他的“成功”和“不需要成功”观念的自相矛盾,在我看来则是这个年纪男孩的基本特征。他真正在意的,其实是那种自由的感觉。
每次陪他练完球,我们都会走到附近的一家便利店里,吃冰激凌,喝点水。主要是为了跟他聊一会儿。我们坐在大玻璃窗前,看着外面的马路。我早已习惯了话题由他来选择。他不大喜欢跟我聊NBA,他知道我现在基本不看了,我不知道现在最当红的球星是哪些,他们有什么特点,就算他讲了我也还是摸不着头脑。如果一定要谈的话,他也会有意谈些关于乔丹、马龙、约翰逊和张伯伦这些老早年代球星的事儿,为的是照顾我,不至于冷场。
他更愿意问我些历史方面的问题,比如,甲午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输在了什么方面?抗美援朝志愿军死了多少人?为什么美国会是超级大国?美国的南北战争是因为什么爆发的,林肯总统是被什么人刺杀的,黑人为什么会被歧视,他们有那么多的篮球明星?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呆上一个多小时,然后才离开。其实我知道,他只是想多跟我呆上那么一会儿。我也是。
爸,明天你回来么?
父与子(六)
“爸,明天你回来么?”
“没什么事就会回来的。”
“哦,那我告诉奶奶。”
“我再陪你走一会儿吧……”
“不用了,我自己走回去……”
“我陪你过马路吧……”
“不用了,你不是还要赶着写东西么?”
“没关系,过了马路,我可以去坐地铁。”
“你还是打车吧,节省点时间。”
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怎样放下对父母无休止地抱怨
关于婚姻情感里,原生家庭对子女婚姻的影响,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会伴随终生。我们的亲密关系、与子女的关系,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作用。孩童时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爱的人,内心深处会感到匮乏和不安;长大后,这些阴影也会投射到自己组建的家庭生活里。然而,我们还要为了父母无心的伤害责备他们多久?谁来为我们的幸福负责?如果一直处于受害者模式,你注定余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笼里。所以,请放下伤害,提高自己的觉察力,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而不再是责备父母或者亲人,这样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也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独立的人。怎样放下对父母无休止地抱怨?
与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会决定我们的人生吗?
问:很多书上都说,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更会影响到我们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所以,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影响非常重大。是这样吗?
张德芬:走上心灵成长的道路之后,最让我惊奇的就是发现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对我们的一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这主要与我们的内在小孩有关。
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我的父亲非常爱我,虽然他年轻的时候爱玩,很少花时间在家里,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一回来就对我又抱又亲,而且始终无条件地支持我、爱我。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很安全,即使是害我的人,最后也会帮我。
果然,这个世界呈现在我眼前的就是这样的面貌,而且我对金钱没什么匮乏感,虽然从小家境算得上清贫,出国留学时连保证金都拿不出来,可是我一直觉得钱不是问题,只要我想要,就会有。果然,我跟金钱的关系总是很顺畅,这都得力于我父亲的爱与支持,让我对物质世界很有安全感。
我后来注意到,有些朋友可能因为父亲早逝或离家,或者即使在家却毫不关心孩子,或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从而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对金钱的匮乏感也比较强烈,而且跟金钱的关系不太顺畅(即使赚了很多钱也会挥霍掉,或是把到手的钱往外推)。
至于母亲,则会影响我们和所有人的相处模式,也就是“人际关系”。我观察到我和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源自我和母亲的互动关系。我更注意到,太强势且占有欲很强的母亲特别容易养出内在懦弱的儿子,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夺取了他的能量,没有尊重他应有的成长历程。
这种内在懦弱的男人找对象时还偏偏喜欢强势的女人。结婚之后,有些人当然过得幸福愉快,因为他们找到与自己母亲相似的女人,所以很有安全感,相处起来也很容易——如果对方可以提供这些有恋母情结的男人所要的东西的话。但有些人的结局却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小男人”会不自觉地把对母亲的愤怒发泄在伴侣身上。
所以,当你嫁给这种男人时,就要觉知到你可能不幸成了代罪羔羊。请记住,每个人都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不要指着丈夫的鼻子骂他:“我又不是你妈,你那么气我干吗!”
其实,你永远不是因为你认定的理由而生气。每一件让我们愤怒的事情都有渊源,都是因为内在的旧伤痛被触动了。所以,每个人都要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心里真诚地对父母说:“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爱你。”
请把生命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用最大的爱与包容去对待自己的父母,然后你会发现,你的福报会增加很多!
马丁纳:每一段关系都是灵性上的关系。首先,我们选择了某两个人作为父母,父母也选择我们作为子女,这是双向的。第二,我们父母的角色是为了这一世而选的(也就是说,你面对的是在今生扮演你父母的灵性存有),也许上一世你是他们的父母,现在你们的角色变了。而最糟糕的业力是你和今生扮演你父母的人之间在上一世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他们是你最痛恨的敌人——但你并没有把问题解决,这一世他们成了你的父亲或母亲,你还是要处理好这段关系;如果这一世依然 没有解决,问题就会被带到下一世。
一旦了解这一点,至少对我来说,我会有较多动力在这一世更努力地解决我的问题,因为永恒之中无处可逃。有人会说“下一世再解决这个问题吧”,不过也许下一世这个问题会变得更糟。所以,如果你和父母之间真的有问题,例如你痛恨父母,可能就是你从前世带来的,希望你能从中学习、成长,并把这个问题解决。
你和父母之间也许有冲突,因此第一步就是要问自己:“我要如何处理这些冲突?我能从冲突中学到什么吗?我是不是要想办法聊一聊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我需不需要找到接受父母的方法,并且不要让他们的所作所为触发我的情绪?”
我从我母亲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应该让她所做的任何事影响我。比方说,我母亲非常爱抱怨,是扮演受害者的专家,非常善于让人产生罪恶感。我爱她、尊敬她,但不会被她影响。这不仅对我和她的关系,也对我和其他人的关系有帮助,因为她是我遇见的其他受害者的原型。当我因为母亲认为自己是受 害者而憎恨她时,我也对其他自认是受害者的人抱持批判的态度;而当我接受母亲本来的面目、接受她是由业力和教育等因素所造就的一个人时,我也能接受其他有同样受害者心态的人了。因此,想办法利用你和父母的关系来让自己成长并变得更强大,是很重要的事。此外,要为了父母亲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尊敬他们。有时候,你必须原谅他们对你所做的事——或你认为他们对你所做的事;有时候,你得为你加在他们身上的事寻求原谅。这些事情很重要。
张德芬:我觉得没有人打从心底真正恨父母,潜意识里,每个人都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我们的本性,你无法否认。如果你说你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不喜欢他们,那是因为你受的伤多到让你感觉不到对他们的爱。每个人小时候都迫切需要父母的爱,如果得不到,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毕竟我们那么弱小、无助,如果被丢到外面的世界,是无法靠自己生存下去的。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没有被要求必须考取执照才能为人父母?这很有意思。在当今社会,做什么事都需要执照,有驾驶执照、行医执照、会计师执照等等,要从事某项专业工作就需要执照。但为人父母如此重要,是影响下一代命运的大事,竟然不需要执照,甚至连“职前教育”都没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 都可以成为父母,担负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这真是太草率了!
世上的确有很多不称职的父母,那我们无疑就是受害者了。但事情已经是这样了,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已经形成,抱怨会改变这一切吗?重要的是,你想以受害者的身份度过余生吗?想要快乐,就必须改变自己,放弃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这是唯一的路;如果处于受害者模式,你注定余生都要活在受害者的牢笼里。然而, 你是可以走出受害者模式的,就像马丁纳一样,虽然他的父亲很冷漠,从不表达对他的爱,母亲则在情绪上虐待他,他几乎肯定会成为受害者,但他还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自问:“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要改变什么?我必须处理哪些事情?”这就是负责任的态度。
如何放下父母对我的伤害?
问:我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将我寄养在外婆家。我从没见过父亲,母亲也经常不在家,虽然外婆很爱我,但我心里依然有无法弥补的缺憾。长大以后,我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疏离,她再婚,有了其他的孩子。我觉得母亲根本不爱我,也痛恨她。我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可是我的父母这样对我,叫我如何爱他们,原谅他们对我的伤害呢?
张德芬:无法放下对父母的怨恨,对你和父母来说,尤其是对你自己,没有一点儿好处。你是否曾经承诺或承担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却做得很糟糕呢?考虑到你父母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知识能力,你觉得你会是一个比他们更好的父母吗?你这一辈子都不会犯下和他们同样的错误吗?天下的确有不够格的父母,但你要相信,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很多人自顾不暇,甚至完全无力顾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你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你的父母,就会了然于心。
你说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其实是违反天性的。我并不是说你不对,而是你压抑了对父母的爱。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不爱自己的父母,爱父母是人类的天性。不过,小孩子并不知道如何爱自己,通过与他人(通常是父母和小时候照顾他们的人)的互动,才渐渐学会看待自己、对待自己和爱自己。这方面你可能有所欠 缺,所以潜意识中,你不知道如何爱自己。而由于失望,你否认了对父母天生的爱慕和渴望——在这种压抑和否定的情绪中,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内在的平安喜悦要由自己负责,你还是可以在内心平静理解的情况下知道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对你是不好的,在这种状态下与他们互动,会比心里带着怨恨去尽义务好得多;也就是说,区分是非不必和负面情绪掺杂在一起。然而人生的秘密是,你越是能与自己的源头和睦相处、就越能爱他们,你的人生就会越顺遂。做不到没关系,但要察觉自己没做到。不要以别人的作为当借口,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
你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渴望父母呵护的孩子,而是个成熟的大人了,但你内心深处还住着一个缺乏关爱、非常不满足、不快乐的内在小孩。请你在每次察觉到他的时候安抚他——你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关爱、接纳并包容你的内在小孩。
而面对父母,你要知道,他们怎么对待你是他们的事,但你如何对待他们则取决于你。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因为是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光是为了这一点,你就该感激他们。追本溯源,尊重自己的源头,会为你的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富。试试看吧!
马丁纳:认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是一种舒适区,一种你赖以生存的心理模式。你在内心编造了一出父母害你受苦的戏,这样你就能不停地重复播放,然后利用它作为借口,说你的生命被困住了。你到底还要为了自己的不快乐怪罪父母多久?这一切必须有个停止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回顾过去,为自己现在的不幸找个借 口:如果过去一切都好,如果我接受适当的教育,我就会很快乐;如果我没有遭受情绪上的虐待,一切都会很完美。我不认为世界上有很多人接受过完美的教养,因此,也许这种养育环境上的不完美、父母的不完美和你的不完美,对灵性而言正是完美的设计。
至于父母的问题,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的爱,而这种对父母的爱的需求,最终必须被爱自己的需求取代。如果把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替换成对孩子、伴侣、家人或朋友的爱的需求,我们就把力量移到自己之外,交给其他人了。即使面对神,如果你只要神爱你,却忘记寻找让自己更爱自己的方法,你依然在寻 求外部力量。所以在某一刻,你必须开始成为自己的父母,成为你想要的那种父母。
事实上,我们是自己的坏父母,所以别再责备父母亲了,你应该看看我们是怎么批判自己、打击自己、说自己坏话的。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也会贬低自己、愚弄自己、不尊重自己,变成自己的坏父母,这样更糟。你可以怪罪父母不完美,但你没有借口不成为自己的完美父母,不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那个始终爱 你、给你忠告、安慰你、支持你的好朋友。我从我父母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能依赖他们,而必须依靠自己,成为自己的父母。因此,我停止怪罪他们,不再当个受害者。我原谅了我的父母亲,因为我从灵修中了解到,父母对我的生命目的而言是完美的,我选择了这两个灵性存有,而基本上,他们就应该是现在 这个样子。所以,我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道路,而父母是我计划中完美的一部分。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要充分地了解到,我们现在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了。此外,当我们为人父母时,要接受自己不可能完美,也不该完美,没有任何事物应该完美——死的时候你就完美了,而在那之前,你必须找到方法持续练习。
张德芬:小时候我们弱小无力,所以觉得父母无所不能,“应该”有能力对我们好——我们的怨恨就是从这里来的:“既然生了我,就应该对我好(这句话是真 的吗?);你有能力对我好,却不这么做(这真是个美丽的误会,我们都太高估父母了)。”我们必须看见自己内在有个无辜、柔弱、幼稚的小孩,这个孩子一直想得到爱,然而,他总是会失望,因为他将希望寄托在一对无法付出爱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正如马丁纳所说,而我在《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里也提过,我们会将父母的声音内化,变成自己内在的批评者。如果仔细听就会发现,那些批判自己的声音,和父亲或母亲在批评我们、指使我们的声音很像,连语气和用词都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内在成人,也就是我们理想中 的父母,如此一来,每当感觉很糟时,内在成人就会出现。我们的内在父母会批判我们,内在成人则会出来调解。别忘了,我们还有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他一撒野,内在父母就会出来管教,于是我们会因为内在的冲突而感觉很糟。这时,内在成人会出来调解,要内在小孩别无理取闹,要内在父母别那么严厉,这样就能确保内心的和谐。所以,我们要试着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培养内在成人。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最爱的孩子在哭泣,而你处于自己最好的状态,你会如何安慰他?请你就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做自己的父母。
父母身上的缺点让人难以接受,怎么办?
问:我的母亲是个想法非常负面、总是爱抱怨的人,我觉得自己很难爱她,她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让我难以接受,因此我很容易和她吵架。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我该怎么做?
张德芬:我常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只要随时管好自己就行,可是这真的不容易。下次再和母亲共处时,你可以试着保持高度警觉,如果她又说了一句负面的话,让你想发火,请把注意力转回自己身上,感受一下究竟是哪个身体部位不舒服,再把呼吸带到那个部位,轻轻地安抚它。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回归自己的中心,而不会随他人的脚步起舞。然后,你可以平静地告诉母亲:“谢谢,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如果你既温柔又坚定,对方通常会给你留点余地,也就是空间,这是你在这段母子关系中最需要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对方,可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只看到对方该如何,却很少问自己能做什么。一味容忍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会爆发,只有把注意力从他人那里移回自己身上,并作出改变,你们的双人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跳出不同的舞步。一段关系的维持不需要两个人,只要一方有所改变,另一方原有的舞步 就跳不下去了。我建议可以多看看个人成长与灵性发展的书,逐步改变自己,到时你就会发现,当你的内在改变时,外在的人事物也会跟着产生变化;原来很费力的事,现在也可以轻松过关了。
马丁纳:不必强迫自己去爱父母。你一心希望拥有一对完美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父母对你的生命目的而言,其实已经很完美了。如果可以了解这一点,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对我来说,是父亲改变了我。当我明白是我自己同意父亲扮演冷漠的角色,同意他不表达爱、不触摸妻儿、不散发温暖时,我就学会爱他那些特质, 爱他坚守和我的灵性约定,爱他坚持做自己,爱他让我从他身上学到的功课及美好事物。我们偶尔会忘记,即使不喜欢父母,也不代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坏事,还是会有些好事,有些值得感恩的事,有些从父母身上学到、对我们有益的功课,但有时我们只因为无法接受大多数的事,就把一切丢掉。以我为例,如果没有我父亲, 如果他不是那么严厉、那么有纪律,我肯定会长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也许会变得很不受约束。我这种个性其实需要在严厉的管教下成长,否则长大后可能会去作奸犯科。小时候我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束而不快乐,但现在我对此觉得很满意。
张德芬:其实,父母身上让你难以忍受的缺点,通常你自己也有,而且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我知道这很难让人接受,而且往往是我们的盲点(阴影)所在。 然而,想要成为一个健全、快乐的人,你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盲点,接纳自己的阴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了解到,父母身上令你讨厌的特质,其实你自己都有,从而知道大家都是平等的、都会有缺点。请从父母身上收回你的投射,这样你会快乐许多,和父母的相处也会变得更容易。当然,你的亲密关系也会有所改善。
同时,针对这类问题,我们也要了解到,父母并不是完美的,而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是我们人生计划的伙伴,是来帮助我们学习生命的功课的。在头脑层次上,我们可以接受这个道理,但在心中,我们有时仍然很痛苦,觉得成为受害者比承担起所有责任容易得多。因此,我经常说我们要有内在力量。马丁纳,你对于锻炼内在的“灵性肌肉”,以拥有更多空间和力量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马丁纳:对许多人来说,找到自己尊敬的榜样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许多人被甘地所鼓舞,我本人则深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的激励。榜样不一定非得是大师,但一定有你崇拜的某些特质,而人之所以会崇拜别人的特质,表示他自身没有。所以出于崇拜,现在你必须去做一些实际的事,并在做之前先自问:“我的榜样(例如佛陀)会怎么做?”
另一种方法基本上是去观察某些人,看看自己想拥有他们的哪些特质,然后就开始每天花几分钟去“下载”那些特质,比如“尊重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我就从特蕾莎修女下载了很多“耐心”——我视她为耐心与爱的榜样。而下载了自己想要的特质之后,你就可以辨识它们,然后将之吸收到自己的系统中。一旦觉得自 己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吸收了你下载的特质,感受到细胞和它们一起振动时,下一步就是如何运用的问题了。你可以将那些特质运用在生活中的许多情境,之后就开始活出那些特质。
对我来说,这就是信念和特质的区别。你可以有非常重要的信念,但特质却是你行动的一部分,你会实际活出特质,还要真正想象自己生活在其中。这对于改变我的生命有极大的帮助。许多人会问:“耶稣会怎么做?”这还是有些把焦点放在自己之外;但如果你问:“我想从耶稣那里获得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开始下载,你会真正感受到那些特质,并开始行动,这就变得比较“内在”了。如果每天花几分钟练习,用不了几个星期,你就会开始注意到不同之处,因为那些特质成了你身份的一部分、你行为的一部分。
张德芬:这是一个能让我们变强大、给我们力量的好方法,而发现人的头脑可以做到些什么真是太神奇了。《我们到底知道什么?》(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这部电影提到,大脑不知道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区别,而我发现,道教人士在练气功、按摩五脏时,也会运用观想和想象的技巧。比方说,练阳气时要想象从太阳那里收集阳性能量、收集热;而想要冷静下来时,就想象从月亮那里收集阴性能量。接着,想象气从头顶进入身体,经由中脉或所有脉轮一路往下,通过全身。有时候,我们会按摩五脏来平衡阴阳。这整个过程都透过观想和想象的技巧完成。
现在,马丁纳又提出了“下载法”,利用想象和观想来下载我们想要的特质,这真是个好主意。比方说,我有许多爱我的读者,他们觉得我有很多美好的特质,其实我也许没有,但只要他们非常信任我、非常爱我,就可以想象从我这里下载了那些特质,然后,那些特质就会成为他们的,而不再是我的。
总之,找个自己可以信赖、亲近的榜样,效果会比较好。其实每个人出生时都具备了这些特质,但因为缺乏练习,便逐渐荒废了。事实上,我们和耶稣、佛陀没有任何区别,你的本性是平安和爱,就像太阳一样,现在只不过被后天的许多习气遮住了,如同云挡住了太阳。然而,我们就是无法相信这一点,因为觉得接触不 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我们从小被训练、制约,已经不相信自己拥有这些特质了。
马丁纳:所以,我们要练习下载这些特质,练习使用它们,然后突然间,这些特质就完全变成我们的,而不再是从耶稣或特蕾莎修女那里来的特质了。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我还曾经运用在催眠治疗中。
我举个亲身的例子。去年,我和儿子参加一个为期4周的训练,课程之一是学跳拉丁舞。我儿子学得很糟,身体不受头脑指挥。于是我为他进行催眠,并让他从一位拉丁舞教师身上下载拉丁舞者的特质到他的脑子里。过了5分钟,他站起来跳拉丁舞,仿佛本来就会跳。而课程结束后,我儿子的舞技大幅提升。他的头脑有些地方阻塞住了,而当他想象自己从拉丁舞教师那里下载了舞者的特质时,一切都改变了。
在想象的过程中,我们能取得头脑(特别是左脑)认为我们没有的信息,所以下载特质是非常好的练习,对生活的改变非常大,非常有帮助,我自己就经常下 载。比方说,当我开始写作时,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我心想,谁是好作家呢?我想到了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便开始下载他的相关信息、他的特质。后来我有机会和他碰面,就跟他说了这件事。他觉得非常有趣,便要我把这个方法告诉听众。之后,我们还一起开了许多工作坊。因此,这个方法绝对有效,无论是想要写书,想变得更有耐性、更有爱心、更愿意付出、更能宽恕,还是针对你想要改变的任何面向,它都能 提供帮助。
下载特质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处于放松状态。你可以播放一些音乐,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至少花5分钟让身体和头脑平静下来,然后专注于呼吸,并告诉身体 要放松,慢慢地吸气、吐气。接下来,你就可以创造一个想象的系统,某些比较有技巧的人甚至会把大脑想象成计算机。在下载特质时,我发现最好把右手抬起来,张开手指,想象这是天线,想象你正以“无线”的方式和对方联结,并且问他:“我可以从你身上下载我想拥有的特质吗?”记得要把那些特质说出来。而对方总是 会答应你,然后你会开始感觉到指尖的振动。这时,请想象这股振动传到了大脑细胞,又从大脑细胞传到全身。请持续想象,直到你觉得自己所有的细胞都像海绵一样吸收了那些特质,并和那些特质产生共振为止。一旦你的身体感受到这一切,你就可以将自己置入你想使用那些特质的情境中,并“看见”自己正在运用。第一次 下载会花你20分钟,之后你只要每天花5分钟来想象自己在运用那些特质就行了。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你可以思考:“我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宽恕、去爱、去包容?”然后就去下载你所需要的特质。
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两道题,让你知道谁爱你?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
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
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 “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
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看了,想了,懂了,别忘了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家里的父母。想家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过节了给父母发条短信,父母其实很容易满足的,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感动。
感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感恩励志文章长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2.励志的长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