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青春的文章精选
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一些关于励志的青春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小编的分享,希望你们喜欢。
北大荒走出的亿万富翁
拿主意、做决断、定方向
管理离不开决策,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决策能力。经营者对某件事拿主意、做决断、定方向的能力是其是否取得效绩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废纸变成7万元
某出版社准备将积压,在仓库里三四年的2.7万册《儿童智力开发》作废纸卖掉。某书店赶在废品收购站之前谈成了生意,以每本0.20元的价格全部吃进。而书的定价却是每本3.00元。书店老板在购买这些书之前,研读了这本书,书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训练儿童学习各种游戏的。所以滞销,是因为书名不形象, 人们以为是本理论书,怕看起来吃力。
废纸进了书店,书店为了推销这些书,花费了几千元的广告费、邮寄费。广告词是这样说的:“邮售外国专家为儿童设计的50种游戏——《儿童智力开发》。广告之后不久,购书款便源源汇来,不到半年“废纸”便销售一空,书店赚了7万元!
一个人的决策能力是他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所应具备的决策能力就必须越高越强,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决策水平高,能力强,一般来说他的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都会较高较强,管理一定有效。决策就是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的行为。
北大荒走出的亿万富翁
李晓华是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人们称他是“北大荒走出的亿万富翁”。李晓华在多年的经商中,随时改变经营方针,总能游刃有余,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初,李晓华第一次南下广东,实现了他人生第一笔“巨额”投资,花4 000元买了一台果汁制冷机。在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他出设备,当地的一位朋友出场地和人员,开办了一间冷饮商店,许多人冒着汗排起了长队,买卖非常红火。
第二年,他放弃了冷饮店的经营,买了一台录像机和一个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与人合作开了录像厅,结果场场爆满,门口的票贩子把票炒到量0元一张,仍有人解囊而入。同时,北戴河的冷饮生意挤作一团,100台都打不住。
李晓华的生意哲学就在于随机应变,当市场空缺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果断介入,拼命赚取最大的利润。然后根据市场预测,成功做出新的正确的决策,及时改变生意方向。这是他总能不断赚钱的原因。
决策能力是领导及经营*管理者主要的能力素质之一,善于决意味着办事果断,节奏快,效率高;不善决策或决策失误,机会机遇擦肩而过,甚至导致灭顶之灾。
二十岁的励志青春
二十几岁是人生的关键,不要过行尸走肉的生活。二十几岁是人生的关键,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将改变你的余生。不要等到30岁才开始真正的生活,二十几岁就开始改变。
处在二十几岁的好处同时也是坏处就是: 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将改变你的余生。一旦你到了三四十岁再想彻底改变自己,就难上加难了。为什么二十几岁这么关键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好这一时期呢?关于 这些问题我采访了临床心理学家Meg Jay博士 (《决定性的十年》一书的作者 )——梅根·埃里克森(Big Think编辑)
Big Think(以下为BT):为什么二十几岁这么重要呢?
Meg Jay(以下为MJ):20到30岁之间是成人后起决定作用的十年:人生中80%最重要的决定性时刻,都出现在我们35岁以前;人生中2/3的工资增长,发生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前十 年;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是在30岁之前结婚、约会或者与未来的另一半同居;20到30岁之间个性的改变,要比生命中其他的十年间的改变大得多;女性生育能力在28岁达到顶峰;大脑也在到达成年发展期后,结束了最后一次的急速增长。30岁不可能再像20岁一样了。就算你什么也不做,不做任何选择也一样是一种选 择。不要被你过去不了解或者没做过的事情所限制。
BT:你写到几个案例,是关于现在的许多毕业生感觉,自己在社会中沉溺着挣扎着,等待事情的发生,难道在成年早期获得成长,总是这么难吗?
MJ:不 是的。在美国有五千万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过着迷茫的生活,面对着空前的不确定性,很多人都不知道未来二到十年要做什么、住在哪儿、和谁在 一起,他们不知道何时能感到幸福、何时才能付得起账单,他们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可能成为摄影师,还是律师甚至是规划师,他们不确定是几天亦或是几年之后才能 获得一份有意义的关系,他们担心自己会不会有家庭、婚姻是否能长久。
简而言之,就是怀疑人生又不知所措。不确定性是21世纪的“大众鸦片”,让人陷入深深的焦虑和困扰。所以有那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被这种不确定性所诱惑,甚至在其怂恿下只是一味逃避,却幻想得到最好的结果,这是行不通的。
BT:这本书的主旨之一就是“想”和“做”的界线。你认为真正做点实事,比花上好几年去设计最完美的路线更重要。那么年轻人们怎样把这一想法付诸行动呢?
MJ: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柯普说的:“行尸走肉的生命不值得探究。”(”The unlived life isn’t worth examining.”)
太 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被引导去相信二十几岁就是想想自己想干点什么,三十几岁才是开始真正生活的时候。但是“三十几岁拥有生活”和“三十几岁开始生活”两 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就连“同一性危机”之父爱利克·埃里克,都曾提醒那些花太多时间试图“脱离困惑”的年轻人,这样会有“变得无关紧要的危险”。
如 果你想在工作或者恋爱方面更有计划些,可以试着先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工作,试着和一个与你上次的糟糕对象不同的人约会,试着掌控自己从而表现出一点点不同。 二十几岁当然是要去尝试去探索的,但不只局限于人生观、度假以及物质,二十几岁是你探索工作和恋情的最好机会。你每前进一步都要比之前更有规划、更有见 识。
BT:你是如何建议年轻人朝着他们未来的目标不断进步的?像21岁30岁,这样里程碑式的年龄,很重要吗?
MJ:当然很重要。21岁、25岁、30岁、新年、生日、团聚,这些都是容易触发自我反省的重要里程碑。到目前这个岁数,我是不是在自己理想的地方?我有没有做到今年对自己的承诺?如果没有,问问自己为什么。如果现在还没实现,问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最近有一个二十几岁很有悟性的女孩采访我,她告诉我她在成长道路上前进时,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像现在这样地生活下去,你三年后会在哪?”如果答案不是你喜欢的,那现在就该做出改变了。
对 自己的未来保持诚实的一个方法,就是制定时间表。到多少岁的时候可以辞掉这份没前途的工作?希望什么时候结婚?希望什么时候要第一个孩子?希望什么时候要 最后一个孩子?制定时间表这一举动似乎不是很“酷”,承认自己有个时间表也不是很“酷”,但是你又不需要把它刻在石头上,这只是你计划未来生活的一种方 式。
而且,你知道什么才“不酷”吗?几乎每周都有三十几岁的客户,来我办公室坐在我对面痛哭,因为他们意识到,现在再想拥有自己渴望的事业、渴望的家庭为时已晚了,他们无助的望着我对我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到底在些干什么啊?!我当时是咋想的啊?!”
BT:现在大约有25%的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还有25%的半失业,你对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吗?
MJ:是的,几乎一半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但是还有一半是找到工作的啊,所以我第一条建议就是,好好想想自己怎么才能融入人家的圈子。通常说来,方法就是通过所谓的“弱连带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弱 连带优势”出自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对社交网络的研究,他从中发现新的消息和机会,通常来源于你所在圈子以外的范围。到你想去的公司工作,你所迈出的 第一步,绝不可能是来自于你最好的朋友们——也就是你的强关系——否则你早就在那儿工作了。引领你得到这份工作的,将是你的弱关系或者是你压根就不认识的 人。像是你姨妈的邻居,或者是有名望的老教授,又或者是你室友的朋友……没事儿给他们发个电邮联系联系吧!
这就是人们怎么找到工作的——特别是好工作——即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喜欢求外人帮忙,但是不做这些的人,就要比做的人落后了。因为经济不景气就坐以待毙的人,永远也追不上那些想方设法进入游戏中去的人。
对 于那些虽然找到工作,却不是自己满意的年轻人,记住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并非所有的不充分就业都是一样的。你需要确保自己有一份能让你从中得到身份资本的工 作。也许你在一家竞争激烈的公司,有份职位很低却能为你简历加分的工作,也许你订了份健康的食物,好让你一晚上能集中心力准备法学院入学考试,也就是说, 你现在在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让你离下一个目标更近一步。
BT: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怎样重新塑造他们的成人形象,鉴于所有的文化趋势都与此相悖?
MJ:别 让文化舆论平庸了你的生活、工作、关系。别尽和那些满口说着“三十岁咱又是一条好汉!”的人出去鬼混。《决定性的十年》一书出版以来,我都数不清收到多少 三十多岁的人的邮件,有人这样写道“我过去常常对那些决心按时或提前完成人生基准(从学校毕业,有份真正的恋爱关系,有份收入体面自己又感兴趣的工作)的 同伴不以为然。现在我对他们简直是羡慕嫉妒恨,因为我正花着两倍的力气辛苦工作,才得到人家一半的回报。”所以不要很无所谓地耸耸肩说:“我才二十多岁, 现在做什么根本不重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将影响你的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你正在决定着你要过的生活。
BT:经济不稳定时期,人们难免会产生焦虑等情绪问题,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对此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MJ:鉴于20到30岁之间,生活和大脑都会有很大改变,这十年是你学习新的应对策略的最佳时机。带着手臂上的伤疤去上班是不合适的,事情出差错的时候对着朋友尖叫是不可接受的,同居的女友已经厌倦了看到每晚宿醉而归的你。
这 十年你该学着冷静下来了,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是有种叫做镇定剂的东西存在,我听说最近一个会议主持人半开玩笑地叫它“用威士忌做成的药片”。练习 镇定的技巧却可以起到长久的效果:锻炼、治疗、专注、瑜伽、认知冥想、深呼吸、适当的分心、辩证行为疗法等等。用你理智的头脑反击焦虑等灾难性的思想,比 如:“我不会因为漏接了一个电话而被解雇的。”在大环境发生剧变的情况下,你要通过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承诺努力为自己创造稳定。
BT:我们都喜欢这句名言:“拥有一份事业和一个好工作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你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MJ: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害怕被制约,他们担心如果自己有了一份事业,就像关上了其他的门一样,自由也不复存在,舒服的小日子就此结束。事实上,找到一份好工作是一个新的开始。
从 此以后你再也不用害怕别人问你“你是做什么的?”了,从此以后你的简历就会更加丰富有助于你得到下一份你想要的工作了,从此以后你再也不会因为车胎漏气而 透支银行账户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把以前没有正式工作时做三份兼职的时间,空出来去约会了。研究表明,投入工作可以让你变得更幸福、更自信、更有能力、情 绪更稳定。
BT:你能谈一下最近的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以及它们对你的写作的影响吗?
MJ:目前为止,大家可能都听说了青少年的大脑并没有完全发育,我们大脑的额叶部分,是负责规划未来以及处理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的,而这部分直到我们二十几岁的时候才能完全发育成熟。不幸的是,额叶晚熟的事实被解读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大脑成熟之前,只能无所事事地空等。
关于二十几岁年轻人的大脑仍在发育,这一研究真正想传递的信息是:无论你是不是想改变自己,二十几岁都是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和爱好有没有 让你变得更聪明?这一时期的恋爱关系,有没有完善你的个性,或者强化了你的老一套模式,又或者让你养成了坏习惯?这一时期你每天做的事,都让你成为你想成 为的成年人的样子。我之所以喜欢处理二十几岁年轻人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太简单了,因为他们——他们的大脑、他们的生活——都可以改变得那么迅 速那么彻底。
关于高考的名人成长故事
马云:豪气冲天要考北大数学成绩就1分
1982年的时候,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的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的那一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马云又开始了一遍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的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的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
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马化腾:放弃天文梦选择计算机
马化腾在家人的翼护下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之后,他仍然没有离开深圳,就近上了深圳大学。进入大学后,马化腾的天文理想并未实现,在得知学习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做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的申请表上改填了计算机专业,并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快乐。
2019年4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时回忆道: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
考大学的时候,我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时候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当时就觉得,别搞不好变成去当地理老师,后来又刚好开始接触到计算机,就觉得这个也挺有兴趣,那时候就考到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竟天文太遥远了”他说。
深圳大学在国内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但是身处深圳特区,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深圳大学受到改革开放思想影响,学校里实用主义思潮也是比较浓厚的。可以看出,受深圳大学学校风气的影响,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在毕业之前已有了苗头。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他也渐渐地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了乐趣。马化腾表示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
在大学里面,马化腾也并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最强的一个,然而马化腾会找到比较互补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马化腾看问题比较中立,但他会尊重比他强的人的意见。马化腾在产品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做这个方面想法会多一点。
史玉柱:高考状元数学差1分满分
从初中开始,到18岁离开故乡,史玉柱不为了什么,就为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觉得好像太另类,就养成爬山的习惯。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爸爸是怀远公安局的,我妈妈是一个工厂的工人。”
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让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此前,他高中毕业就“下放”了。
18岁之前,史玉柱随父亲两次见识过大上海的繁华,基本印象是“太大了”。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层的国际饭店还有外滩,外滩的楼和怀远的楼是不一样的,非常洋气。此刻,尽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觉得他离大上海很遥远。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的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地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理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四年。
丁磊:第十名现象
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找到了丁磊的足迹。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学习,成为当时高一(2)班56位同学中的一份子,江鸿跟他是同班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对称。“可喜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有进步。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绩同样貌不惊人:他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有幸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只不过,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很早就被西部这所藏着大量电子类书籍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我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江鸿老师这么评价他的老同学。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距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天,正在家里看书的张亚勤突然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冷汗直流。到医院一查,诊断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急性肝炎,必须进行住院治疗。住院就意味着要放弃当年的高考。母亲安慰他,说他的年纪还小,可以迟一年再考。但张亚勤生平第一次反对母亲说:“不行,不考就等于彻底失败,一定要考。”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一边照顾他,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里来。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伴着消毒水的味道,张亚勤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有惊无险。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和全国的60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是““””后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十年上山下乡,无数学子在田间地头、牛棚猪舍旁刻苦学习,只为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从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考场上考生年龄参差不齐,三四十岁的考生也很常见,甚至有些考生的子女的年龄都比张亚勤大。尽管年纪小,在与成年人同场竞技的考场上,张亚勤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他的信心不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尽管张亚勤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还是低了十分。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时候,三位华裔科学家的一个创举改变了他的命运1978年3月,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联合倡导在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少年班有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这时距离少年班考试只有差不多两个星期了,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那时候的少年班不像现在是统一报名,而是推荐报名,由老师推荐到学校,到市里,再到省里,一级一级上报。到真正报名时家人才知道报名程序,而这时候老师已经将考生名单上报了。离考试只有几天时间,报不上名,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了。张亚勤没有放弃,他和母亲直接找到了省招生办。由于时间仓促,他连考试科目都不知道,只能借来一些很老的习题集翻看。
张亚勤当时已经闻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将是山西省的一大荣誉,所以当母亲带着他向招生办主任说明情况后,对方马上爽快地答应将张亚勤的名字加进考生名单。
“皇天不负苦心人”。7月的一天,张亚勤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人们争相传颂着这个奇迹“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一时间,张亚勤成了整个山西省的骄傲,《太原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教育报》……省内的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
李开复:哥伦比亚大学更符合自己性格
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我已经是一个十一年级的美国高中生。这意味着,我将迈出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申请大学。SAT成绩出来了,虽然数学考了满分800分,但是英文我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这离哈佛的平均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并没有死心,在那段时间里,我全心全意地准备自己的申请材料。因为在美国,入学申请中包括SAT成绩和社会履历等综合考量因素。相对台湾的单纯看重分数,这种评判标准还是要有弹性得多。因此,我依然存有一线希望,我非常真诚地写了一篇我认为很好的作文,谈到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和作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我希望为此努力的梦想。另外,我在其他申请栏目里说明了SAT分数不够高的原因,我告诉老师,我是一名外国学生,因此外语成绩多少会打一些折扣,希望学校能够看在我杰出的社会活动方面,给予我肯定。哈佛是我最大的梦想,我盼望着奇迹发生。
与此同时,我也在积极地准备其他大学的申请表格。整整一个月,我准备了12份申请表格,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战斗中。而橡树岭高中的老师们,那个时候肯定“烦死我了”,“哪有人申请那么多学校,准备那么多推荐信的?”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每打印一封信,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通过打字机打出来,一有错字,就要撕掉重打,需要花费不少工夫。
虽然心存侥幸,但1979年4月的一天,我还是收到了哈佛的拒绝信。对于还没有什么挫败经验的我来说,这虽然算不上致命一击,但是也足以让我心灰意冷。随后,我收到了斯坦福、耶鲁和普林斯顿的“waiting list”。所谓waiting list,叫做“候补人名单”,最终,这三家候补的大学也没有向我敞开怀抱。
不过,在收到这些拒绝信的同时,哥伦比亚大学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又过了几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给了我offer。我后来的经历证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活泼、新锐、自由的学风使我一生受益,而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比较自由的转系制度,让我迅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钟爱——计算机。
郭去疾:从“电脑娃娃”到“计算机神童”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在首次南行的时候,一路上没有对深圳特区做任何“裁决”,只是在中航技进出口公司工贸中心与电脑下棋时叮嘱了一句:“学电脑要从中学生,从娃娃抓起。”
郭去疾表示,自己就是首批被“抓”到的电脑娃娃。小学4年级第一次在学校机房接触计算机,郭就深深入迷。小学期间多次参加中学的计算机编程比赛,得过各种大小二三等奖。
后来郭去疾终于“修成正果”,以“省计算机编程大赛一等奖”的身份被保送到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978年,中科大创办的少年班开了我国超常儿童高等教育之先河。由于七八十年代曾经出过几个“神童”,其中包括如今已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科大少年班也因此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
据悉,由于少年班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曾引发过一些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面的问题。后来发展了一批正常高考录取的学生,郭去疾恰好又赶上了这一波。
准确来说,郭去疾当时被保送到的不是“少年班”,而是“零零班”。据悉,这是由几十个“尖子”新生组成的班级,与“少年班”共同接受强化培养。
实际上,郭去疾不仅是一个“计算机神童”,还是一个“学习狂人”。记者在网上搜索“郭去疾”发现:当年成都市石室中学有个叫郭去疾的学生,从读小学至高中毕业先后参加了多个学科的竞赛三十余次,几乎次次获奖,被评为“蓉城十佳未来建设者之星”。
电视台对他作过专访,当被问及是如何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时,这位“获奖专业户”还曾与伙伴们分享过制订复习计划的重要性。
也可能是在学习上游刃有余,这位对计算机痴迷的少年在大学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而是学习了电子工程。在郭去疾看来,电子工程专业更有挑战性,“计算机这块已经钻的差不多了”。
张朝阳:在自学成材的故事激励下考上清华
“我出生在‘“”’时代,那个时代带给社会很多创伤,但我们这些小孩子因为没人管,就有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我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才开始刻苦念书,正因为有了小学无忧无虑的玩和充分的智力开发,我到了中学才能坚持长期的艰苦学习,直到大学,都没有产生厌学情绪。”张朝阳说,他从小生活在西安东郊田王一个工厂的家属院,父母都是医生,他家在工厂边上,生活环境很随意。父母对他很宽松,给了他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对他有很大影响。
1976年张朝阳上中学时,正好恢复高考,他开始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埋头学习。他属于同龄人里较早有念书意识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头地,学习特重要。他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很强烈,爱走极端。他常看《中国青年报》,上面很多自学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提起往事,张朝阳对高考那段岁月依然难忘。“我高考的时候没住校,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张朝阳回忆,“那时候父母给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我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清华岁月是他密集攫取知识的时代,也是他心理成长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当时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很偏激的观念,说念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念书好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才可以去拿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清华的5年就是这样的非常艰苦的、压力非常大的5年,他学会了如何在极端压力下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练习冬泳,并得到了一种自我肯定。1986年,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
周鸿祎:通过竞赛获得保送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中学时,周鸿祎学习还行,但真要高考,“也犯嘀咕”。他靠着参加各种物理竞赛得奖,躲过高考一劫,被保送去西安念大学。
“我从小惧怕考试,高考前获得一个机会一不小心就混到大学了,后来上研究生也没有参加考试(只加试了英语就差点累吐了)。不过,我还是非常遗憾没有参加过高考,毕竟,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的记忆里,总也找不到高中和大学的分水岭,这样挺不好的,似乎人如果不参加高考,就可能谈不上成熟。所以,我想对那些对高考感到紧张的人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好的经历,这是人一生中回忆的资本,能参加高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名人士的高考经历,一起来看一下吧。
郭广昌:自己决定放弃中专,改读高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是被确定了的:小学—中学—考大学。可是对于郭广昌来说,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中学时代。
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师范,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农门”,就这样,成绩优异的郭广昌报考了师范。
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待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自己的大学梦呢?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父母不允,他就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来到了东阳中学。高中3年,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他熬了过来。
1985年,18岁的郭广昌又面临一次选择——高考。有意思的是,念理科的郭广昌竟然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正是这两个关键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的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哲学,则是因为那时最热门的讲座,都在哲学领域。
1992年,郭选择和校团委4个伙伴下海创业。哲学带给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即要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
俞敏洪:英语从33分到95分40分钟就交卷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敏洪去报名。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俞敏洪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
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什么也没收到。按常规,北大是第一个发录取通知的,老师就说俞敏洪大概没戏了。这时候,俞敏洪真的特别难受。有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俞敏洪说县里有电话来。
俞敏洪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俞敏洪问他是哪个学校,他故意说自己不知道。俞敏洪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都停下来了。
青春励志的文章相关文章:
3.青春励志文章
5.青春励志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