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励志故事
你知道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就业年轻的故事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就业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就业励志故事:
大学毕业生张磊像很多同学一样,在求职路上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最终在社区工作的岗位上,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份原本在他看来平淡琐碎的工作,为他带来意外的收获。
张磊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09届毕业生。这位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不错,还热爱艺术,大学期间曾担任学校艺术团团长,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然而,这位校园“风云人物”的求职之路却没有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
张磊说:“2009年春天,离毕业还有几个月,我就开始到处找工作。刚开始也是跟着同学一起赶招聘会,在网上‘海投’,希望多争取一些机会。”然而,简历都石沉大海。
总结失败经验后,张磊决定降低标准,并向与自己特长爱好相关的工作方向努力,终于争取到一家广告公司实习的机会。“刚开始信心挺足,可接触到实际工作却发现,自己根本胜任不了,专业不对口,太多专业知识自己听都没听说过,和专业出身的人在一起根本没有竞争力可言。”就这样,张磊的这次实习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就草草结束了。
“工作一直没着落,我越来越着急,爸妈也跟着上火。这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招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消息。说实话,开始我理解做这个工作就像社区里的老大妈一样,就是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我的理想差太远了,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我就决定先安下心来考试,如果真考上了,就好好干。”
这一次张磊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6月初的一天,他接到了社区通知录取的电话,“当时感觉天特别蓝,我终于有工作了。”张磊说。
如今的张磊,已经从大学里的艺术团“张团长”变成了哈尔滨市南岗区仪兴社区的“小张”。
踏实勤快、多才多艺的小张很快受到领导、同事和社区居民的认可,他自己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我预想的一样,社区工作的确很琐碎,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性,每件事都关系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想做好很不容易。”
经过对社区工作的熟悉阶段,张磊开始在工作中展现优势,不仅凭借文艺特长成了社区组织文艺活动的主力,又因为计算机操作熟练且文笔好,包揽了几乎全部自动化办公任务和文字工作。
2009年国庆节前,张磊利用大学期间自学的计算机图片处理技术为社区制作了电子地图,给社区管理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方便,其他社区看到后纷纷效仿,找“小张”帮忙,就这样,张磊一个人“承包”了附近六七个社区的电子地图。
“社区工作很辛苦也很锻炼人,在这儿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和事,对于我们年轻人了解社会很有帮助,”张磊说,“现在我生活很充实,而且感觉自己踏实了很多,不再像大学时那么浮躁了。”
张磊是哈尔滨市南岗区首批招聘的132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之一,这一举措旨在利用社区工作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现在,工作之余,张磊还在帮一家影视公司写剧本,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自己在社区工作中经历的故事写出来,并且搬上银幕。
就业励志故事:
“乱”,乃网络超人气作者,其代表作 《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已成为腾讯文学旗下创世中文网、QQ阅读等在内的阅读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英雄联盟电竞小说之一。上个月揭晓的2014网络作家富豪榜,他以1300万版税收入登上第八位。
很难想象,取得如此成功的“乱”不过是一名90后。
1990年12月,“乱”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一便开始与网络小说结缘。大学在福建师范大学念信息工程专业,但这位理科生却从进校伊始就走上了文学路。
“虽然考大学时并不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但进了大学,并开始正儿八经写作后,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乱”坦言,似乎从大二开始,他便没有犹疑过,毕业后一定会成为一名职业写作者。
90 后写作的网络文学和70后、80后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乱”这么回答记者:90后的孩子成长在网络的环境之下,他们对电子产品、互联网都不陌生。也正因如 此,他们更富创造力、创新性。拿他自己的小说来说,在《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 广受欢迎之前,还没有多少作者涉足电竞小说这一领域,“我们更愿意发展新的 类别、创造新的题材。”从70后、80后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看着金庸、古龙的作品长大的,表现在网络文学作品上,他们更倾向于创作武侠类、东方玄幻类的 小说,而90后视野更开阔,接触来自全世界的元素,把它们糅杂在一起,创作出视角更为宏大的作品。或许在70后、80后看来,90后的作品有些不伦不类, 但这确确实实是他们接触的世界。“乱”还告诉记者,创新地去写网络小说其实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因此,他的理工科学习对写作帮助不少。
谈到 从事这样一份在寻常人眼光中不那么稳当的职业,“乱”笑称,“当然有人会觉得不靠谱。前几天,大学辅导员打电话给我,聊了几句,问我这个 "学渣" 是不 是还在写小说,我说是啊,一直都有写,正想分享自己的小成绩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要换个工作,不能一直这样……”
“好在我爸妈一直 挺支持我的,不过,他们没想到写作能给我带来那么高的收入。”“乱”提起了2012年初的一件事,当时他怀揣着工作后挣到的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回家孝敬父 母,“爸妈吓坏了,就差没问我是不是在外边干了什么坏事,直到我拿出税单证明这是正当收入后,他们才打消疑虑,对他们来说,在网上能挣到这么多钱简直难以 置信。”
和同龄人相比,“乱”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但他却把网络作家富豪的名头看得很淡,只是说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网络作家这个职业,“网络创作除了能带来丰厚收入,本身还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乱”直言,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对90后很重要,但他更想和同龄人分享的是“坚持”两字。他说,人人都能看到他的成绩,但却看不到他每天要码字6000个以上,这还不包括构思、阅读等大量动笔前的积累工作,没有这份坚持,他走不到今天。
就业励志故事:
方玲(化名)就读“学霸”云集的复旦大学,今年即将毕业,手上已经拿了4张企业录取书。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听起来不太容易找工作,而就业如此顺利,方玲自己也没想到。
相 比其他90后,方玲的经历略微有点特殊。大一时,她加入了学校的社团“远征社”。仅仅是因为“招新时,我觉得远征社的广告非常 "酷"—登山探险这里没 有,这里只有纯粹、务实、淡泊、草根和梦想。远征社的主要活动,其实是公益。大一暑假,她随社团12个人一起去云南支教。面对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她 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此后,方玲成为了远征社社长,与公益活动结下不解之缘。
另一个不同寻常的经历是在大三时,方玲由于各方面表现 优秀,加之本来就精通日语,获得了学校的交流生名额,用一年时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政治学。可是,大三读完以后回上海,方玲开始有点慌了。她发现,同班 同学们已经在大三一年中,积累了很多实习经验。比如去联合利华、宝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大公司,实习做行政、市场、营销等等。而她自己,却一点实习经历 都没有。
“我们政治学专业,继续进修是一种选择,直接就业的话想要专业对口就不太容易。我感觉大部分同学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也有不少同学读金融、法律等第二专业。”方玲说。
此时,方玲的机会来了。有一家人才中介公司,每年专门面向几所高校做宣讲,文理生都选拔,最终邀请100名学生,集体赴日本直接参加几家日企的面试。
方玲拿到了赴日的面试机会,最多的一天,一共面试了9场。她发现面试中,公益和留学为自己加分不少。
面试官的问题,大部分都很常规,比如问:大学时代最努力做的是哪件事,最能体现领导力的是哪件事,最难忘的是哪件事,等等。对方玲而言,公益的经历、留学的经历,每一件讲起来,都足够精彩。
“看 起来公益活动好像与海外工作没关联。”方玲说,“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慢慢熟悉那个环境。其实海外工作也一样,一个人在陌生环境里如何迅速融入,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公益带给我的心态变化。”留学同样如此。看得多了,方玲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年轻的时候,就要出去闯一闯。“我生在上海,如果不 离开,未来怎样我几乎都能想得到。然而出去后,未知的广阔的天地里,我会遇到更有趣、更精彩的人和事。这让我很期待。”方玲说。
日企新员工的薪酬,每家几乎差不多。方玲在4份录取意向里,最终还是选了一家比较大的公司。因为公司规模大,能学到的东西多。
对于孩子到海外就业,父母似乎有点担心,总觉得出国是一件大事。可是方玲却认为很寻常。她甚至告诉父母,她看中的就业空间,其实是“全球市场”。
“我未必会在日本呆很久。在日企工作,并非要在日本定居。或许过几年,公司还会派我到其他国家的分部去。我特别喜欢这样一个全球环境,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这样的“全球视角”,大概是90后这一代的特点。从小耳闻目染的媒介大多是全球化的,出国旅游坐飞机,几乎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寻常事。
谈及社会上给90后贴的“标签”。方玲也自有一套说法:“未必骄傲吧。我自己就一直不自信,性格比较谨慎,谦虚。进了大学,形形色色优秀的同学很多,哪里有骄傲的资本。但是我们这代人,确实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不管别人认不认可,见解是幼稚还是成熟,有想法就说出来。”
社交媒体对方玲他们的影响确实很大。从人人网到微博、微信,90后们喜欢表达、善于分享。“可能缺乏一点换位思考,工作的时候,就显得有点自我。”方玲说。比如,碰到一个问题,大家不会先去讨论,而是先去自己下定义。
“重视自己选择的权利,平等意识很强。”这是方玲对自己这代人的形容。
她说有一次,一家公司请几位收到录取通知的同学们吃饭,席间,科长对部长非常恭敬,主动倒酒、调节气氛,身份等级清晰可见。“我当下就觉得有点可怕,不喜欢这种企业文化。”
这几天,方玲正在一家公司实习,希望积累一点工作经验。可是她发现,实习内容都是繁琐、机械的重复劳动。她有点失落。
“爸妈跟我说:你将来万一分配的岗位也是这样的怎么办?只能你去适应岗位啊。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现在已经没有分配这种事了。我有选择。在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何不选择让自己更有成长和锻炼的工作?”
有 意思的是,同为90后,方玲觉得自己这批人,与下几届的学弟学妹还有所区隔。比如远征社的“十字精神”,当年非常吸引她,可现在的新社员并不喜欢。他们的 宣传方式、用语,更偏向网络语言,“而我们这代还是人人网的互动方式”。又比如支教活动,当时方玲和她的同学们非常热衷,而现在大一大二的学生,更热衷参 与商业比赛。
“他们似乎更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很多人会在脑海先勾画出一张理想的人生轨迹图,一定要把自己活成那样。”方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