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
杜甫,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1: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2:
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诗坛双星,相见甚欢。他们一同游览了梁(今河南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并会见了善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第二年,杜甫又与李白再次相见。他们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一带逗留了好几个月,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玄宗要举行三个祭祀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了《三大礼赋》,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又经过集贤院的考试,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参军的职位。
困守长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渐认清了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使他在思想上、创作上更接近人民大众。公元755年秋天,杜甫离京还家。在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可是回到家中,他才知道自己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了。正是秋收季节,他大小还是个官,孩子竟然饿死。这对杜甫的刺激太大了,再联想到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困苦。于是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长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警句。
安禄山叛乱时,他被困在长安,公元757年才从长安逃出,在凤翔见到了已即位的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这是个皇帝身边的谏官,但官阶比七品芝麻官还小。任职不到一个月,就遇到唐肃宗罢免宰相房之事,杜甫上书进谏,为房辩护。谁知触怒肃宗,下令审问杜甫。多亏新任宰相张镐等人说话,才使杜甫免除处分。
公元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在华州,他更多地看到了百姓们在战乱中的悲苦生活,看到了战争给劳苦大众带来了多少人间悲剧。由此,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诗歌史上的不朽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组诗中,《石壕吏》更以白描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官吏们强征兵,造成了百姓们家破人亡的悲剧,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第二年,杜甫放弃官职来到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边筑起了几间茅屋。这就是至今都很著名的“杜甫草堂”。在成都,杜甫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但仍很穷困。一年秋天,大风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草。他由自己的困苦想到了更多没有归所的文人学士,因而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成了传诵至今的名句。
公元765年,杜甫的老朋友、镇守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于是携全家沿长江东下。他先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在那儿生活了两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南下,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漂泊生涯。他先后到过江陵、公安、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原打算投奔老朋友、潭州刺史韦之晋,可韦之晋已去世,加上潭州发生兵乱,他只好带领全家沿湘江而上,去郴(chēn)州(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投靠舅父崔伟。但船到耒阳(今湖南莱阳)时,江水猛涨,船不能行驶,只好停泊在方田驿。他们在方田驿挨了五天饿,幸亏耒阳县令得到消息,派人送了酒食,总算没有饿死。
由于无法南行,他们只能返回潭州。他原打算以潭州再北上襄阳、秦中。但此时杜甫已经病得很重。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小船上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诗后不久,便病死在船上了。时年五十九岁。
当时,家人把他葬在岳阳。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才把他的灵柩归葬在河南偃师。一代大诗人的晚年后事,竟如此凄凉。
杜甫身后为我们留下了诗作一千四百多首。他的现实主义的手法,他对劳苦大众所寄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儒家的仁爱风范,因而获得了“诗圣”的美名。他的作品又大量而直接地描绘了动乱时期的真实社会生活,所以被誉为“诗史”。千百年来,不少人试图评比李白、杜甫的高下。其实,他们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家,但对诗歌创作的贡献是同样巨大的。正如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3: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 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 9 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 20 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33 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 40 多岁时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