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励志故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打工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打工励志故事:深圳打工的日子成就了我
我还记得自己刚刚到深圳的日子。那段日子,让我真的明白什么叫做生存。
因为母亲的关系,大学毕业之后,我到深圳去了,放弃了在外资公司的工作,在母亲的公司帮忙。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那种皮包公司。我和母亲还有她的几个带着发财梦来到深圳的亲戚,也算是她公司的员工一起,在深圳的一栋农民房里面,每天忙忙碌碌,和形形色色的人碰面。用母亲的话来说,生意就是这样碰出来,谈出来的。
我的母亲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在我的生活当中消失了,然后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又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对于少女时期的我来说,母亲在我的想象里面,是一个神秘而又亲密的人物。于是当她说,希望我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到深圳帮忙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去了。
记得当时我的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他总是这样,每当我要决定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总是什么也不说,即使之后我碰得头破血流地站在他的面前,他还是什么都不说。
我还记得那个夏天,我提着一个箱子,来到母亲既是办公室,也是住宅的地方。母亲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穿得这样不好看。那一天,我穿的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一条长长的花裙子。母亲总是嫌我长得不漂亮,因为那样在她的眼中,我很难找到一个有钱的男朋友。看上去还非常年轻的母亲对我说,在外人的面前,不要说我是她的女儿,这个年头,一个女人要做生意,要在这里混下去,不要让人家知道年纪,不要让人家知道婚姻状况会更加划算。
当时的我,真心诚意地想,这个从来没有过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她曾经经历过多幺艰难的日子,我应该帮她。于是我答应了。
接下来的日子慢慢让我开始明白生活的艰难。在我住的房子的对面,住的是那些来自湖南的打工妹的集体宿舍。每天都会看到她们到了吃饭的时间,很多人都是端着一碗白饭,就着一瓶辣椒酱,津津有味地吃着。
而我们的生活也不富裕。我发现,我的母亲什么生意都做,只要能够赚到钱,哪怕只是一点点。虽然请别人吃饭的时候,我的母亲总是抢着埋单,但是在家里面,每顿饭总是节省到只有一个素菜,一个荤菜。
不过我的母亲是那种,哪怕口袋里面只有两块钱,但是也在别人面前装得像一个百万富翁那样豪爽的人。这也就是,直到现在,兜兜转转,她还是在用这样的方式生活着。
我的母亲经常会突然消失一段时间,于是房东就会找我来要房租。他的这些亲戚每天都要开饭。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母亲消失的时候,我必须自己赚钱支撑这个家,同时也是支撑我自己。靠着同学的关系,我接到了一单礼品生意。我还记得我和我的同班同学一起,跑到别人的厂里面和别人谈判起来。不过别人很快看穿了我的底价到底是多少,这个合同签得有点灰溜溜。不过好歹有点钱赚,心里面已经算是很满足。
还有一次,我的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拖来一百箱饮料,从东北运到了深圳。而她自己却不知去向。我手忙脚乱地找了一个仓库把这些饮料存放起来,但是开始为仓库费发愁。
面对这一大堆连我都没有听说过名字的饮料,我和我的这位同班同学一起,推着自行车,开始一家小商店一家小商店地推销。
求人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要面对别人毫不留情的拒绝,或者是那种干脆不愿搭理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还好那个时候年轻,刚刚走出校门,反而能够承受这些东西,如果是现在,我真的很难想象自己,还能不能像那个时候那样,去做这样的事情。
结果,就这样,冒着炎热的天气,我还记得,有一天的下午还下着雨,我们的自行车倒在地上,一箱子的饮料从后座上面摔了下来。那个时候,一刹那有一种绝望,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任何的事情。我知道我的这位同学那个时候和我有着同样的感觉。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的这种软弱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我记得,我们扶起自行车,继续一家商店,一家商店,推销着我们的饮料。
最后,我记得,终于有一个好心人被我们感动,于是我们又赚了一点钱,终于可以解决一大帮人一个月的生计问题。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很快我发现,原来我和我的母亲对于生活的价值观、生存的方式实在有太大的区别。
我的母亲总是拿一些她身边的年轻女孩给我做例子。谁谁谁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头,谁谁谁嫁给了一个港商,或者是谁谁谁做了二奶,而她获了多少多少的房产。
在我母亲的眼里,钱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也不要和钱过不去,因为只有足够的钱才能够生存。
但是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那个人很有钱,倒也是不错的一件事情,但如果只是为了钱却并不值得。
我们闹翻了,从此我和她断了来往,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上海,于是我要在深圳从头开始。
为了生活,开头的几个月,我什么工作都做过。酒店服务员,仓库管理员,还有国有企业的每天闲着没有事情做的老总秘书。换工作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工资问题,因为要租房子,要应付日常的支出,因此那个时候,选择工作的首要准则是工资是不是高。直到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进入了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从此我的生活重新上了轨道。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我没有选择来到深圳,没有跟着我的母亲的话,我会和我的不少同学那样,几个月下来,在外资企业已经有了不错的表现。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好象浪费了半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要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在深圳的这段日子。
因为在这段日子里面,我看到了那么多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如何生活,我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们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人循规蹈矩,慢慢寻找着机会,有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法,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钱。但是他们的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一样,为了生存。
在这段日子里面,我也体验到了,很多时候为了生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面的人和事情。
我的那位同学,我们在深圳一起待了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南的一个偏远县城,他说过,他的理想是要进电视台工作,之后我听说,他在县城的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络。
八年之后,当我们在北京再见的时候,他已经是珠海电视台的一名编导,而我则成为了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他告诉我他用五年的时间,从县城走进省电视台,然后又只身来到珠海,从一名编外人员成为电视台的正式员工的整个过程。他说,深圳的那段日子,教会他,如何在艰难的时候,勉励自己一定要走下去。
“打工皇帝”霍建宁
霍建宁,香港人。1952年生。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专业会计师资格。1979年在美国留学归来后,被李嘉诚收归长江实业集团,出任会计主任。
其后,又考得澳洲会计师资格。1984年升为和记黄埔执行董事,1985年被委任为长江实业董事,1987年跃升为副董事、总经理。直至1993年接替马世民,成为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
霍建宁是香港赚钱最多的“打工皇帝”。以平均每日上班12小时计算,他每上班一分钟,银行户头即可进账超过1040港元,每日的薪酬达75万港元。
2010年5月5日,香港特区政府税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2010年度缴交最多薪俸税的“打工皇帝”,税款达9100万港元,高于2008—2009年度的7100万港元,增幅28.2%。根据和黄刊出的年报,霍建宁2009年薪酬达1.24亿港元,仍然称得上香港地区的“打工皇帝”。
稍有留意香港首富李嘉诚新闻的人都知道,每次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集团召开业绩发布会,李嘉诚身边总会有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士陪同,不时为李嘉诚一一解答记者尖锐的提问。这个中年人,叫霍建宁。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霍建宁”这个名字称得上家喻户晓,他除了是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以下简称“和黄”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也是每年香港税务局薪俸税的大户之一。日前,和黄公布的去年公司业绩年报显示,霍建宁去年年酬高达1.7亿港元,这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日均工资65万港元,即使老板李嘉诚或副主席李泽钜等人都望尘莫及。虽尚有不少集团未刊发年报,但根据过往多年经验,霍建宁有很大机会再次荣登香港“打工皇帝”的宝座。
年报披露后,霍再次成为坊间热门话题之一,但有趣的是,许多以霍建宁为奋斗目标的打工仔,对他却知之甚少。到底霍建宁是什么人,他何以成为李嘉诚眼中的大红人?
“专才”加“忠仆”
综合香港传媒过往多年的报道,今年60岁的霍建宁,只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他毕业于香港著名中学拔萃书院,后来负笈美国及澳洲,并考取澳洲会计师牌照。
1979年,霍建宁回港加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出任会计主任。3年后辞职,与友人合资开会计师行。可是,会计师行不久便告结业,霍建宁又再投李氏怀抱,重返长实。1985年,霍建宁获委任为长实董事,并在两年后晋升为长实副董事总经理。1993年,李嘉诚的另一家公司和黄集团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离职,于是霍建宁走马上任,成为和黄新的“一把手”。
单从上述简单的履历表中,实在看不出霍建宁有何过人之处,可以获李嘉诚青睐。2004年,前和黄“一把手”马世民在一次专访中,才首次披露了当年他是如何看中比他小12岁的霍建宁:当时他到日本公干,霍建宁被借调过去帮忙,结果马意外发现此人是一个出色的谈判专家。由日本回到香港后,马很快就向李嘉诚推荐了霍。
霍建宁后来的表现,印证了马世民眼光奇准。
1993年,霍建宁登上和黄董事总经理之位。但在当时,他被认为是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那时和黄正大肆在海外扩张,但投资的英国电讯网络Rabbit和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均连年亏蚀,股价长期偏低。
霍建宁接手后,果断将Rabbit出售,转移投资个人通讯网络Orange,然后将赫斯基石油撇账,并减债重组,积极开垦油井、气井,令和黄业务在短短几年间逐步转亏为盈,向李嘉诚交出了一份亮丽的业绩。
继后,霍建宁接手处理和黄的欧洲电讯业务Orange。1999年底,霍建宁飞往欧洲,将Orange卖给德国的电讯集团Mannesmann,然后把收回的Mannessmann股票高价出售于英国Vodafone。霍建宁这一番转手,成功替集团赚取超过千亿港元的盈利,创出“和黄卖橙(Orange中文意思即‘橙')赚千亿”的佳话。这宗交易,令李嘉诚十分骄傲,霍建宁为此收取了一笔为数1.6亿港元的花红。
此役令霍建宁在李嘉诚心目中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代替。过去多年来,和黄集团成为全球名牌电讯商,旗下各公司及管理人员屡获海内外各种荣誉称号,霍建宁功不可没。
霍建宁能成为李嘉诚左右手,亦有其他过人之处。其中一点是,霍建宁个性随和低调,但每当老板李嘉诚及集团遭外界批评时,他必会出来挡箭。譬如,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级市场在2002年率先调低猪肉售价,遭肉商炮轰垄断市场,霍建宁随即举行记者会反驳:“据我所知,如果是垄断的话,我们应该加价才对。但现在我们是减价了,我实在不明白什么叫做垄断!”
最令外界津津乐道的,是霍建宁和胡应湘为应否兴建港珠澳大桥互相指骂的事件。2002年8月份,香港地产发展商和集团主席胡应湘向特区政府重提兴建港珠澳大桥,除连接香港大屿山与珠海及澳门外,并有货柜码头,令香港发展为南中国的物流中心。胡的建议在当年得到新鸿基地产、九仓和信德等大地产商的支持。但由于大桥项目对和黄雄霸港口业务构成威胁,遭到李嘉诚的极力反对。
护主心切的霍建宁,随后不顾身份狂轰胡应湘。当时身在意大利的霍建宁,甚至以电话会议召开记者会,以成本效益问题大力反胡,称:“胡先生提出要兴建大桥,他赚到钱,我会恭喜他。不过,请你别影响到别人,这会害死人的。”
相比之下,平日在李嘉诚面前,霍建宁却永远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据认识霍的朋友说,“即使递电话给老板,他也会双手奉上。”而李嘉诚每次说什么,霍建宁都会记在心里。某香港资深财经记者举例称:2005年8月,李嘉诚在和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一时豪言,声称集团的全球3G客户人数“在45天内一定可以突破1000万。”到了第45天,和黄果然对外宣布全球3G客户人数突破1000万,“霍建宁的确不简单,很懂如何满足老板的要求。”
可以这样总结:霍建宁之所以能成为“打工皇帝”,是因为他兼具过人的专业才能和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忠仆性格”。
“港版凡尔赛宫”主人
香港商界人士分析,霍建宁的出色表现,与其工作辛勤不无关系。
霍建宁是和黄出名的工作狂热分子,一周工作7天,视办公室为家,多年来甚少放假。甚至1987年结婚前夕,他身在加拿大谈判收购赫斯基石油业务,拉锯11个小时才中止,在最后一刻返回香港结婚。2003年接受路透社记者访问时,他自言对工作的狂热犹如信教,很喜欢那种“全世界与我为敌的感觉”。这样,他才可以在2G的价值被捧上天时,以千亿卖“橙”缔造世纪交易,而如今坊间皆看淡3G时,他却坚信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霍建宁身边的朋友指出,除了工作勤奋,霍建宁平时也很懂得周旋于李嘉诚的大小公子之间。1990年代初,当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在加拿大温哥华搞“万博豪园”项目,而次子李泽楷亦在加时,霍即飞去加拿大,分别陪两位“太子”滑雪。
有香港金融界人士戏言,“打工皇帝”主要可以分两类人:一类精神压力大到过着非人生活,深夜会到高消费酒吧买醉忘我;另一类则努力在工作外建立生活,他们是云咸街艺廊的熟客和慈善组织的热心义工。霍建宁属于前者。
年薪逾亿港元的霍建宁,过往生活相当富贵。平日的娱乐除了打高尔夫外,他还喜爱听音乐会,爱喝红酒,在家中自设酒窖,藏酒量甚丰。而女儿霍尚欣小时候在香港国际学校念书时,已有两名保镖接送。
霍建宁的另一嗜好是购买豪宅。他曾于1992年以1650万港元买入舂角道64号地皮,兴建成一座貌似古堡的576平方米大宅。至2006年,霍建宁又以3.5亿港元天价购买深水湾道37号豪宅,轰动全港。这所亿元大宅的外墙米黄,矗立于山坡上,能鸟瞰整个南区海景及深水湾高尔夫球场,极具气势,因此被称为“港版凡尔赛宫”。
不过,霍建宁也有柔情的一面。霍建宁妻子何绮华于2003年被发现患上初期乳癌。初期何的情绪低落,术后选择接受4次为期3个月的化疗疗程。霍当时对她说:“在这3个月里,我一定在你身边陪你。”之后,霍建宁果然说到做到,3个月没有离港,每次何绮华做化疗,霍带着一家六口和朋友约10人,陪何到诊所,两小时化疗中全程陪她聊天。
化疗的副作用是掉头发。霍建宁当时对何绮华说:“如果你真的掉光了头发,我会剃光头陪你!”虽然可能因为化疗用的药好,掉头发并未如初期所料那么严重,但事隔9年,何绮华想起此事仍不无感动,称:“他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支柱!”
王元成——从打工仔到博士生
古语云:泰山亦神州!自古以来泰山就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成为两千多年来名人志士昂扬向上的召唤,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也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知难而进的动力。泰山之地历来人才辈出,涌现的风云人物比比皆是,其中就有一位普通务工青年从泰山脚下走出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就是连续九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踊跃为民请命的王元成。
王元成的人生充满浓厚的“传奇”色彩,由一名普通进城务工青年到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从一名辍学少年变身为才华横溢的研究生,每一次人生角色的转变都离不开他自强不息的拼搏。
“开书店满足看书的需要”
45年前,王元成出生在泰安市宁阳县城关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共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六。12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家中只剩下瘦弱的母亲和7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由于受家庭条件的影响,17岁的时候,家里无钱供他继续上学,年少懂事的他不得不忍痛辍学,在家务农。然而,他心中那把求知的火焰并未因此而熄灭。
1985年,为了糊口,更为了能有书读,颇有志气的王元成央求母亲把家里仅剩的一头猪和几只下蛋的老母鸡卖掉,又借遍所有亲戚朋友,凑了不到500元钱,在离家一公里的东疏镇上办起了小镇有史以来第一家“书店”,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卖书郎”。卖书之意不在卖而在读,王元成从此每天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当时曾有人问王元成:“人家都去做一个经销点,你开一个书店可以挣什么钱啊?”王元成说:“办一个书店能满足我喜欢看书的需要。”他把书店看书当成是自己求学梦想的延续。在开书店的几年中,尽管没挣到什么大钱,但王元成把这个经历看作是踏向社会的第一步。书店位置正好处在宁阳第五中学的门口,“每天打交道的人我认为都是非常有学问的,都是机关上吃过国库粮的人群。和他们交流、和他们打交道自己学了最基本的与人交际和交流的经验。”王元成说。这段卖书生涯为他日后成功创业和社交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诚实和信誉非常重要”
在当了三年“卖书郎”之后,一心总想走出去“闯一闯、看一看”的王元成只身一人随着农民工进城的大潮来到了泰安城,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打工仔。谈及这段经历,王元成说自己当时心中非常向往城市,“感觉可能到那个地方去闯一闯会有比较大的收获。”而之所以选择泰安,是因为当时在王元成的心目中,泰安就是“大城市”了。
在这家广告公司,他靠着农村孩子那种特有的诚恳、朴实和勤奋博得了老板的信任。他“传奇”而辉煌的人生也就在这时迎来了一片曙光。
打工期间,王元成通过捕捉各种信息,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逐渐推进,“名片”这一最实用、最高雅、最文明的社交工具必将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次偶然机会,老板转行了,王元成便自立门户,创办了以印制名片为主的“东方印社”。
东方印社浓缩了王元成最初的梦。这个名字也是王元成特意取的。谈起为什么要用“东方印社”,王元成说:“因为我是爱做梦的人,希望自己未来的事业像东方的太阳一样。”王元成尽心竭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店。短短几年间,东方印社就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印名片到东方”也成为当时泰安市民比较熟悉的广告语。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王元成在开店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次王元成去济南,因为要做一个印刷的板,事情没办完天就黑了。如果要返回泰安,第二天还得再来,来车票要花10多块钱。为了省钱,王元成四处寻找价格便宜的旅馆。之前他去济南的时候基本上是住在1元到1.5元的家庭旅馆。但是这次办事的地方是市中心,王元成来来回回地走了几十里路,直到晚上十一二点了,也没找到几块钱的小旅馆。他的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脚上也磨出了泡,整个人疲惫不堪。无奈之下。他跑到一个大大的体育场,脱下鞋子,把小贴包当枕头,在马路边迷迷糊糊一直睡到天亮。
尽管创业的路上面对诸多困难和问题,王元成却始终相信播下的汗水终于会有丰硕的收获。他一直认为,名片虽小,却深藏着自己的执着追求。在他的心中,他的事业和未来要像东方的太阳那样灿烂那样光明,为此,他努力地开拓,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和毅力扑在业务上。就这样经过三五年风雨兼程的奋斗,“东方印社”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在创业过程中,王元成始终坚守两个字:诚实和信誉。这也是他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回,一位马上要去广州开会的老板让王元成加急印制几盒名片。印名片要经过制版、印刷等多道工序后,才能装到盒里,王元成有些为难,但还是说:“那好吧,先把其他活停下来,我给您先干。”
于是王元成以最快的速度制版、排版、印刷,两个小时后印好了所需的名片。但此时老板已经赶去机场了。王元成得知情况后,拿着名片花了100多块钱,租了一个出租车到机场,在这位老板上飞机之前把名片交给了他。这位老板看到王元成很吃惊,说:“小王你跑到这儿干什么来了?”王元成说:“您的名片已经印好了,我怕耽误您用,所以赶过来了。”后来大概过了半个多月,这位老板所在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拿来一个印名片的名单,一次几十盒,并对王元成说:“小王,知道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片在这儿印吗?因为我们老总出差回来以后给我们开会,讲了你去机场送名片这件事,让我们很受感动。他说如果我们做经营能像小王那样讲信誉、讲诚信,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得好。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公司所有人员的名片都送到你这印。”王元成说:“我答应了的事一定会完成,即使我花200块钱也要送到。”回忆起这件事,王元成说当时也没这种意识,说什么“讲诚信”,现在来看诚实和信誉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强大武器”
不甘平庸的王元成在有了一定经济积累后又开始寻找新的商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逐步进入各行各业。而当时的泰安还没有一所专门的学校来培养这类人才,同时许多待业青年也因没有一技之长苦于求职无门。通过仔细地论证分析,一贯敢为人先的王元成抓住这一机遇,拿出几年来的全部积蓄,又将多方筹措的资金悉数投入,在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购置了160多台计算机,建起了高标准的实习机房,配备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聘请了大专院校的计算机专家担任教师,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创建了泰安市第一家计算机培训学校-泰安东方计算机学校。
创办学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设计一些课程,需要聘请老师,还要做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整个的运作流程都需要王元成亲历亲为去干。为了增加学校教学内容,他数次专程到北京,千方百计拜访五笔字型发明人、北京王码电脑公司总裁王永民,王永民被王元成的虔诚感动,他说:“山东的小王一定要支持。我们先给他免费提供200套教学软件,让他能把五笔字型的培训做起来。”有几位大学计算机老师也被王元成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为学员讲课。
在创办计算机学校的过程中,王元成也深深感到了知识的匮乏对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影响。他说:“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干什么都很困难。”在王元成心中一直有个梦,那就是上大学。他非常希望也盼望着自己可以坐在大学的课堂里听老师讲课。心怀梦想的他发奋图强,坚持不懈地学习,相继拿到了专科学历、本科学历,后来又考了在职研究生,拿到了法学硕士学位,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多年来,王元成一直坚持学习,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可以说是如痴如醉。长年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让王元成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的许多见解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体系。他的研究成果、调研报告和论述曾得到中央部委领导和全国政治学研究专家的充分肯定,他曾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许多理论成果还多次被国内外媒体和政治学研究机构引用,其观点和论述被几十家媒体报道和转载上百余次。
可以说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王元成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习惯密不可分,这也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一大重要因素。王元成认为,不管在任何时代,知识始终是改变命运的强大武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成才不忘本,致富不忘国。作为一个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人,王元成深知辍学的苦楚和基层工作的艰辛,在创业成功后,他从没有忘记过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关爱和培育他的社会。
从建立计算机学校伊始,王元成就设立了一条规定:凡是家庭困难的农村青年或城市待业青年、退伍军人和残废人,在学费收取上一律给予减免照顾。1997年夏天,王元成看见一个衣着褴褛的青年骑一辆破烂不堪的自行车来学校打听招生情况。一问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刚考上大学,想在暑假好好学学电脑,无奈家境贫寒,当时他全身上下只有100元钱。“这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我得帮他。”王元成不仅没收一分钱学费,还为他安排了宿舍,配备了教材。学完以后,王元成又到书店买了一些书和文具送给这个好学的年轻人。
为了更好地解答进城务工青年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王元成自己投资20多万元开通了全国第一条“进城务工青年咨询热线”。通过热线,王元成经常热心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青年走出思想的困惑和生活的困境。
多年来,王元成还积极参加公益慈善事业,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达30多万元。1998年夏天,我国南北方发生特大水灾,他作为民办教育的代表,慷慨捐款,支援灾区;他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曾多次带领师生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列;他常年为希望工程捐款,为贫穷的孩子上学读书增添一份希望;1999年暑假,他又从学校拿出30套电脑,购置了电脑台、电脑椅捐赠给贫困山区,组建了三所希望工程电脑学校,让1000余名大山里的孩子圆了“电脑梦”。
王元成对此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他知道:山里的孩子也需要电脑,山里的孩子也需要学习,山里的孩子更渴求知识。
有人称王元成是“回报社会的模范”,但王元成却常常觉得受之有愧。他说:“是泰山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我。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这些年来我为社会做了一点微薄的贡献,但社会却给了我丰厚的回报。”
“农民工的代言人”
2003年,王元成光荣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当就是九个年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除正常工作外,他每周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专门接待来访人员和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稍有空闲他就往工地、劳务市场等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跑,曾多次深入一线工地实地考察农民工生存、工作状况。
王元成认为自己就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有责任把老百姓的意见、愿望和呼声反映出来。尽管他当了多年人大代表,但他始终都将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他表示,自己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名副其实的“草根代表”,只是“对农村青年有着特殊的情感,为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呼吁是我份内的事。”因此他历年的提案都是围绕着保护农民工利益的。
王元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流动性较强,并且当前该群体存在着文化生活缺乏内涵、质量不高、形式单调的问题,呈现出“室内活动多,娱乐消遣多,室外活动少,发展型文化活动少”的特点。因此,在今年的两会上,王元成关注的是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他建议从根本上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加大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场所的优惠、免费开放的力度。
王元成是进城务工人员中鲜有的成功者,他由一名来自农村的“打工仔”逐渐成长为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杰出人大代表,在他身上,既跳动着社会进步的音符,也折射出社会日臻和谐的图景,他用勤奋的脚步谱写出一曲曲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