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故事>

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_作文素材名人励志事例

鸿宇分享

  写作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一些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篇一:莫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位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不仅才华了得,口才更是了得,每每在采访时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让人爆笑不已。

  答非所问,闪避有术:“这个奖给我带来了数百条贺信”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便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有记者问莫言:“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带有怎样的特征?”莫言答道:“得了奖之后要用10分钟忘掉它。即使10分钟忘不掉,也不能超过10天。”记者又问他:“请问这个奖能给你带来什么?此奖有多大的意义?”莫言故技重施地答道:“这个奖给我带来了数百条祝贺短信。真正的意义就是获奖并不代表能力最高,仅是让我今后的作品必须保持与这个奖一样的质量,甚至比其更高。”

  点评:作为中国大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面对记者们的赞美,莫言并没有对自己吐露半句溢美之词,反而是接连施展闪避之术,可见其面对荣誉的清醒和谦逊敦厚的高尚品格。而这样的闪避妙语中,同样不乏幽默之词,让人滋生一种“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之欣喜!

  正话反说,话里有话:“它简直就是‘反人类’‘反社会’”

  2012年,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莫言谈谈《舌尖上的中国》的感想。莫言说道:“我对这个片子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讨厌’。为什么说它讨厌呢?因为它总在夜深人静,马上要入睡,而且肚子里已经消化得差不多的时候,它给你讲美食,它简直就是‘反人类’‘反社会’”。此言一出,场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点评:正话反说,说话者故意从反处说起,用意思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运用了,令话语含蓄风趣,别具趣味。莫言明明对纪录片欣赏万分,却用“讨厌”等反义词来评价,形贬实褒,跌宕起伏,不仅吊足了现场观众的胃口,提升了现场的互动氛围,更是彰显了自己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巧用对比,不卑不亢:“我就是中国的莫言”

  莫言曾被冠上“中国的马尔克斯”名号。对此,莫言幽默地说道:“其实每个作家都有师承,马尔克斯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他也有师承——马尔克斯从卡夫卡和福克纳那里汲取了许多灵感。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很容易被迫融化。但是这两位风格化的作家,就像鸦片一样,一旦吸到之后,很容易上瘾。他们会产生极大的磁性,吸引你去模仿。这就像是《百年孤独》中,吉卜赛人带到马贡多的磁铁一样,会吸走许多东西。以前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我无所谓;但现在我会不高兴,因为我就是中国的莫言!”此语一出,台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点评:面对“中国马尔克斯”这一赞誉,莫言并未接纳,而是巧用马尔克斯师承卡夫卡和福克纳这个例子来对比,言语中透露出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唯一性和自我性;接着,又巧用比喻,坦承自己受了马尔克斯的许多影响;最后,更是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是中国的莫言,是一个文品和人品都独立于世的作者,十足的底气与自信让人拍手称赞。

  妙用曲解,闪转腾挪:“莫言也没有睡着”

  2009年6月19日,莫言登上“农行金钥匙·读书论坛”。讲座后的互动阶段,有读者问:“有人说‘中国的作家除了余华之外,别的都睡着了’,您怎么看?”莫言捋了捋头发,机警地答道:“余华前一段时间确实失眠了,于是我告诉他我凌晨2点钟就醒了,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安慰。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余华,莫言也没有睡着。”莫言这一自信而又幽默的回答,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随之更是掌声如雷。

  点评:读者刁问中国的作家除了余华之外都睡着了,实则是暗讽大多数作家对底层百姓生存状态关注不够。如果莫言生硬辩解,一来难以让对方信服,二来可能会造成言语冲突。对此,莫言巧妙地曲解了“睡”字,说余华没有睡着是失眠,更是受自己的点拨才让对方获得精神安慰,读来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是在笑声中将一场本来难以避免的口角冲突化为无形,让人叹服不已。

  这就是莫言,文采斐然,出语不凡。作为一名文学大家,莫言的幽默之语,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更没有咄咄逼人的傲气,而是只要人静心便可听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莫言在文学界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德艺双馨”的赞誉。

  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篇二:塔莎·杜朵

  很多人认为,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父亲是优秀的飞机与游艇的设计师兼制造者,母亲是肖像画家,出入家里的客人,是爱默生、马克·吐温、爱因斯坦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她看来,最好的生活,是在乡下的农庄里。

  她就像是被上世纪的灵魂附体的遗少,在学校里穿复古的衣服,不剪头发,缝玩偶的衣服,执拗地对抗嘲笑。她的志向堪称远大:开农场,养奶牛。为此,15岁就辍学的她,对务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她坚定地认为,带着自信朝着梦想前进,只要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婚后,她说服丈夫搬到了雷丁农场,那是个缺水少电的老式农场,一切全靠人力。他们养了数量众多的牛、鹅、鸭和鸡。此时,她展露出卓越的绘画才能,出版了第一本儿童绘本《南瓜月光》。没有水电,每日要步行很远到井边挑水,日子过得相当艰辛,但她很享受这种生活,在花园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面包,用被炉火加热过的熨斗熨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种的亚麻纺线织布,再亲手裁剪缝制的。在她的悉心经营下,日子过得饶有趣味。她还是一个非常勤恳负责的母亲,即使再忙也会腾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应有的礼节,学习各种农活、家事。她亲手做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玩偶,并自创了一个“麻雀邮局”,让孩子们通过这个邮局与玩偶通信。孩子读小学时,他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到附近城镇巡回表演。

  她还想到更遥远更偏僻的农村去,丈夫却忍受不了简朴艰难的农耕生活,1961年,在携手度过了23年后,他们离婚了。对她而言,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是她很早以前就已选定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农活、琐碎的家务并不意味着负担,而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兴趣所在。粗陋的环境让她变得越来越强壮,同时,为了抚养4个孩子,她更加努力地工作,10年画了20本书,1971年出版的绘本《柯基村集市》让她获得了“女王终身成就奖”。她就像她所欣赏的19世纪初的乡村人一样,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从不怨天尤人。

  1971年,56岁的她终于迁居到了魂牵梦萦的佛蒙特荒野。在这里,她真正由零开始,花了30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19世纪风格的农庄。

  她,就是塔莎·杜朵。

  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篇三:查理·芒格

  巴菲特是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理念令世人折服,他也创造了无数投资神话。还有谁能比他更聪明?

  巴菲特的长子霍华德说过:“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二聪明的人’。第一是谁?是查理·芒格。”

  霍华德的这个评价虽有谦虚成分,但这位与巴菲特拥有半个世纪深交的“隐形大师”,对“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1924年,芒格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一个小镇上。6年后,巴菲特也降生于此,与芒格家相隔几个街区。

  幼年的芒格很幸福,身为律师的父亲让芒格从小便“赢在起跑线上”。

  17岁时,芒格考入密西西比大学,读数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成为美国陆军中的一名气象分析员。二战结束仅半个月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法学院,3年后拿到了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芒格与几个伙伴在洛杉矶联合成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几年后,芒格又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并轻松赚到140万美元,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59年,父亲过世,芒格从洛杉矶赶回老家奥马哈。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请他与自己共进晚餐。此时的巴菲特,正在打理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并在投资上有了些成就和心得,尽管两人一见如故。但当时并没有合作意向。

  1962年,芒格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从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间,年均收益率达28。3%,业绩证明了芒格的投资天赋。尝到了“钱生钱”快感后的芒格,不久便完全脱离律师和建筑行业,一门心思扑在了投资业务上。面对美国股市在20世纪70年代的疯狂,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巴菲特在股票还在上涨的情况下忍痛解散全部合伙公司,从那场全球股灾中全身而退;而芒格的公司却深陷其中,两年时间亏损近31%,几乎将公司前11年的盈利亏损掉一半。但芒格用才智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并于1975年迎来75%的盈利反弹。

  眼看自己的财富坐了趟“过山车”,芒格觉得没必要再单打独斗。

  于是,他在1975年清算了合伙公司,与巴菲特合作。

  从一见如故到双剑合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十分珍惜。

  随后的时间里,他们合作上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他们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等,并创立了新美国基金。

  1978年,芒格正式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

  一位合伙人曾感叹道:“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金融投资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桩买卖,是—个完美的合作者。”

  在很多熟悉的朋友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够珠联璧合,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都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拒绝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诚实守信,喜欢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

  同时,芒格的乐观和博学也让巴菲特钦佩。

  芒格29岁时,被迫和妻子离婚;第二年,年仅9岁的大儿子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1978年,他在成为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发现自己患上眼疾,不久后不得不摘除左眼。但种种磨难并没有让芒格放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酷爱阅读,涉猎范围很广,从遗传学到凯恩斯的学术文章,再到哲学以及传记,他都要翻阅。作为一个“贪婪”的读者,芒格看过的自传类书籍足足有一吨重,以至于孩子开玩笑说自己的父亲是“长着腿的书橱”。

  尽管连巴菲特的好友比尔·盖茨都说:“如果没有芒格,巴菲特恐怕很难做得这么好。”但芒格为人处世十分低调,即便是在公共场合,只要有巴菲特在,他就极少发言。

  这位躲在大师幕后的人物,由于常常刻意回避,知名度一直不高。但不少专家认为,他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甚至有人觉得,芒格的智慧、价值和贡献远在巴菲特之上。

  芒格听说后则表示:“巴菲特才是最重要的,他比我重要得多,我只能说自己在他的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在幕前,我在幕后,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格局,我觉得这样很好,对此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相互尊重,心怀谦卑,或许正是芒格赢得巴菲特信任、赢得“世界最聪明的人”美誉的原因吧。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现代名人励志事例素材”

169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