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故事>

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事迹

鸿宇分享

  在我们学习工作之余,不妨多找一些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事迹来看看,那么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事迹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事迹:宋美龄的外交智慧

  1943年,开罗会议上,宋美龄与丘吉尔

  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大获成功后,英国邀请她赴英访问。这一次,宋美龄拒绝了。

  宋美龄拒绝访英主要是因为对丘吉尔不满。当时英、美、苏、中是同盟国,但是“丘吉尔看不起中国,罗斯福把中国看成是四强之一,丘吉尔的态度一直是不赞成的”,这让宋美龄非常生气。

  中英之间还有其他矛盾。1943年5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三叉戟”会议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首脑人物汇聚一堂,讨论同盟国各成员国在对德日法西斯交战中的战略使命。可是,会上出现了一个插曲——

  5月21日,丘吉尔突然对时任外交部部长的宋子文说:“听说中国正在向西藏大举增派部队,准备进攻西藏,那个国家现在很恐慌。”宋子文当即回应:“西藏可不是什么独立的国家,中国和英国所签订的全部条约中,都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当天,宋子文将此事电告蒋介石。第二天,蒋介石明确答复:“丘吉尔称西藏为独立国家,将我领土与主权完全抹杀,侮辱实甚。西藏为中国领土,藏事为中国内政,今丘相如此出言,无异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对此不能视为常事,必坚决反对。”

  对此,宋美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一直拒绝访英。后来丘吉尔到了美国提出想见她,她没有主动前往。据《顾维钧回忆录》描述,宋美龄告诉顾维钧,丘吉尔非常想和她见面。当顾维钧表示这会给丘吉尔脸上增光时,宋美龄立即表示:“放心,不会帮他这个忙。”

  1943年11月,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参加英、美、中三国首脑会晤的开罗会议,她和丘吉尔不可避免地会面了。两人有了一段经典对话。丘吉尔问宋美龄:“委员长夫人,在你印象里,我是一个很坏的老头子吧?”宋美龄没有回答“是”或“不是”,而是把皮球踢给丘吉尔本人:“请问你自己怎么看?”丘吉尔说:“我认为自己不是个坏人。”宋美龄闻言回答:“那就好。”

  蒋介石将这段对话记在了日记里,认为这段对话体现了宋美龄的外交智慧,既不违反外交礼仪,也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

  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事迹:白岩松和他的东西联大

  作者:刘珏欣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是东西联大的校训。第一届毕业生把这句话印在了T恤上,连同白岩松的卡通头像。

  课桌上的水开了,咕嘟嘟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一间老办公室里,白岩松和东西联大第三届的11个学生围桌而坐。白岩松正严肃讲着多用形容词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东西联大是白岩松的“新闻私塾”,已经招了三届共三十多个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4个学校的学生聚在一处,每月一课,学制两年。上课地点有时在北京东边的中国传媒大学,有时在北京西边的北京大学万柳公寓。白岩松钦慕辉煌的西南联大,便给它起名“东西联大”。

  白岩松和他的东西联大在这里上课氛围奇妙。桌子中间摆着饼干、QQ糖、草莓棒等各色零食,学生们随手取用。不时有人在讲课声中起身倒茶。白岩松每次都会拿来好几种茶,各泡一壶,大家随意喝。如果因此认为这里散淡轻松,那可大错特错了。第一节课,白岩松就提了一堆要求,比如绝对不能迟到,比如布置的每月3本书必须认真看了写书评,如果不看,他可是看得出来的。

  哪怕有时会与学校里的上课时间冲突,学生们还是会想方设法来这儿。近三年来,只有两个学生因为特殊原因各缺过一次课。“这几乎是个奇迹。”白岩松说。

  给每一棵树剪枝

  办学三年,白岩松只接受了两次采访,不少都推掉了,怕打扰学生。他说自己喜欢《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是,让人有利,而不让人受害。人之道是,去做,不用去争结果。其实“人”字前本来有个“圣”字,他悄悄隐了。“圣人”是有点容易吓到人的词,“人”就好。

  白岩松的爸爸是老师,妈妈是老师,舅舅是老师,舅妈是老师,姑姑是老师,嫂子是老师……从教中学生到教大学生,从教数学到教历史,各类都有。在2001年出版的《痛并快乐着》后记里,白岩松想象未来十年自己的诸种可能,第一条就是“当老师”,那算是他“一直的梦想”。

  他经常去学校做讲座,500人、1000人的大讲堂总是挤得满满当当。但他渐渐不满足了。“在那里只是过客,你是他的过客,他是你的过客,你没法去细调。”白岩松解释,“就像你坐飞机在空中洒营养液,一片森林受益,好像也还可以。但我觉得还有一种乐趣,是园林工人做每一个剪枝的工作,依照每一棵树的个性特点。隔不久还有机会再修理,让它慢慢成长。在近距离的接触中,它在改变你,你在改变它。”

  白岩松想办“新闻私塾”的想法,2007年就萌发了。他说作为不在校园里头的人,想给新闻教育添加点不大一样的东西。他拉着相熟的新闻老师们一起琢磨着,但真要实行却没那么容易。

  2012年的一个晚上,白岩松读着赵越胜的《燃灯者》。那个灰暗年代的师生故事点燃了他。他突然把书一合,跟自己说:“嗨!再难,难得过那时候?我赶紧也开始弄吧。”

  只能先从熟人下手。他找来了3个学校里的4个专业: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清华大学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跟白岩松相熟的老师们主要从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择将来准备从事传媒工作的人,问他们愿不愿意去跟白岩松学习,再把候选名单报给白岩松,他从里面选择10个人。第二年,没那么熟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老师主动找来,希望也能参与合作。

  2012年11月1日,东西联大诞生。按第一届学生们的总结:“东西联大属龙天蝎座,出生数字全部加起来是8,月支日支3个1。这是要登基的八字。集体跪。”

  扑克牌准则

  中国传媒大学的那间老办公室,是白岩松上学时他的恩师曹璐的办公室。西边的上课地点属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比东边宽大许多,但暖气不足。2012年冬天的第一节课,10个学生在这里冷得哆嗦,看着白岩松严肃地板着电视上那张扑克脸,立下各条规则,批评大家的自我介绍各种不好,陈之琰记得,感觉远算不上愉快。但可以感受到,白岩松对这件事情相当用心。还得相处一段时间,学生们才会发现这张扑克脸其实很容易大笑。他们渐渐喊他“老白”。

  白岩松要求学生每月读3本指定书,每本写350字的书评。每次上课时,他先花一两个小时点评每个学生的书评,不时从书评生发开去。第三届学生刘亦凡说,老白特别不喜欢大而空。

  老白的典型评论是这样的:“‘谁是谁非,时间会给出答案。’以后千万不要用这样的语言作结尾,这是八股。一但你不知道怎么结尾,就这么结尾了。还有这个结尾,其实等同于XX的那个结尾,‘梦醒了,生活依然要继续。’废话!”

  第二部分是白岩松讲新闻业务课,每次一个主题。

  第三部分是学生们自定主题和形式的展示环节。每次的主题不能重复,他们谈执政党、民族问题、性、香港问题、如果我是同性恋……每次的形式也不能重复,他们拍纪录片、演情景剧、做新闻现场连线……为想出不一样的方式绞尽脑汁。

  第四部分是看一场白岩松挑选的电影,大多是纪录片。

  最后是愉快的聚餐,正好坐一大桌,白岩松买单。他摘掉眼镜,眯着眼睛点菜,居然很少被服务员认出来。学生们说,老白的点菜特点是收不住,经常盘子摞盘子,得在旁边反复提醒少点些。

  水足饭饱,本月班长拿出扑克牌,抽出下月的班长是谁。班长要负责下个月收作业、定实践作业的选题、跟同学和老师沟通。

  扑克牌是东西联大的象征物。一开课,白岩松就确立了扑克牌准则。“因为联大所有的选择必须是民主的,这里民主的模式就是扑克牌。”每月的班长是扑克牌抽的。课堂上临时发言的顺序也抽扑克牌决定。

  第一届学生毕业了,他们把纪念性的东西——联大毕业证做成了扑克牌的样子。花色选择红桃,“那代表永远的爱,我们不要最大的黑桃。而且以后班都不能选红桃了。”陈之琰说,“对,就是这么霸道。”

  白岩松成了红桃老K,老K的脸换成老白的脸。

  就像红桃班毕业时编写的《联大画报》中描述:“老白说,人生那么苦,总要找点乐子。既然向死而生,美食、美景、美茶、美妻,皆不能少。”

  寻找乐趣和寻找信仰

  一年级时,东西联大的主题是新闻与历史,到了二年级,东西联大的主题是人生与人性。

  白岩松给二年级的春节作业是,拿3张至少8年前拍的家人或同学照片,在同景别下重拍。大家拍回来都感慨万千。还有一次,他让学生们去采访自己的父母,一半的人回来讲述作业时哭了出来,他们过去从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上有那么多的故事。

  对于陈之琰来说,关于新闻技术课的印象已经渐渐淡去了,但二年级的“人生与人性”课却越来越清晰:“那些是一辈子都不会忘的。当你真的遇到坎坷,遇到很不开心的事情时,还是会纠结,但是你纠结纠结着,白岩松就冒出来了,真会有那种感觉。”

  白岩松说,自己后半辈子就是40岁写过的那几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希望联大的人“都是方法派、行动派和建设派,是一个人情练达、更有人性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不以短期的赢或者输去做一种评判或者内心太大波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行动。当下的中国社会,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大家都在抱怨,觉得责任全是别人的。那你在做什么?”

  东西联大第一届的10个学生毕业后,有3人继续读书,其他7人都从事传媒相关工作。但传媒界大拿白岩松并没有在他们找工作时给予帮助。

  “我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就是,东西联大不是一个找工作的地方。”白岩松说,“但是你如果认真读完这两年,你的工作应该不会太差。”真到了找工作季,他还是给每人准备了一封推荐信,告诉大家需要的时候就去拿。但推荐实习、找熟人打招呼这类的事,是不可能有了。

  2015年1月,毕业半年后,东西联大第一届学生重回老白家大聚会。许多人专门从外地赶回北京。不过欢乐的氛围很快变了。工作后大家的纠结和憋屈,纷纷冒了出来。这个哭完那个哭。老白储存的好酒都被喝光,杯子也碎了几个。“所有对工作的幻想都已经破灭了。也只有在老白面前,跟这10个人在一起,才能有那种释放。跟别人根本讲不出口。”陈之琰说,“可能还是遇到了衰落的媒体业吧,整体的无力。说白了,不论是老白,还是清华北大,灌输给我们的都是不能只是独善其身,心里总有一团火想要去兼济天下。但是,现实远没有理想那么美好。”

  白岩松说这三年办学的最大感想是很快乐,而且觉得非常落地、踏实。学生不是简单地来了又走,他清楚每个学生的成长脉络,“你要陪伴他们一辈子的。”

  他不大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互联网做一些可能传播量更广的节目。他说:“我总是害怕,挣钱变得这么容易了,然后我拿它干嘛呀,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这么多钱。衡量标准不能是外在的标准,我挣多少钱,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要问你是不是真的很开心。我做这件事,真的很开心。”

  白岩松想把东西联大办到自己70岁。“那我大约能有二百六七十个学生。一个画家画一辈子,能在这个世界上留多少画呢?几十幅?如果要270名学生,就很具体了,那就不一样了。”

  白岩松描述自己作为老师的职责是“帮你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让你知道房间有多多,世界有多大。接下来,进哪个房间,多深地去打开,取决于你对哪个房间更有兴趣。老师的职责就是开门,不是陪伴你把一个房间弄明白。”

  有学生会当堂质疑白岩松:“你去哪儿不是白岩松,为什么要留在央视?”白岩松愣一下,说守土有责,他在央视可能会比去互联网更好。这个答案并不能说服学生,却也无碍于他们的感情。

  白岩松想象着,这个教学模式可以复制:“如果我们行当中,有50个资深新闻人,愿意以这种方式潜入到我们新闻教育当中,你说孩子们得到的会多多少。”他力劝今年退休的敬一丹:你也赶紧弄一个你的联大吧,里面会有很开心的东西。

  在新书《我遇到你》里,敬一丹专门写了一节东西联大,其中抄下白岩松写给第一届毕业生的诗:“这一次送行/无关输赢/把背影和牵挂放我怀中/你只管风雨兼程/如果记忆中没有苦痛/祝福里就都是笑容/我准备了掌声/也准备了每一次相拥时的/泪光闪动/是的,你是我的光荣/出发吧/天,就要亮了。”

138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