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言行举止>

古代人就餐礼仪

雪锦分享

  古人在礼节方面研究之细致深刻,看起来相当繁琐,但想一想,若都能做得很好,则是很人性化的,最起码不会因过于放肆而搅了别人的局。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古代人就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古代人就餐礼仪

  在吃饭的时候,也有一系列的细节要注意,《礼记•曲礼上》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内容:

  如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要放在右边,细切的烤肉放得远一点,酱醋放得近一些,饭放在左边,羹汤放在右边。那个时候还是用手抓饭的,所以不要把手中的剩饭再放回去,当然饭前一定要洗手。不能不停地喝酒,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发出吃饭的声响,不要啃骨头,不能当众剔牙,也不要只顾着自己吃饱。

  匕匙勺,羞退“五爪龙”

  最初的人类,进食时只会用手抓。手有五个手指,民间戏称为“五爪龙”。大部分族群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发明和使用了各种进食工具,但作为礼仪,用手抓食的吃法在中国的中原王朝中沿用了很长的时间。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看,良渚人至少已使用匕、匙和勺子这三种进食工具,以匕为主。

  匕兼具刀、叉的作用,即可切割又可叉食,主要用于肉类食物的进食,也可用于米饭的盛装和进食。《礼记·曲礼》记有这样一条进食礼仪:“饭黍毋以箸。”对这段古语解释,今人的理解仍有分歧:一说是指吃饭用匕不用箸(即筷子);一说是指用匕把饭从甑锅中盛到敦里来(敦与簋的功用基本相同,相当于饭盆)。

  勺子的形体要比匙大,勺部也更大更深,因此更适合羹汤类食物的进食。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勺子多为陶质,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过1把玉勺,制作精美,勺池琢磨得细腻致,勺柄曲细长。太湖流域的陶勺,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出现了。良渚文化时期,陶勺的使用更加普遍。

  匕、匙、勺子这些良渚文化的取食具或进食具,柄部多有穿孔,推测平时穿绳系佩于身,以便随时备用。

  1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2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

  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

  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3古人喝酒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

  《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4古人饮食礼仪中的用筷礼仪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

  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在宴席上的尴尬事,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生的“礼”显然难以令人接受。

  古人对用筷的忌讳还有很多,包括:“仙人指路”(是指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的拿筷子方法)、“品箸留声”( 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 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击盏敲盅 ”(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执箸巡城”(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迷箸刨坟”(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泪箸遗珠”(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 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颠倒乾坤”(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当众上香 ”(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上述用筷礼仪禁忌大多留存延续至今。

    112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