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商务礼仪>商务见面礼仪>

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礼仪

雪锦分享

  商务人员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时,应当注意了解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常识。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礼仪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商务礼仪中的交谈礼仪应注意以下几点:

  交谈的态度。交谈的态度,指的是一个人在与别人交谈的整个过程中的

  举止表情,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个人修养和对待交谈对象的基本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讲,交谈的态度有时甚至比交谈的内容更重要。在涉外交往中,尤其是在与一个外国人初次打交道时,交谈的态度通常会更受对方的关注。对每一位参与外活动的中国人来讲,要想使自己交谈的态度符合要求,就必须注意以下3个基本要点:

  (1)注意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选择何种语言,是大有讲究的。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通用语言或直接使用交往对象所在国的国语。而在正式的官方活动中,为了体现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则只能使用自己国家的国语,然后再通过译员进行翻译。有些时候,不一定非要精通交往对象所在国的国语,在非正式场合哪怕是现学上几句,也可以令对方倍感亲切。

  (2)注意神态。此处所说的神态,特指交谈时的表情和动作。与外国人交谈时,在神态上既要亲切友善,又要舒展自如。在自己讲话时,要注意不卑不亢,恭敬有礼。在对方讲话时,则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不论是自己说还是在听,都不要表现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或是态度夸张、咄咄逼人。特别要注意自己的眼神和手势。不要举目四顾,双眼不敢与交谈对象对视,也不要张牙舞爪,指手画脚,对对方指指点点,拍拍打打。

  (3)注意语气。与别人交谈时,讲话的口气不可不慎,此即所谓语气问题。同外国友人交谈时,在自己的语气方面,一定要注意平等待人,谦恭礼貌。在交谈当中,在不故作姿态的前提下,应尽量多使用一些谦词、敬语和礼貌用语。既不要在交谈时表现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装腔作势,对对方喝来喝去,也不宜在语气上显得奴颜婢膝、曲意迎奉,一味讨好对方,迁就对方,附和对方,而不顾自己的人格。

    121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