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菊珍分享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才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好的关键原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恐惧心理。调研资料的分析还说明,不少同学对人际交往有恐惧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善交际举止无措,或者觉得人心如潭高深莫测,更有少数同学觉得人心险恶不得不防。在人之本性的善恶问题有恐惧心理的人不是不愿与人交往,而是不敢与人交往,心中跃跃欲试,行动上却畏首畏尾,自信心的培养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2.封闭心理。大学生中有封闭心理的不乏人在,他们喜欢流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思默想,他们囿于“人性是自私”的判断避开群体独往独来,他们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孤芳自赏,他们宁愿把喜怒哀乐都自己扛也不愿与人交流与人分享。

  3.冷漠心理。一部分同学很少关心他人冷暖,也不屑于集体事务,不关注公益事业,对一切都抱着“冷眼观看、保持距离”的态度。

  4.嫉恨心理。嫉恨在部分同学的心中有滋长的土壤。嫉恨心理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害的一种心理,它容易降低人的理智使人处在情绪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有偏激、冲动、暴怒等过激行为,从而恶化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既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又有着许多心理障碍,他们渴望交往,渴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他们在面对交往时又显得力不从心,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障碍。探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并对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有所帮助。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因素。在校的大学生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关爱甚至是溺爱,容易使子女形成自私、自爱、偏激、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一些家庭父母子女长时期不生活在一起,子女无法体味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容易形成自卑、自闭、抑或是过分自尊等消极性格。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给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旦期望不能实现,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家长的知识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社会属性、经济状况都是影响子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长良好的知识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培养子女良好的性格,反之,则会对子女不良性格的形成起示范效应。家长对自家社会属性和经济状况正确理解并对子女正确引导,能培养子女富贵不骄、贫贱不馁的良好性格,反之亦反。

  其次,环境因素。进入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相对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里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管理氛围对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里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人际环境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的参与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融入社会的准备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应对全新的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全新”,有时会令他们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又会使得一些同学把交往视为负担,视为畏途,心理障碍由此产生。

  (二)主观因素

  其一是交往理念缺失.。在较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大学之前的求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入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当交往过程出现滞涩、卡壳等问题时,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难对方,甚而是逃避交往,使人际关系难以维系。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其二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成长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他人,把自己和他人作不切实际的比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其三是交往技巧欠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相关文章:

1.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3.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

4.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有哪些

5.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

    240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