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人际交往>

三十五条人际交往的心理学

燕华分享

  一,我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告子性无善无恶论,世硕性有善有恶论。

  二,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特点:1. 人际交往的实质: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必定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结果和积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细节,由定义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主体是人,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2.人际交往的特点:临时性,短暂性,互益性,选择性,不完整性。

  三,人际交往的静态结构的组成要素:1.交际主体,指从事交际活动的人;2.交际手段,即交际媒介;3.交际情境,交际活动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四,沟通的含义:沟通是指交往双方在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1.沟通对象是人,且必须涉及两人以上;2.沟通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情报;3.沟通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才能进行;4.信息只有被接受和理解了,沟通过程才算完整;5.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五,言语沟通的类型: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六,言语沟通的艺术:(一)交往在于找话题7个,从对方的口音找话题,从对方穿戴服饰上找话题,从对方携带的物品中找话题,直接提问,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共同的情景可以成为很好的话题,坦白说出你的感受。

  七,倾听的艺术:倾听是指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感受。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倾听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听是一种简单的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行为,而倾听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参与,用心去接受和体会信息情感,(一)需要倾听的情景3个,对方的谈话表明问题时由你引起的,对方需要你的帮助,对方既不责备你也不希望你为他解决问题,只是向你诉说他对某事的忧虑看法,(二)听得几种不同表现5个,心不在焉地听,表情呆滞地听,断章取义听,感谢式听,积极倾听(三)倾听的艺术4个,全神贯注听别人说话,边听边概括对方说获得要点,协助对方把话说下去,要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

  八,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7个,1,与交流者形成一个恰当的角度,调整高度与距离,尊重人的个人空间范围习惯2,以开放的姿势和身体语言进行交流,3,交流中尽量集中你的注意力,4,轻微地向前倾斜以表示兴趣5,在倾听时保持适当的眼睛接触以鼓励说话者,6,跟随讲话者的话题给予适当的反馈,7,放松与平和,以使得轻松和开放的交流变得更容易,

  九,认知:人际认知是指交往主体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指认识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对他人身体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的价值观性格能力等内在素质的认知。科学的方法是察言观色睹行,还有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十,自我暴露应注意的问题5个,暴露的数量,自我暴露必须遵循相互性原则,2,暴露的正负性质,正性的自我暴露指那些关于自己的类似自我赞美的陈述,而负性的自我暴露类似于自我批评的自我评价,一般来讲自我暴露信息的正负性与信息隐蔽程度有关,3,暴露的深度,也遵守相互性原则,4,暴露的时机,5,暴露的目标,大体上讲,目标者有四种类型,1,是保密的朋友或亲人,2,是不十分关心你但由于工作关系交谈题目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客观的人际关系,3,仅仅认识4,对方根本不关心你,也没有任何理由接受你的自我暴露

  十一, 凯利的归因理论,他提出了判断原因的标准,即共变原理,他认为可以将现象的原因区分为三方面(人,认知者自己和他人,刺激物,外在行为,情境,行为事件发生时的背景条件,这就是他的三维模型。1,区别性又称特异性,指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2一致性,指某个人对这个实体的这一反映的程度,3,一贯性,是指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

  十二, 印象形成中三成分:1,认知主体是活动中有意识,有意志的人 2刺激对象(行动者)是指以自身的存在刺激认知者并使之留下印象的人;3,具体情境是指事物发生并对主题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

  十三, 印象形成的特点:1,一致性,人们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获得的是对方的一些零碎的信息,也要“由此及彼”,截图判断对方的其他更多的特性,并形成一个同意的印象。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的形成中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3,印象形成中“中心特质的作用,那些使人产生印象的心理因素,影响力差别悬殊,有些因素对人的刺激作用很大,有些因素对人刺激作用较小。4,印象形成中的主观性。印象形成是认知者所建立的观念像,既是“主体”所建,又是“观念像”,所以人际印象的形成必然受到人们主观倾向的影响,带有主观性。

  十四,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1,累加模式,通过累加一个人的各种品质而形成的印象。2,平均模式,对各种品质进行平均,依照平均值来形成印象,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对己有的印象更好或更快。3,加权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法是指印象的形成一般根据平均法,但对于极好的或极差的特性应予以甲醛,即先对于极端特性确定权重系数,然后再按照平均法加工处理各种特性。

  十五, 晕轮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它又叫光环效应,。他对我们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利用光晕,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要防备晕轮效应的副作用,不要人为的肯定一切或是否定一切。

  十六,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况、而笼统的看法,表现3个,角色刻板印象(人们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和职业的人的一些固定看法),区域刻板印象(人们对不同区域的人都有固定的看法),国民刻板印象(人们对每一国家的人的固定的看法)

  十七, 态度的构成3个,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三者的关系3个,是互相依赖协调一致的,赞成或不赞成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态度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与实际行为发生联系,

  十八, 态度形成的过程3个,1,股从个体迫于某种压力,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是态度形成的起始阶段,2,同化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的一种自愿的调试,从内心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3,内化是态度形成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把自己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性冲动态度

  十九, 态度转变的原因,内因3个,个人认知体系的调整导致态度变化,个人性格结构的改变而导致态度改变,期待他人合作支持而导致态度改变,外因7个,由于群体态度的影响/环境条件改变而导致态度转变/赏惩罚的缘故/交往一方形象的改变导致另一方的/信息沟通影响/逆反心里的影响/角色改变带来的态度改变,

  二十, 态度转变的方法,5个,参与活动法(要求人们参与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登门拜访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团体规定法(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全面宣传法(既要进行积极方面地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信息沟通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二十一, 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的效应。产生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与信息沟通者分离开,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比遗忘沟通内容快一些。

  二十二, 在社会心理学上,沟通者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为极端称为同化效应,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称为听众的接受幅度,它包括个体认为可容纳的观点,以及他认为以采纳的观点,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称为听众的拒绝幅度,

  二十三, 人际吸引:又叫人际魅力,是指个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有的积极态度,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

  二十四, 得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问题: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与先讲坏话后慢慢改成讲好话的情形,哪种更吸引人?

  二十五, 为什么邻近性能产生喜欢? 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影响人际吸引的现象称为接近性。在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越便于交往,易于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交往初期,邻近性因素起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常是从距离较近的人开始建立各种关系的。由于距离邻近,接触机会多,彼此容易熟悉。高频率的接触促进了人际吸引力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说这种促进作用有两个方面:首先,邻近可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熟悉,是友谊产生的前提之一,(认知因素的作用);其次,邻近与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关,邻近性会产生对继续友好相处的期望,(报酬因素的作用)。

  二十六, 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欢迎? 1.美的需要是人类的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天性;2.是学习的结果,人们从各个环境中都能学到“漂亮的人值得爱”的道理;3.是由此及彼推断的结果,欣赏漂亮的人在认识上往往认为美貌之人必然具有其他许多方面的优秀属性;4.人还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

  二十七, 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1.社会两难情景,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利益,但可能导致集体利益损失这样一种情景;2.囚徒两难情景。

  二十八, 有关合作形成的一个理论是“权力理论”,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合作分布为: 1.A=B=C 2.A>(B+C) 3.A<(B+C) 科默利达和切科夫(1973年)提出了一个“合作的协商理论”,其指出,合作中每一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 对于合作中权力最大的一方来说,最大的期望结果是公平(按照权重来分配),最小的期望结果是平均(分所得一半)。

  二十九, 人际冲突的含义: 是指人际环境中个体或一部分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

  三十, 需要的冲突和动机的冲突 1.双趋式动机冲突;2.双避式动机冲突

  三十一, 避免处理人际冲突的不正确方式:1.冲突周围的人都出现唯唯诺诺的倾向;2.简单地把人际冲突、意见分歧与不忠诚和背叛等同起来;3.不加分析,对冲突一概予以平息;4.粉饰太平,制造和谐合作的假象;5.对矛盾冲突的双方采取不同的解释;6.为增强个人影响和消弱他人地位而故意扩大冲突。

  三十二, 交际障碍的归因 1.年龄差异:年龄之所以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是因为年龄的差异带来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社会地位和生活经验的不同;2.文化差异:文化这一障碍主要是指由于语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观的差异带来的交往障碍;3.性别差异: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使男女两性在生活观念、兴趣、爱好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方面不同;4.职业差异:职业分工使人们长期局限在特定的社会领域,限制了交往对象,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有自己独特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导致不同行业间有偏见;5.阶层差异:阶层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任的角色的总称;6.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更乐于或容易建立人际关系。

  三十三, 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 (一)自我为中心: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1.表现:因过分关注自身症状容易导致疑病;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替别人考虑。2.克服:首先应该把生活精力投向自我以外的学习、生活、人际、爱好等方面,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其次,要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最后,平等交往是改善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准则。(二)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第一种类型叫气质性羞怯,属于典型抑郁质的人,神经活动比较敏感,外界刺激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喜欢安静的环境,回避刺激;第二种叫认识性羞怯,这种人原本不怕羞,多半性格开朗,交往积极主动,只是由于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某种挫折,从而变得胆怯怕事,担心类似的挫折再度发生。(三)世故:是指人际交往中不真诚、不可靠、见风使舵、圆滑势利和虚情假意的心理现象,表现:第一种是披纱型,这种人信奉社会复杂,什么人都不可靠;第二种是反羞型,这种人与人交往时心理反差很大,交往的热情同与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第三种是变色型,这种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其所好,八面玲珑;第四种是哈哈型,这种人凡事不讲原则,迁就随和,奉行中庸,逢事便“哈哈”一笑了之。克服:要摈弃世故心理,首先应信任朋友,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其次,对他人的评价不要总是用肯定和赞扬的口吻,不要总是讲究什么委婉,有时应直截了当地表达你的情绪,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中。

  三十四, 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一)以诚待人:关注对方的兴趣,倾听对方的谈话,称赞对方的长处,记住对方的好处;(二)严于律己:不要指责别人,不要隐瞒过失,不要以己度人,不要人云亦云;(三)双向交流:经常互致问候,适当表示亲昵,主动暴露隐私,保守双方的秘密;(四)共同维护:以真诚去播种,以热情去浇灌,以原则去培养,以谅解去维护。

  三十五, 弥补情感裂痕的技巧 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1.分歧阶段;2.收敛阶段:指交往双方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减少,但仍努力维持双方的亲密关系;3.冷漠阶段:指交往双方开始放弃增加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彼此关系处于自然维持状态;4.逃避阶段:指交往双方彼此不想相见,尽力回避的状态;5.终止阶段:指交往双方关系的隔断和彼此利益依存关系的解脱。(二)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平等性原则,这是前提;主体性原则;事业性原则,这是目的;情感性原则,这是基础。(三)人际关系调试方法:感受性训练,是提高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包括个体训练和团体训练两种;角色扮演法,是一种直接摆脱既定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和改善人们交际交往能力的心理方法;人际沟通:沟通的主动性,沟通的注意水平,沟通信息的充分水平。

    21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