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的礼仪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是一门艺术,不说更是一门学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话艺术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说话艺术的礼仪
1、谨慎判断对方的观点
我们在说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在心里判断对方的观点,其实每个人的观点,只是对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之所以要判断,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有一套自己的处理事情、甄别是非的价值观或方法论,它不能代表别人,更不能代表真理。如果边听边判断,就会对说话者在心里定格,也就难免会在谈话中带有情绪、言词上的不良表现。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细心的倾听完其表述,才会知道事情与观点的原委,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也许对方能给你带来一套全新的观念或创意。抱着将要发现新大陆的心态去倾听,他(她)会兴致勃勃。
2、运用好你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个部分为表达自己观点而配合的各种动作。文字、语调、肢体动作构成了人交流的一个表达系统,只有各个部分完美的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语言)占55%。如,我们仅看文字“这是一百万元”,你可能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加上语调和表情就会很易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我们在说“这是一百万元”时,加上吃惊的表情和语调,就会让人产生“来的很突然”的感觉;如果加上很愤怒的表情和语调,就会产生“惹了大祸”的感觉,还会有很多的意思可以表达了。
在不同的场合,肢体语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要能够适时改变你的非语言交流能力。眼神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时在极度敏感的场合,也可以选择并肩而坐,这样可以避免眼神交流所带来的压力,进而让对方感到舒适。
3、尽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
不停使用否定性词语常常给人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虽然明确地说明了你的观点,但更不易于接受。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词语来表达的。多使用积极的词汇不只是为了让别人喜欢您,更重要的是调整你对生活的看法。下一次,试着用“我希望你重新考虑一下这个想法”代替“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吧。
4、换一个角度表达更易接受
汉语是世界最复杂的语言之一,这种复杂性,也说明了它的丰富多彩,同样的一种观点就会有多种表达的方法。如,我们要形容一位女士太瘦。一种说的方式:“你真瘦!”;另一种说的方式:“你这么苗条,有的人想拥有这样的身材,都做不到呢!”表达的方式还会有很多种,如果你是那位女士,会喜欢哪种说法,当然是第二种。所以,我们在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妨深思三秒钟,也许会生成更精彩、让人喜欢的语言。
5、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语言能给人以歧视、不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削弱人的积极性,有时还会让人反感,产生这样的感觉,自然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如: “你必须在五天内完成这项工作。”变成这样的说法:“依你的能力,相信你会在五天内出色的实现我们的目标。”这种表达交流方式,在工作中的效果是最显著的,要养成这样布置任务或工作的习惯,不但不降低你威信,反而会更大提升你的魅力。
6、就事论事,一语概全最伤人
说话就事论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时候人们说话时,就会把意思扩大化、深层化。如,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长有时就会说:“你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想想,就打碎一个杯子,就把人定性为败家子,这与“”有什么区别。换一种说法:“没关系,以后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说明你在成长,我们很高兴。”切记,从观念上不要给任何人下结论;从语言上不要给任何人下定论。事情是变化的,人也是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积极的因素,就事论事,决不概全。
你可以真挚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前提是不要带有攻击性,至于对他人作出评价和判断,则需要谨慎和尊重。很多年轻人错把谨慎和尊重当成虚伪,把粗鲁和狭隘当成真性情,殊不知尖刻的话语已在无意中伤害了对方。所以说话前,请站在对方立场想一想,成熟的人,说什么都会让人觉得舒服。
7、倾听并适当地给与反馈
在与人交谈时,要专注、积极地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时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提问。倾听表示尊重、理解和接纳,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倾听还体现在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在别人漫无目的地谈话时,礼貌地转换话题或结束话题。即使产生意见分歧,也不要急于反驳,给彼此一个从容思考的机会,再清楚阐明自己的想法。
8、别吝啬你的赞美
卡耐基曾说,“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这就是赞美的力量。赞美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只有真心实意才能感动人。多说表扬和赞许的话并不是虚伪与笼络,使人高兴的赞许可能是给对方最好的礼物。另外,内容具体的赞美比起空洞抽象的夸奖似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青睐。
9、改掉让人反感的口头禅
每个人说话都难免有习惯的口头禅,但有些不自觉的口头禅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粗言秽语务必杜绝,有些口头禅如“真的假的”、“不可能”、“你懂吗”、“随便”等等也不要总挂在嘴边。据说,在网络聊天中,“呵呵”也要尽量避免。
10、情绪不稳时少说话
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在情绪不稳或激动、愤怒时,智力是相当低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时,智力只有6岁。在情绪不稳定时,常常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话也讲不明,更不能做决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谎言。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闹出命案的例子举不胜举。
【6秒后再做决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脑中最古老的边缘系统主管情绪,最晚进化来的大脑皮层主管认知。事情发生后,边缘系统会第一时间产生情绪反应,约6秒后,大脑皮层才能做出认知处理。因此,遇到生气的事而想发脾气或动手时,一定要控制住冲动,深呼吸6秒后再决定,往往会得到更加理智的决策。
11、有理不在声高
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碰撞和冲突,如何让别人心服口服,不是嗓门大就能办到的,关键是想一想,话怎么讲才能让人听进去。让人听进去,才是行为的目的。即使是最深刻、最有见地的言论,如果表达时态度粗暴、行为傲慢、吵吵嚷嚷,在旁观者心目中也是难以留下好印象的,更何况当事者?所以,古人说“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气粗”、“得理还须饶人”,值得体味。
12、幽默话语也要分时分地说
幽默能给周围人带来交流的欢乐,幽默也能活跃气氛,缓解矛盾,有时用幽默的话语委婉地拒绝对方的某种要求,即显示出自己的睿智、大度,又免得让对方尴尬。但幽默要分时分地使用,切不可不顾实际情况随意幽上一默,超过了分寸,便要搞得不欢而散了。唐王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却因大臣的一个幽默错杀了一员大将。一次,李世民接到密报,说边疆守将王和可能要谋反,逐约几名朝廷重臣商议,这时大臣李展内急,因事情紧急,李世民与几个重臣就先开始商议对策,正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李展如厕回来了,他回来看大家都很严肃,就想幽默一下活跃一下气氛,说到:“恶疾之存,伤身误国,斩之最佳!”他本意是说自己拉稀,又伤自体还误国事,没有了才最好呢。可李世民没有那么想,他以为李展是让他杀了王和,就说到:“依卿之意吧”,李展还说:“皇上圣明”。事后查明,王和根本没有反心。
13、谈话忌以自我为中心
无可否认,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工作、家庭、故乡、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即使像“你从哪里来”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说明你对别人感兴趣,结果会使别人也对你产生兴趣。但你千万别像一位年轻的剧作家那样,跟他的女朋友谈论了自己的剧本两小时后,接着说:“有关我已经谈得够多了,现在来谈谈你吧。你认为我的剧本怎么样?”
14、不当八卦的传播者
当一群人聊起某人的八卦或传言时,不要随便应声附和,不要在背后恶语中伤他人,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妄加评论,祸从口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节制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你失去朋友的信任。
15、忌讳之事绝口不提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不自觉地与自己相联系,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也需注意尽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伤害他人的自尊。俗话说:“当着矮子不说短话”。对于不同的民族风俗和习惯也一定要格外留意。
16、不要单凭自己的好恶去评论或说服他人
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性格、爱好、习惯和信仰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恶,会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因此,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强求别人,或者不要偏执而粗暴地将他人的观点扭转到自己认同的模式中来。更要避免在没有深入交往的情况下,希望人人都喜欢自己,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