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人际交往>

蒙古族不同的礼仪

雪锦分享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蒙古族不同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蒙古族不同的礼仪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来客人要在院子外下马,牵马进院子。同样客人是长辈或老人时,主人要接过马缰,晚辈要像刚见面的长辈施礼请安。这都是因为蒙古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向老人行礼,男人和女人也有差别。在克什克腾旗一带,男人把双手置于脐部鞠躬或打千(右膝前屈,左腿后弯,上体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间的礼节。)妇女则在作打千姿势时,双手扣在右膝上。行礼的同时问好“乌博格腾豪赛尤?”或“阿木日赛汗白努?”意思是问长辈及兄长好。长辈、老人也要鞠躬形式回礼问好:“阿木热白努”或“门都萨乌吉白努?”即你好,平安。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出嫁的姑娘或不到年龄的孩子不行跪礼。同辈之间只需半跪请安即可。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按称呼礼让“毛热勒吉嘎他(您请先进)”!长辈也谦让客人:“哈玛乌贵,宝!宝(不必客气请,请)!”互让几次长辈进屋。

  进屋后,主人要让客人上边坐,若主人是老人,则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以西为尊,所以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东侧则为女主人或媳妇专坐的位置。不论主人、客人,在得到长辈的允许之前,一律半坐待主人吩咐坐稳时,方可盘腿就坐。

  宾主落座以毕,便进一步详细问好。从老人们身体健康,孩子们平安,牲畜兴旺,草场繁盛,一直问到邻里太平。被问的人照例回答很好很好!互相问安时,即是某方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也的等到长谈中才慢慢说明。在当时是不允许说一些不吉利和不顺心的事情的。至此,迎客礼仪告一段落,大家拥坐蒙古包,开始谈日常之事。

  蒙古人习惯养狗,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它除有护畜作用,还有传递信息作用。狗一叫。孩子们首先从蒙古包里跑出来,如果回去向大人说朝我们这边来了人,马上会从蒙古包里出来一名稍大的孩子,他要仔细观察来客的坐骑、衣服等,初步判定客人是谁,然后向家长报告。这时,大人才从蒙古包里出来迎客。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要出来迎接。迎接客人时,服装要整洁,须戴帽和扎上围巾,绝不可光着头。

  待客禁忌早知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吗。

  幸福吉祥哈达飘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说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款款深情敬茶与敬酒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都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敬茶要先让长辈、老人。有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也会先给客人满茶。当客人接过茶后,首先要放在比自己年长的人面前。蒙古人忌讳坐着给客人满茶,一般要站起来双手奉上。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客人通常是必须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

  客人做好后先吃茶。茶后,先向长辈一一敬酒。长辈们接过酒。说几句吉祥的话,再用太阳指无名指蘸酒弹尊。这时客人往往要向老人献上礼物,给小孩子糖果。客人递过礼物,家长要向客人敬酒表示谢意。如果家长辈高年长,一般由青年人或小孩子代替。蒙古人忌讳晚辈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年轻人必须接过酒杯并用太阳指蘸酒以尊,然后将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借故回避,这时同龄人们才可以开怀畅饮。蒙古人虽然老少都能喝酒,但在长幼同桌的情况下,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会同青年人一道喝酒。即使办喜事也得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排坐。当客人和年轻人饮得差不多时,长辈才从外返回。这时长辈与客人都将酒斟满放在桌子上,开始用饭。这叫“博勒合古勒额”,即象征圆满幸福。给客人献茶、敬酒、盛饭,要双杯、双碗。客人即使用过饭,还要少用一些。待客一般不许晚辈相陪,客人吃饭,晚辈男女垂手而立伺侯,适时敬茶、敬酒。如果是最尊贵的客人和家长一起吃。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

  蒙古人认为,美酒是食品中的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美酒,敬献客人,可以表达草原儿女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在鄂尔多斯,通常的做法是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者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深情的鄂尔多斯民歌:

  “洁白如玉的大雁哟/落在那长满芦苇的湖面上/我们远方的客人来倒了,/通宵达旦地红火一场吧!/装在酒篓的时候/是那甘醇的白酒呀/敬给亲人的时候/是那陶醉的白酒呀/长辈们,你们好/请您喝了吧!/你看那暖棚里的羊羔呀;/绕着暖棚撒欢跑蹦/尊敬显贵的兄长哟,/满人给你们敬一盅/在那八月里盛开花儿的时候,/就是八月的景色哟。/尊贵的亲戚们来到了家哟/敬上美就唱起歌。/排列着万匹骏马哟/咱们齐镫奇驱吧。/请来一万个亲戚哟,/咱们纵情欢聚吧!/主人的心意哟/是按香气馥郁的美酒/让我们纵情欢乐吧!/飞快,飞快的好走马,/可要扯紧缰绳上路程。/向尊贵的客人亲家您,/敬上美酒表盛情。……”那醇厚的音质,甜美的歌声,往往令客人盛情难却。

  敬茶敬酒,不但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十分注重礼节,在蒙古族家庭中,也有很多的讲究。晚辈给长辈敬酒时,男人要作单腿下拜姿势,双手奉上,这时长者会对他说:“希望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国效力。”儿媳给婆婆敬茶敬酒时,双腿下跪,举右手并伸开手掌,向头部右侧摆动三次,表示扣拜请安。这时婆婆告诫说:“希望你们的行为让长辈心喜满意、子女满堂,终生幸福。”女儿给父母献茶敬酒时,双膝下跪,连扣三个响头,父母接过茶杯酒盅时预祝女儿将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一辈子太平幸福。假如邻居登门正遇到他们进餐,他会马上祝福饭食丰盛,茶点味美,这时主人马上答礼道:“谢谢,您的祝福将成事实。”

  客人欲辞行,即喝欢送茶。在此期间主人已把客人的乘马备好刷洗干净,蒙古人待客热情,连客人乘骑的马匹,主人一般都差专人精心饲养,决不疏忽。待客人出门时,主人全家都要出来相送,并真挚地说:“祝你一路平安,请常来作客。”并要目送客人远去,以此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走时,要在客人盛礼物食品的褡裢或其他物件里,装上奶食品或糕点,酒也要回敬一部分。礼尚往来,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和美德。

  尊贵礼节敬献鼻烟壶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牧民的传统习俗。敬献鼻烟壶之礼应在献哈达之后进行。平常日子,不献哈达,也可用行敬献鼻烟壶或换鼻烟壶来代表尊敬之礼。敬鼻烟壶一般是相互交换,有客来,从长者开始,依次与客人递换鼻烟壶。接过对方的鼻烟壶后,打开壶盖,将鼻烟取出少量,轻轻地闻一闻,盖好再把鼻烟壶归还原主。

  鼻烟壶是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料制成。其样式有佛手形、梨形、茄形、桃形和柿子形。小巧玲珑,华丽多彩,古雅美观。鼻烟壶的结构包括壶体、壶肩、壶颈、壶勺、壶盖。造型则可圆、可扁、可方,也可多面体型。圆中又有扁圆,桃圆、蛋圆、滚圆。其外表装饰上雕刻精美,所以被蒙古人视为珍贵之物,姑娘们恋爱,也以精心刺绣美丽的鼻烟壶袋子作为信物。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以富有高级油分且香味的干烟叶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过一定时间陈化后,开始使用。使用时,以手指粘少许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使人顿感清爽舒适。

  敬献鼻烟壶作为一种尊贵的民族礼节,是有其规定和讲究的。若双方是平辈,则只相互交换,如其中一人是长者,则须请长者就坐,晚辈就地站立,互换鼻烟待长者嗅过以后,晚辈则不嗅。而是把鼻烟壶微微举过头顶,双手恭敬地捧还长者,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并有领受长者对自己的关心之意。同辈女性之间互换鼻烟,一般不嗅,只将对方的鼻烟壶借住之后,躬身施礼轻轻地用壶体在自己的前额上碰一下,然后归还原主。如果是非常敬重的长者来临,则需将自己的鼻烟壶盖打开一半,双手捧献上去。当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作客时,行人或主人也往往掏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闻一闻,或者互相交换鼻烟壶,表示互相尊重,以礼相待。此外鼻烟壶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平时蒙古人都把它作为一件随身的饰物携带,将鼻烟壶用一个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的小袋装起来,与艳丽的蒙古袍相呼应,粗犷之中带着灵巧之气。

  从清初起鼻烟壶成为蒙古族见面时相互祝贺的工具。曾经风靡一时。当时清朝廷曾赐予鼻烟壶“富禄之玉桶”的美称。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鼻烟壶之制”兴盛(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几乎官商所必备,同时在蒙古地区也流行起来,朋友见面,第一件事就是互赠鼻烟,以示敬意。此俗在内地虽于民国以后渐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别是在伊克昭盟地区,一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鼻烟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平时都以一个精美绣花小口袋装上鼻烟壶,悬于左胁下,在会客时,彼此取出互递鼻烟壶。现在这一习俗渐衰,除在民间婚礼和喜庆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见,基本上为互蒙纸烟所代替。

    119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