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基本素养>

对孩子的教养态度

昌有分享

  每个人都想自已的孩子成龙成凤,每个人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也不同。我们需要多点去了解学习更多对孩子的不同的教养态度,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之娇惯型

  小A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为了弥补女儿的情感损失,便在孩子的物质生活上“放宽了政策”。家长百般宠爱,过分娇惯。常常将她居于全家之上,使得小A养成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独霸恶习。她任性、放肆,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在中班,她学会了挑吃穿,发脾气和伤害他人。虚荣和缺乏爱心的她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许多的好朋友。从此,她开始感受孤独和不愉快。这种孤独和不愉快又常常迁怒于她的母亲。家长为此感到极为苦恼。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家长无条件的容忍和溺爱会造成孩子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蛮横胡闹等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娇惯型管教的特点便是无原则的宽容。由此得出,如果对孩子过分的姑息,那么就会使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意志薄弱,缺乏同情心,他们在集体环境中或是难以合群,或是难与周围人协调。长此下去,这种不好的个性特征能长期阻碍孩子的发展。

  针对小A的个性表现,我们及时通过家访、个别谈话和书面联系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新世纪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使家长逐渐认识到不当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从此,家长更新了观念,改变了态度。在对待小A的问题上,采取了诸多方法。如:转移注意法(当小A任性、发脾气时,用其它有趣的事物吸引她)、不予理睬法(在小A放肆、胡闹的时候冷处理)、适当让步法(小A由于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可暂时满足部分要求,随后要讲清道理)、守规训练法(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让小A在集体游戏中学会守规和约束自己)。经过教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小A开始转变了,进步了。家长由此感慨的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改变了观念,就改变了态度。改变了态度,就改变了方法。改变了方法,就改变了孩子的未来。

  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之支配型

  这种管教方法给幼儿的影响也是很不好的。因为它的管教特点是无视幼儿的合理要求,不能正确对待幼儿的情感和意愿。无论做什么事情,做父母的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这期间,家长要么是过分干涉,要么是过度的管教。小B喜欢制作手工,平日收集了许多的废旧材料。爸爸不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经常指责孩子没出息,不像某某家的孩子聪明。还强行把小B积攒的废旧材料当“破烂”扔掉。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从此,小B学会了用“发脾气”解决问题,他遇事缺乏自主性,易怒和没有耐心。这恰恰就更增加了父母对他的不满。每当小B做了错事,家长就不问青红皂白,先揍一顿,孩子挨了揍却不知错在哪里。这样的教育,结果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为了逃脱惩罚,他常常以说谎自卫,这种“自卫”被家长识破后又会遭受更大的皮肉之苦。从此恶性循环,使他变得既怯懦又不诚实。想想看,在这样的环境教育下,孩子的性情是多么的不安定,内心是多么的苦闷。他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与发展,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应有的抚慰与爱护。到了大班,他变得更加冷漠、被动、意志消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信心。

  试想,在他的生活里,这种教养态度和方法在他的幼小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这对他的个性形成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解决小B的问题上,我们先从家长入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建议家长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孩子。家长和教师共同做到:(1)以性育性(在个性教育中,用良好的榜样去影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2)热爱孩子,以情育性(关心和热爱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3)通过集体,以群育性(教育了集体,就教育了个人。只有在守纪律、讲诚实的集体环境中,良好的个性才能培养出来)。经过努力,小B的家长提高了认识,调整了教育方法。并换了一种心情与孩子相处。小B在家长的转变中感受到了爱和温暖,性情也开始变得平和了许多,在与家长交流时他消除了以往的紧张和恐惧。临毕业的时候,他的手工作品“有趣的海底世界”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之忽视型

  做父母的不知道关心孩子,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能帮助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并且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这就是忽视型的典型特点。班里有个孩子小C:他自立,好动,喜欢踢球。平日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能给他买个足球陪他玩。但是他的父母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拒绝他。他的愿望长时间不能满足,很是郁闷。他的父亲发现后,非但不去分析其原因,还指责他说:“就知道玩,踢球有什么出息。”在幼儿园,他经常欺负小朋友,老师多次教育也无济于事。后来才知道问题出在家长的身上。他的父母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受人欺负,所以教给孩子许多事事占上风,万事不让人的“绝招”。结果使孩子成了“小霸王”。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女孩不小心碰撒了他杯中的水,当时还没等女孩道歉的话说完,谁曾想,他转身就接了半杯水又向女孩泼了过去。当时,他的冷酷和无理的行为遭到了许多小朋友的指责。事后,我们借机与他的家长进行了多次的、长时间的交谈。

  帮助家长分析孩子这种不良行为的起因有三点:(1)孩子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所受的挫折感是触发倾犯行为的诱因。(2)不良的养育态度和模仿家长的做法也是小C产生侵犯行为的重要原因。(3)对攻击行为的强化是侵犯行为存在的重要原因。由于小C没能得到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所以,造成了这个孩子缺乏爱心和责任心。他没有自尊,既不怕打也不怕骂,而且常常用“惹事生非”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现在想想,家长的这种养育态度和方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极其恶劣的影响。怎样矫正?经过探究和大胆尝试,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对小C进行受挫折教育。(2)减少和避免侵犯行为的机会。(3)发现侵犯行为要及时制止。(4)适当运用惩罚的手段。就这样做了大量的工作,到了大班后期,经家长自身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小C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毕业典礼上,他朗诵的诗歌“再见了!老师”感动了全园的小朋友和家长。他的家长也感慨的说:在和老师的相处中,不但孩子进步了,就连我们也进步了。 ?

  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之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管教特点是通过苛刻、命令、威吓、禁止等方式来对待孩子。使孩子的生活缺少自由和关爱。记得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孩子小D:他在成人面前总是低着头不敢说话,一旦离开了成人的视线,他又霸道的不得了。他经常攻击身边的小朋友,可是在父母接送时,他却又表现出少有的乖巧和礼貌。他的行为表里不一,引起了老师的重视。事后,经过多次家访才了解到他在家根本没有活动的自由,孩子的一切要跟随父母的指挥棒转。母亲让他学拉小提琴,不是出于他的爱好,而是完成母亲儿时的梦想。小D每日在“命令”中做着自己不情愿的事情。

  有一次,他悄悄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等我长大了就去找我奶奶,因为只有她对我好。”后来在与他的父母交谈中我们得知,她的奶奶早在一年前就去世了。听到这些,我们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像这样的孩子在这种教养环境中是难以建立自尊和自信的。并且还容易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和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

    261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