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基本素养>

闽南冬至礼仪习俗

雪锦分享

  随着寒冷气息的来临,冬至也很快就要来了,说起冬至,闽南人都知道是吃“汤圆”和祭祖的节日。记得以前大人们常说那句“吃了冬至丸多一岁”的老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闽南冬至礼仪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闽南冬至礼仪习俗

  不管是新年还是旧岁,只要是节日最高兴的永远是孩子们。无论是添一岁,抑或是减一寿,大人们永远是最忙碌的主。节前“搓圆”、操办的时候,一般会先煮一锅来让孩子们解解馋,有些老长辈们还边煮还边唱:丸子汤烧滚滚,中国打日本。鬼子死了了,大家笑哈哈。以前还会捏些“小鬼子”下锅的,以表示对抗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憎恨。教育下一代不忘国耻,这些歌谣至今都流传下来。

  记得小时候,如果这一天上学迟到了,就会被同学嘲笑的“重吃”——被“汤丸”粘住!还别说,这小小的“糖丸”粘性确实不小、且威力无穷。出门在外的人,无论如何这一天注定要回家过节谒祖的!老人们常说这么一句俗话:冬至不回无祖公,春节不返无某囝(“某囝”闽南话既“妻,儿”)!

  现在时代不同了,节庆的气氛也淡了,但是家家户户还是要吃“汤圆”的。不是买粉来自个搓,就是买现成的,很少有人再去买米排队等着碾粉。祭祀也简单地用几碗“冬至丸”上供烧香,草草地敷衍了事。

  闽南人吃丸子的节日,一年共两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头丸”)、冬至食“冬节丸”(年末的“尾丸”),寓意着头尾都圆满,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团圆美满!

  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如“三牲”、“五斋”、“六果”,鸡鸭鱼肉,“炊龟做粿”(糕点包子之类的),焚香点烛,烧金(纸钱,也称冥币)燃炮(鞭炮),仪式如同除夕的家祭。旧时的望族,还在这天敞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这次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供品当中,尤为“嫩饼菜”最具闽南特色,这是一种用“嫩饼皮”包裹着各色菜肴的“自助餐”式的“菜裹”(爱吃什么菜,自个包的“大杂烩”),含有“包金包银”的寓意。在泉州,一般在清明、端午也有置办“嫩饼菜”的习惯。、

  闽南冬至禁忌

  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当时的同安厦门)不相贺,祭祠堂。”,与清明节,七月半类似。所以闽南的冬至,不能说“冬至快乐”,这跟祭祖的习俗有关。试想,祭祖的表情一定要严肃的,何来的快乐呢?

  闽南冬至农谚

  1、“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意思是说冬至后,可以“猫冬”;清明节后,接着干活);

  2、“干冬节,湿节兜;湿冬节,干年兜”(冬至时分不下雨,春节期间肯定有雨);

  3、“冬至百日六清明”(冬至106天后是清明,提醒人们不忘备耕);

  4、“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 ”;

163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