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基本素养>

中国人见面的礼仪

雪锦分享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里历史的文明古国,至少从周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但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以见面礼节为例,中国古代的各种行礼的方式,沿袭到现在,就只剩下“鞠躬”和“作揖”了。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人见面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人见面的礼仪

  现在,无论是春节还是其他传统节日,乃至大家日常见面,行“作揖”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那些影视节目主人公以及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的示范,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中国古代“作揖”礼有多种的手型,甚至不同的手型代表不同的含义,因此公众人物错误的行礼作揖的手型也会误导观众。

  中国古代作揖礼有大概分为三种手型,分别为:抱拳、捧手与叉手。

  抱拳:也称拱手。近代的《中国传统交际礼仪》一书中说:拱手,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汉族交际礼仪,是古人最普通、最常用的礼节,亦是当代见面时或答谢时仍在施行的一种礼节。抱拳礼(拱手礼)的正确手型应为:两手合抱于胸前即两手于胸前交互握,距胸口二十厘米左右。男行拱手礼应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女行拱手礼应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捧手: 《辞源》中说:“捧手,犹拱手”。捧手礼,跟拱手礼差不多。捧手的手型为:双手相对托着。据《颜氏家训•风操》中所载:“南人宾至不迎,相率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可见,捧手礼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但捧手礼本身不作揖,是送客的礼节。

  叉手:叉手礼是唐宋时的礼节,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而示敬,尤其是回话时常加这种动作,它是男女老幼都适用的一种礼节。据《事林广记•幼学须知》中记载叉手礼的手型为:“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胸二、三寸许,方为叉手法也。”

  在这三种手型中,以拱手礼最为常用,现在依旧在使用。捧手礼在南方地区较为流行,但现在已不使用。叉手礼出现的时间较晚,大约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现在已不常使用。

  道门之中,一般的见面礼仪也是拱手礼,但却赋予了拱手礼更多的道教文化内涵。道教拱手礼的手型为:两手相抱,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因左表阳,右表阴,左表善,右表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表“扬善隐恶”之意。同时,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点右手“子”纹(即右手无名指根处);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点右手“午”纹(右手中指指尖处),外呈太极图,内掐“子午诀”,寓“抱元守一”之意。

  在宫观中,信众与道长见面,或平时问候,或有事请教,皆可采用此拱手礼节。

  见面称呼

  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 就高不就低。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

  a) 、只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如:XXX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 、仅称职称。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

  b) 、在职称前加姓氏。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 、在职称前加姓名。适合于正式的场合。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 、仅称学衔。“博士”

  b) 、加姓氏。刘博士

  c) 、加姓名。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128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