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高二是同学们在高中的第二年,而下学期就要结束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点复习的怎么样了,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来源:三大思想成果
实践基础:马、恩活动(理论研究、建党实践)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
①成立条件:
客观条件 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②成立:1864年9月 伦敦
③影响: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3.巴黎公社
①背景:
国际背景:《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一国际成立
国内背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②革命:1871年3月18日-1871年5月28日
③措施:
政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监督铁路、军需生产
④失败原因: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
主观: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孤军奋战
根本: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时期
⑤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二
1848年欧洲革命
A.1847年欧洲工商业危机→阶级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B.1847年欧洲工商业危机→民族矛盾→资产阶级民族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革命失败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a、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强大
b、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成熟→六月起义的失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2.原因:a、匈牙利革命:被沙皇俄国镇压
b、法国二月革命
1.工人运动重新高涨(1)原因: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欧美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2)表现:工人罢工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2)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
3.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广泛建立:出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法国工人党等工人阶级政党或组织。
4.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第二国际建立
(1)时间、地点:18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
(2)组织形式:它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都是独立自主的。
(3)主要活动: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了行动方向。它通过的决议包括工资工时和劳动保护、关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关于反对战争和反对军国主义、关于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的问题,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4)分裂及内部的斗争
①恩格斯逝世后,围绕着对修正主义的争论,第二国际内部形成以德国的伯恩施坦为首,包括俄国的孟什维克在内的右派,以德国的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以列宁和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②到一战爆发前,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机构中日益占据上风。
(5)瓦解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大多数政党倒向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第二国际因政治上的分裂而破产。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
条件 (1)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20世纪初,列宁做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经过(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2)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他们坚持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这一思想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3.历史意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②它们都建立在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③马克思、恩格斯都参与了这两个国际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不同点: ①第二国际主要是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上成立的;第一国际则是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 ②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实际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欧洲少数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从事宣传鼓动活动的国际工人组织。 ③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组织指明方向;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的上级组织,直接领导各国团体开展工人运动。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三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
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
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四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
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1.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统兵
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2.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
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
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
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
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6.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
皇权不断加强。
27.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
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
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专制皇
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高二下历史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