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梳理

宇晴分享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梳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教案

  一、说教材

  本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认识、理解,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能力培养: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本课的难点:中美关系演变的原因与发展历程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运用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老师主持教学,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2、学法分析

  根据初中生智力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小老师主持教学,前置性学习中预设的学法有:“导学案”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小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图片材料,并对这些图片材料进行浅显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个现实:现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又是怎样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设置问题、自主探究:在小老师主持下,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在同哪个国家相处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哪些?这些原则的提出对当时和今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③、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产生了什么影响?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和影响分别是什么?⑤、中美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完成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展示时其他小组注意订正答案。

  第三环节: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形成本课的主体框架:5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的外交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然后小组之间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相互提问,进行解答。以学生提问为契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各小组交换意见,订正答案。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快速完成导学案课堂训练部分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快速记忆:由本班选出的副班主任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后我对学生的小结进行点评。并用3-5分钟时间快速记忆本课的内容。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要求,从八年级的学生实情出发设计了一个评价表格,在上课前画在黑板上,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评价表的得分,让各组学生直观了解本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互助学习和在竞争中学习,并按最后的总分评选出本节课的“学习之星”、“优胜小组”给予鼓励。

  七、说教学反思

  最后总结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设置一系列思考题,借助教材获取信息,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设置一系列前置性学习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拓展思维,真正做一名学习的主人。

  但是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例如在预估中可能对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估计不足,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在教学中缺少视频资料支撑,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降低。这些在教学会不断的改善,完善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本次说课试图凸显“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探究体验、静慢浸润;检测评价,激励导引;循序渐进、启迪心灵”的教学理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链接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

  ……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商务部国际贸易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

  奥斯特罗夫声称,商务部对运往远东的战略货物进行控制已有一年;他又说,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他接着说,如果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出去的话,纺织品和废橡胶均将被禁止。

  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一、兹建议每一个国家:

  (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乙)确定从它的输出的商品中何者属于禁运范围,并实施使禁运办法获得实效的管制;

  (丙)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使用一切办法防止任何逃避其他国家依本决议实行的货运管制的事情;

  (丁)同其他国家合作以实现此项禁运的目的;

  (戊)于30日内将依本决议所采取的措施向额外措施委员会报告,嗣后将依该委员会的要求续提报告。五届联大正式记录附件英文体。

  中印、中缅两国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尼赫鲁、缅甸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8个国家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召开了。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会议获得成功。西方舆论极力贬低这次会议,认为它“将在愈益混乱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中结束”;美蒋特务还在会议前夕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的爆炸事件。尽管出现了种种的不利因素,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印尼总统苏加诺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接着会议主席、印尼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发表演说,说明了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密合作,讨论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讨论民族主权、种族和殖民主义等问题。这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全体会议继续进行,大多数代表的发言都围绕着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合作和谴责殖民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但在这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有的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出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了所谓“颠覆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这些言论在与会者心中留下了阴影。人们担心,这次大会是否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而得不到什么结果呢?特别是因为人们知道:会前各国代表团团长已经达成协议,会议上的任何决议必须全体一致通过!

  4月19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周恩来走上了讲坛。在分发了早已准备好的书面发言后,他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造谣中伤作了补充发言。他的讲话驱散了几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获得了与会代表普遍的欢迎和赞扬。当周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纷纷离开座位,同他握手、拥抱,表示祝贺。会议绕过了暗礁,得以顺利进行。

  从4月20~24日,代表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到24日下午,终于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完成了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当日晚间,亚非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大会秘书长宣读了关于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决议,当会议主席问有没有人反对这些决议时,全场掌声四起,十分热烈。会议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当地时间21点30分,会议主席宣布大会闭幕。亚非会议在中国代表团和许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万隆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会考复习知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3.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4.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2017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