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亚洲历史>中国历史知识>中国古代史>

商朝的行政体制是如何划分的

睿柠分享

  商代的疆域由两部分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诸侯方国的领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称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商朝的行政体制是如何划分的,一起来看看吧。

  商朝的行政体制的划分

  商代的疆域由两部分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诸侯方国的领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称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诸侯方国管辖的领地在王室周围的称为四土。在商王身边治理王畿的官,称为“内服官”,而诸侯方国臣属王室,其主要活动在王畿外的诸侯国之内,称为“外服”。这些官吏即是王室的外服官。

  商朝内服职官称为殷百辟,或百僚庶尹。表示其设官之多。商朝官吏多以尹为名,尹有治理、正长之义。庶尹相当于甲骨文中的多尹。

  内服

  属于中央王朝的职官。商王之下,百僚之上有一人总领其事,辅佐商王。如成汤时的伊尹,便被汤“得之举以为己相”。武丁时的傅说(悦)被“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内服职官可分为四类:

  (一)政务性职官。有掌管农业的“藉臣”,掌管畜牧业的“牧正”,掌管手工业的“多工”。

  (二)军事性职官。商代文武不分职,凡是官皆可出征为将。但因古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侧重军事的武职已出现。商代军队以师为最大编制单位,师长是武职中地位较高者,在甲骨文中的多马、史、戍、卫、射等都是军事性职官。

  (三)宗教文化类职官。即卜、巫、史等。商人非常相信天神,每事必卜。所以,在商王身边专门有一群从事占卜的人。甲骨文中称为“多卜”。即当今学者们所称的“贞人集团”。巫也是职司神鬼的。古时卜和史不分,常常祝宗卜史连称。在祭祀时,史主掌向神的祷告词,还掌封官册命之事,甲骨文和商代铜器中有“作册”,是掌册命的官。“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四)宫廷内职官。商王所居称为寝,甲骨文中有王寝、东寝、西寝等名称,在安阳殷墟发现商王宫寝基址五十多处,是王的居所及宗庙遗迹。主管宫室的官称为寑。宰也是主王宫事务的官吏。冢宰即王家事务大主管。武丁在未得傅说前,曾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

  商朝的内廷官常握有实权,出任重吏。比如商王曾命自己身边的寝去“省北田四品”,即视察北方土地,划分其等级。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任。而臣或小臣,本是处理王宫及王室事务的执役人员,这些人也多担当军政要务。如管事耕藉的“小藉臣”、管理众人的“小众人臣”、管理牧马的“小多马羌臣”。这些小职官后来演变成管理某些部门的专职官。

  猜你感兴趣

1.商朝行政区划

2.古代商朝区域多大

3.商朝时期铭文是怎样的

4.夏朝的诸侯国地图

5.什么是户籍性质 户籍性质的特征

6.商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