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亚洲历史>中国历史知识>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具体是怎么样的

睿柠分享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的王爷象太平天国那样多。很难想象一个朝代能同时拥有2700多个王爷,更何况太平天国只是中国历史上短短十几年的地方武装割据,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朝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介绍

  洪秀全一共有三次大规模封王。最初封王是在1852年的永安,史称“永安封王”,即有名的东西南北王和“羽翼天朝”的翼王,史书上认为这次封王明确了革命的领导核心,对革命的发展壮大是有利的。本人认为,在仍是“流寇”时期就急着封王拜相,表明革命领导阶层有很深的等级观念,同时又现出了他们贪图享乐的的本质,并为日后的争权夺利埋下了种子。

  前面我说过,太平天国并不平等,它的等级观念比请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永安封王只封了五个王爷,就分为三等,东西为一等,南北为二等,翼王为三等,而且规定,东王以下具归东王节制,这是很要命的一条,洪秀全当时就犯了一个难以弥补的过错,其他王爷都归东王节制,不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么?那还要他干什么?据叛徒洪大全讲,洪秀全当时已经有了16个王娘,可见当时的洪秀全就已经开始贪图享乐了,这正是他本人的本性。既然都封了王,那就应该有王爷的谱,太平天国对于王爷吃什么、穿什么、出门坐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连叫什么都很有谱,如东王杨秀清叫“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东王杨”,这里的“禾乃师”“赎病主”都是教中的职务,“左辅正军师前军主将”是军中的主将,“东王”是政治上的职务,用现在的话讲,相当于“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杨秀清同志”。后来还觉得名字不够长,又加了几个字。

  杨秀清和肖朝贵都是紫荆山地区的矿工,把他们排在冯云山之前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冯云山的地位类似李大钊这位中共的创始人,李在党内的地位从来没进过前三位。冯云山的传教作用远大于洪秀全,可惜他军事才能有限,否则老洪不会这样委屈他的表弟的。另两位北王和翼王都是当地极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国宗”最多的。除了这六名,还有两名候补委员,一个是与翼王同乡的秦日纲,另一个是胡以晃,这两人与北王相似,但影响较小,定都天京后,被分别封为燕王和豫王,直到天京事变结束,洪只封了七个王爷。王爷之下是侯、丞相、指挥、检点、、军帅等,一个军帅大概指挥一万三千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当时封为侯的有黄玉昆(翼王岳父)、陈承容(英王叔父)等,立下大功的林凤翔、李开芳也只封为丞相,北伐时才封上侯。

  有一个该封王而未封的是黄文金,他是除紫荆山地区之外的另一个博白“根据地”创始人,也是元老级的人物,而且此人作战勇敢威望颇高,人称黄老虎,如果不是因为他后来负伤战死,太平天国余部也不会败得那么快。不知道什么原因,连个丞相也没当上。

  另外土匪出身的罗大纲,论功劳资历也可封王,但他出身不好,就象贺龙一样难当大任,给个体委主任吧。

  在天京事变前,天王共封了七个王,十九个侯(有记载的),侯爷中有很多是东王的亲信和亲戚,大多死于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诸王之中只剩下洪秀全还在天国,老洪已经不信外姓王爷,于是封两个哥哥为“福王”和“安王”,这两个职位在翼王之下,燕王、豫王之上。后来干脆取消王这一职位,在侯之上设立了豫、燕、安、福、义五个爵位,从设立爵位中,可看出原安、福两王的地位(义既为翼,在石达开当正军师时改为义王)。那时的丞相、检点已经成为小官了。

  应当说明的是,历朝历代王、侯都是爵位,而非官位,而太平天国里的王侯则即是爵位又是官位。

  洪第二次封王是在1859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封了干王、赞王、英王、忠王、侍王、辅王、璋王,形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干王成了国务院,赞王为军委主席,英王、忠王分别为军委第一、第二副主席,侍王、辅王、璋王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有好事者考《北华捷报》第五二四号(1860年8月11日),发表的艾约瑟与洪仁玕在苏州的问答:

  现共有十一个王:一、天王;二、西王的继承者萧有和;三、东王的继承者萧有福;四、干王洪仁玕;五、翼王石达开;六、英王陈玉成;七、忠王李秀成;八、赞王蒙得恩;九、侍王李世贤;十、辅王杨辅清;十一、章王林绍璋。

  当时天王诏旨之前开列的接旨者的名单为:朕诏和甥、福甥、玕胞、达胞、玉胞、秀胞、恩胞、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六部、主、佐将内外众臣知之。

  可以看出,东王、西王虽然年幼,但王爷的职位是世袭的,所以排名靠前,石达开虽然出走,但天朝并未将其“开除党籍”。赞王排名虽在在英王、忠王之后,但他是中军主将,军中职位高过英王和忠王。东王全家被杀,洪秀全后来为其平反,据说东王娶了西王的妹妹,所以将西王儿子封为幼东王(也有说天王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东王),肖有福又名蒋有福(随其祖父姓),后被封懿王。万侄可能是他后来的女婿钟万信,也能带兵打仗。

  可见,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也只有这些王爷。有一个该封未封的是韦俊,由于他哥哥的牵连,作为天国的五军主将之一,得不到洪秀全的信任,甚至陈玉成和杨辅清也对他处处掣肘,只有李秀成比较同情他,韦俊最终叛变投敌,与未能封王有一定关系。

  第三次封王是在1861年以后,这次封王主要是为了分忠王、英王的权,西线英王战败,老洪一怒之下,革了英王的王位,却封英王的几个部下为王,以羞辱英王;东线忠王频频告捷,老洪担心李家兄弟权势过大,也将其部下大举封王,而李秀成、李世贤都有被革王位的经历。

  同时洪秀全还大举封自己的亲戚为王,除了将原安王、福王改为勇王和信王外,另封了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岁、元王洪科元、长王洪瑞元、见王洪现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蛰元、次王洪锦元、定王洪钰元、汉王洪釮元、金王钟万信、凯王黄栋梁等,所有带元字的,都是老洪的侄子这里面最小的才八九岁。而排名都在英王、忠王之前,仅过了一年,上面的接旨名单就变为:朕诏天佑子侄、和甥、福甥、和元侄、利元侄、科元侄、瑞元侄、锦元侄、栋梁婿,文胜婿、万兴亲、玕胞、葵元侄、达胞、玉胞、秀胞、雍侄、贤胞、辅胞、璋胞、万侄、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六部、主、佐将暨普天大下,同世一家,所有众臣民知之。(其时蒙得恩已死,顶替的是他的儿子蒙时雍)

  整个一个洪氏家谱。

  在这些王当中,用李秀成的话说,天王最信任的第一是是幼西王萧有和、第二是幼赞王蒙时雍,这两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其次是洪的两个女婿,再次是洪的两个哥哥。萧有和、蒙时雍与另外三个洪氏子弟合称天京五狗,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让两个纨绔子弟把持朝中大权,发生大举封王的后果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直到天京被围,洪秀全还在不断地封王,有记载:“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无功偷闲之人,各有封王”。甚至“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王既封多,所以分为五等,一等如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二等如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三等如战将堵王黄文金、听王陈炳文;四等如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不统兵权;五等不另定王号,统称列王。有的甚至孩子刚生下来就被封王,封到最后连汉字都不够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点加以区别,真是荒唐之极。

  李秀成后来的“天朝十误”将此也列为天国灭亡原因之一不无道理。因为一旦被封王,就要修建王府、要有定数的奴仆差人,同时造成了太平天国晚期的攀比、腐败、挥霍之风。国库日空,便在民间搜刮,正是王爷遍地走,小民泪常流。大举封王另一个恶果是各自为政,洪秀全封陈坤书为护王时,正是李秀成中了奸细的离间计想去征讨陈之时,气得李大骂天王糊涂,陈李矛盾由此产生,后来苏州被困之时,李秀成写信向常州的陈坤书求援,尽管语气已经非常客气地称兄道弟并申明大义,但陈坤书就是不理这个胡子,你也是王,我也是王,凭什么听你的?《李秀成自述》中说陈坤书“将常州自霸,……分制我势”,“不由我用,制其不能”。可以见之。后来陈坤书也难逃围城被灭的命运。虽然陈死的也很英勇,据说他血战到最后一人仍手持大刀立于王府门前,清兵不敢近前。但他对天国倾覆所负的责任,一点也不比那些叛王小。

  太平天国的后期官制演变很大,层次太多,官爵不分,封赏过滥,郡县守将都封为王,实为前所未见。高级官员不问其职务是否需要,往往因其官阶各设一套属官。在行政上发生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军事上造成指挥不灵的局面,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这种不合理的官制成为促使太平天国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从洪秀全的封王之道,可看出他的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这样的人,太平天国如果不毁在他手里,真是一大奇迹。

  猜你感兴趣

1.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近代史论文

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