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亚洲历史>中国历史知识>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失败的不为人知的原因

睿柠分享

  太平天国最终成为了历史,那么,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太平天国失败的不为人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失败的不为人知的原因

  如果光看两岸的教科书,大家会以为失败的原因,就象书中所说的,洪秀全跟东王北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或者是洪秀全没有听从洪仁轩的劝告,实行仿西式的改革。

  不过,大家假如能够抛开书本上的知识,审视天国领导人们的背景,就会发现,真正的根源实不在于上面这些。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太平天国最著名的各王中,除了萧朝贵和韦昌辉是有争议的壮族外,其余各王包括了洪秀全,都是客家人。至于一直被认为是天国最大忠臣的翼王石达开,如以父系算,也可归属客家人,只不过他父亲去世早,小时候就被壮族母亲带回壮区抚养,可视为壮族文化下长大。

  所有关于太平天国的书刊中,均会强调天王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花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市花都区人。各个作者都说,因为花都在华南大都市广州附近,得广州千年对外商港之利,得以接触西方思想,所以洪秀全也得以接触西方文化,这成为太平天国是所谓先进潮流的一个理据。

  其实,这都是错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就要了解所谓的客家人,而这,决不是网上那些什么客家人是纯种汉人或西晋南下的汉人贵族所可解释。

  客家人到底是什么群体?起源是什么?这有待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考究。但是,在清末及以前的史书上,客家人都是被当作少数民族来看待的,这并不只是满清统治者的看法。客家人也不是一直生活在广东,相反,对比起广东本地的广府人和潮汕人,客家人真正进入广东的历史要晚至宋朝,地方志上的记录,宋朝时客家人开始进入广东东北部的梅州,并以此为基地向南迁移,一直到明末清初,客家人才被认为是开始大规模进入更近珠三角的河源和惠州,至于迁至珠三角就更晚了。说到底,客家人进入广东多数地区的时间至多不过是四百年左右。

  广州作为唐朝开始以下一千多年里的中国三大对外海运通商港口之一,也是清朝中叶始的全国唯一外贸港口,自然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邻近的珠三角地区,如佛山和五邑等,也借地利之便,生活一直小康甚至是富裕。但是,富的都是历代居此的当地汉人,他们的群体起源传说源自于秦末的秦将任嚣赵陀奉秦始皇之名征百越。此后,很多迁广东的北方人因为广州是两广经济中心的原因,大都是迁到珠三角,并融入到早居者的群体之中。这种迁移是一波波的,比较大的一波,就是南宋末年,部分逃避蒙元南征大军的汉人经福建乘船,逃至广东的五邑地区,与当地原居的汉人和岭南土著居民一起,形成了今天的五邑人。五邑人也是珠三角汉人的一个突出群体,成为广府人的重要组成部份。以清朝为例,驻广州的清廷大员都是住在广州城,而随同而来的下属和幕僚及其家属们则多住在邻近的效区番禺。商业贸易方面,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就是设在广州,为了做生意的方便,不少小生意人无法负担广州高昂的居住成本,则选择住在邻近广州的南海番禺顺德地区。

  在广东,二千年来,广州是当之无愧的全省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珠三角是最富裕的地区,稍次之的则要数潮汕。而珠三角的汉人,就是近年网络上兴起的一个名词广府人所代表群体,所说的语言,就是大家说的粤语。广府人从中国古代的粤北进入珠三角,又由珠三角为基地,一路扩散到粤西和广西的很多地区,形成北至广东韶关,西至广西北部湾地区,南至香港,东至广东惠州河源这么一个大的区域。潮汕人说的则是潮语,其中心为众所周知的其中一个经济特区汕头。

  相较之下,客家人因为迁到广东的历史很晚,所有的好地段和区域都被先来者居住,所以他们只能居住在山区邻区又或者珠三角一些丘陵地带,这些地区山多地少,开恳很难,花上十倍的功夫都不可能有沿海冲积的三角洲那么好的收成。再加上处于闭塞的山区和郊野,观念和见识自然就不及沿海的广府和潮汕人,总的来说,在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方面都远落后于后两者。

  洪秀全等客家人的先辈落地于珠三角后,因为本身风俗传统和语言上的矛盾,跟当地的广府人多有冲突,在潮汕,也曾有跟潮人的九军之乱,终年械斗不断下,很多时候客村跟当地的老汉人村落都是起高墙互相隔离兼且互相提防的。再加上开恳的位置和地肥均远不及早来的老汉人,所以那怕在珠三角,客家村镇也比起邻近的广府人穷,在潮汕也一样,潮人一般称当地的客家人为半山客,大家可以想象客人居住的环境。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洪秀全不可能有大的见识,一个是以他所在客家村镇的经济环境,二来是由于土客之别,那怕是广州这样当时全国性独大的繁华大商港,雇请的也多是广府人潮汕人及与潮汕人有同属闽系的外省福建人。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个统计,广州经清廷批准从事外贸的十三行中,六个是福建商人,一两个是浙江和安徽的商人,还有五六个是广府人。这里,十三行只是某个时期的外贸商行的总称,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止十三间外贸商行的。但是,以上数据,大概也能说明当时外贸商行的内部势力状态。为什么是福建和浙江?因为在明朝,福建的泉州和浙江的宁波也就是另外两个对外的大商港。

  正因为这样,农业和商业还有后来的工业上,客家人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所以,洪秀全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见识。以珠三角和广州的富裕和对外交流来说明洪的思想基础,完全就是错误的。洪,就是一个到广州考试期间偶然接触到洋教典籍的落泊文人,仅此而已。

  而客家人,因为文化上和经济上远落后于同一省份的其他汉人,加上经常械斗和被人歧视,所以内部非常团结,在长年累月穷困的生活中,容易产生迷信式狂热的宗教式信念,这个教也不是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而是一种拯救自身群体命运的信念。洪看到了这点,只不过是利用了洋教来引发起客家人的拥戴。

  当然,以洪秀全自称上帝之子的做法,放到西方肯定就是邪迷的另类教义,跟基督是无关的。

  正是因为其理论符合了不少两广客家人因为历代贫困加上久居山区邻区所产生的愚昧思想,因生活的失落而急愤的思维,最后以几千名客家群众为基本队伍,走上起义。

  从本质来说,洪的起义确实是一场起义,但主要参与者,都是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员,除了洪和冯云山外,其他人大都来自广西较穷困的山区,以烧炭为生。而广西经济本身就落后于广东,是众所周知的事。主事者中,仅以韦昌辉是有点钱的大户,但韦因为是少数民族,亦在当地无法得到跟汉人大户同样的待遇,这是他走向这场起义的原因.当然,最终他也因此得到很惨的结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韦的见识和知识也无法跟当地的汉人富户相比。

  冯云山在筹备起义时,曾经一度被朝廷所侦破,连人都被带走。洪秀全也避到它处。这个时候,人心一时大乱,组织中,就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站了出来,以所谓天父显灵上身的方式,说出了一些对策,稳住了会众人心。实则,跟民间道士法师玩的什么鬼上身和众仙显灵一样,都是骗蒙下层低知识群众的把戏。当然,后来杨秀清为了跟洪争权夺利,经常玩这招,这就造成了后来天京事变其中一个根源。

  所以,大家看回天国众王的背景,就知道他们是没那个知识和见解去推行近代化或现代化改造中国的人。要在中国实行全新的改革,必须是要有一个富裕的阶层和一个有见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为背景。太平天国完全没有这两样必需的条件。富裕的阶层?因为历史上的械斗等原因,广东的广府潮汕商人和地主群体并不支持洪秀全。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凡是接触过洋教的人,也不会认为洪那种是西式宗教。所以,太平天国完全没有胜的机会。

  洪对这些可能不在乎,但他肯定在乎军队的粮草和有经济实力的基地,所以,在自知无法取得广东的广府人潮汕人支持后,他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石达开提出的四川,可以经营农业,并依托险峻的大山来防御清军。一个是杨秀清提出的中国几百年来的经济中心江浙,最后,洪还是选了江浙。

  在北上的途中,洪以平均和公有财产为号召,一下子在两湖召来几十万部众,据说当中很多都是湖南湖北的客家人。这个口号,其实是很符合客家人传统的,因为这就是客家人历代在南方山区迁移的群体方式,一种半军事化的体制。但这口号,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再加上洪秀全自称上帝之子,又跟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和元末的红巾军很相似,自然就让两湖地区的汉人地主和儒家知识分子反感。其中又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

  据说,左宗棠未入清军前,曾经对洪有幻想,甚至想过提供对付清军的几点办法,亲自约见过洪秀全,大家谈了几小时,后来失望而归。同样失望的,还有另一个近代的大知识分子,有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称号的广东珠海广府人容闳,容在国外回来后,专门拜见了太平军的极高层洪仁轩和洪秀全,对方除了表面的礼貌外,就是给了他一些虚衔和章印,并不热心容的见解。

  一样失望的,还有历来反清复明的两广天地会。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李文茂陈开等广东珠三角天地会成员起事,一度围攻广州半年,不成,只能转移到广西建大成国。另一个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小刀会,在广东中山广府人刘丽川的带领下,与福建还有上海的当地人会党首领合作,在上海发动起义,一度控制全城,最后失败。在此两次起义中,特别后者,都曾向太平军示好,要求增援,但未得到实质有力的支持。同样的,福建的小刀会首领黄威、黄德美在海澄起义,接触太平军,同样没有得力的支援,最后都是失败。

  为什么这样?要知道天地会是汉人地下反清的组织,最讲究三山五岳,最不讲究出身和背景,但是太平军都没有实质的支持。其实答案很简单,天地会是反清复明的,而洪建的可不是汉人心中思念的新明朝,太平天国对于天地会,是有疑惑的。天地会起义众人,知识有限,也未必真知道太平天国代表着什么,仅是冲着反清两字就支持太平军,最终就失援而亡。后来,有一些两广的大成国红兵起义者,冲到湖南和江西,看到真正的太平军,发现和自已想的根本是两回事,已无回头路,无可奈何下只能投靠天京。洪秀全也没有重用这些将领,仅是命名这些军队为花旗,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杂旗。但是这些花旗军倒是比起很多太平军忠勇得多,这是它话了。

  洪秀全既无意重用天地会这类真正的汉人反清组织,也无意或无那个胆识接纳汉人传统知识阶层或新兴的汉人留洋知识人士的意见,孤军作战,失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太平天国的开始看到结尾,我对洪的看法,就只有一个倔字,这也是南方民间对于很多客家人的一种看法。但是,洪秀全的倔和对汉人知识分子或武装的抵触,是有极深层根源的。如果大家从客家人的历史和境况中就能看出,洪秀全,表面上以华人(指的是汉人)对抗满清为口号,号召人入伍来充实兵员,实际上他要的却是客家人这个少数群体在中国的真正地位提升直至于成为统治力量。所以,当有汉人思想家或地下武装前来投靠时,他们都是虚以应对,不以重任。大家想想,对方说大家都是汉人所以一起来反清,洪秀全总不能回以我们其实不是汉人来拒绝,这样,以后招兵就难了,特别在远离客家人地区的南方安徽江浙等省和北方地区。客家人人数毕竟是有限的,长远来看,在长期惨烈的战争中,还是需要大量的汉人加入以作新血。但是,如果对汉人知识分子或历来具有很强能量的地下抗清组织以重任,将来,以汉人的知识和见解,必将凌驾于太平天国各王之上。而真正的汉人武装,假以时日,也一定取代客家军人而成为主流,这正是洪秀全等人所惧怕的。洪秀全可以召汉人为兵,却不敢用汉人为帅相,这已反映出他的看法和坚持,即这场运动只能以客家人为主导,否则,到头来,客家人这个群体的境况仍无法根本改变。

  而南方民间,对于客家人的另三种负面看法,就是好斗、藏阴,还有私心重。太平军攻占天京没多久,洪天王就和老是伪装上帝上身的天兄杨秀清闹翻了,召来壮族人的北王韦昌辉。而北王对于东王及其部属的大开杀戒,又惹恼了翼王石达开,石得到大多军队支持,对洪秀全逼宫。韦昌辉先是想动洪,后来兵败而被杀。在这让人眼花目炫的变动中,好象全过程里北王是一再犯上的大奸臣,实则,他似乎更象是冤大头。

点击下页分享更多太平天国失败的不为人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