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
寿命短暂的太平天国,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各种制度还是有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太平天国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的赋税制度介绍
一、田赋
《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有田同耕,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戴。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表明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国库”,要求“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第二年,天京出现粮荒,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提出“照旧交粮纳税”的建议,得到洪秀全的旨准。所谓“照旧交粮纳税”就是土地关系不变,照旧交粮纳税。
太平天国的田赋,基本上依照清朝旧制办理。所征之物,同清制一样,分为粮米两种。田赋的征收及其他事宜,均归乡官办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了乡官制度。所收粮米,解缴郡县政府所设国库。
在沿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六粮纳税”政策的同时,太平天国还推行“着佃交粮”新举措。太平天国在统治区镇压了一大批官僚、地主,他们或死或逃,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太平天国并没有将自己控制的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而是作为天国的财产租给农民耕种,令其“着佃交粮”。
二、营业税
经营工商业,在太平天国必须请领营业执照,否则将被视为非法。
太平天国对商店、手工业作坊和运货进市销售的商贩征收营业税。这种营业税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按商店、作坊的资本额所征的资本税;二是按作坊所生产的货物所征的生产税;三是按商店和作坊的营业额所征的税。
营业税税率较低,一般为0.2%—2%。营业税以郡县政府设卡征收为主。征收营业税的地方以商埠、郡县及有商业行为的市镇为限,村里不再设卡。
三、关卡税
关卡税相当于清朝的常关税和海关税,即在商埠及其水陆要冲对于往来货物所征的税,也就是货物通过税。太平天国的关卡税率,因时间和地区不同颇不一致。共征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量的,如盐、粮按担或石,丝按包计征;一是从价的,即按货物的价值征税。货物过关只须缴纳一次税收就可运达目的地。
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天海关,专收外国商船及其所雇华船的关税。外国商船驶入长江各口通商,洋货运销内地,按时价抽2.5%的子口税,免缴厘金和常关税。
除田赋、营业税和关卡税以外,太平天国还有名目繁多的杂捐,包括丁口捐、门牌捐、房捐、田凭捐、火药捐、礼拜捐、柴捐等。
太平天国的制度与现实:万人一“军”实有几十人
太平军恐怕是唯一一个把“军”这个名称当成正式建制单位使用的农民起义军,而且这级建制自始至终一直存在,并写入官方出版物。
1850年底太平军在金田团营,开始同清方对抗,当来自广西各县的拜上帝会众集结金田后,立即被编为中、前、后、右、左共5个军,按照编制,每个军的主官称为“军长”、“副军长”,下辖四个“先锋”,每个“先锋”辖5个“百”,每个“百”辖4个营,每营25人,各级主官都叫“长”。
按照这个编制,太平天国每个军应有2500人(不包括各级军官),全军12500人,而当时金田太平军总数为“男妇二万余”,则能战者的总数和编制相差并不多,各级编制是比较充实的,《天兄圣旨》中提到前军以张瑲进为先锋长的一个先锋,有兵力500人,和编制规定一模一样,而与太平军交锋的清方将吏转述俘虏供词,都说太平军每营人数为25人,也与编制相当。
太平军编制的重大变化,是在1851年7月2日至8月15日之间。
7月2日,太平军经过一番转战后,回到最初起兵的紫荆山区,洪秀全的总部驻扎茶地村,在这里,太平军按照《周礼》进行整编,将5个军扩大为10个,即中一、中二至左一、左二,军辖中、前、后、右、左5师,师辖中、前、后、右、左5旅,旅辖一、二、三、四、五5个卒,卒辖4个“两”,每“两”5个“伍”共25人,各级主官分别叫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按照这个编制,全军连军官共13156人。
表面上看,新编制比旧编制只扩充了1倍,其实不然:原来的军以下只有先锋—百—营三级编制,而新的军则为师—旅—卒—两4级,营和两的编制人数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新的一个军编制,就相当于原先5个军的总和,新编制不是扩编了一倍,而是扩编到原先的10倍。
问题是太平军的兵力并没有膨胀到如此惊人的数量:按照新编制,太平军全军应有13万多人,但根据清方情报、俘虏供词等可知,直到稍后太平军进入永安州城,全体男女总人数最多不过三四万,甚至有说仅1万多人的,也就是说,扩编到原先10倍编制的太平军,能上阵的战士人数比扩编前增加有限,甚至可能不增反减,那么,扩编的意义何在?
罗大纲是天地会名将,勇猛善战,又有一批战斗经验丰富的部下,是太平军极力争取的人物,《贼情汇纂》记载,罗大纲第一个太平天国官职,就是“左二军军帅”,由此可知,由于罗大纲身份特殊,部下虽接受太平天国整编、纪律,但终究和拜上帝会嫡系有差异,另编一个军、并让罗大纲担任这个军的长官,是比较得体的安排;既然有了“左二军”,则增设其他几个“二军”也就顺理成章,至于将每个军的编制扩大一级,一来可以满足功臣们提拔的需要,二来一旦军队扩充,也会比较方便。
由此可知,太平军的第一次扩编,更多出于人事安排的需要。
这次扩编基本奠定了太平军早期军制的框架,此后的六七年内,太平军虽然从几千人、几万人扩充到几十万人,但军一级的基本编制始终保持不变。
当然,调整总还是有的。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军数的不断增加。
1853年1月,太平军在武昌第二次扩编,数由10个扩编到25个,即从中一军至左五军,同时增编水营5个军,土营一个军;几个月后在天京,又扩编为陆营95个军,水营9个军和土营两个军。
明明人数不足却要虚设这么多军,一是因为分兵作战,较大的编制有利于各兵团招兵买马,二是这一阶段立功的将士很多,需要设立更多实缺论功行赏。军队实际人数和编制离题万里、以至于谁也没真把编制当回事。
1858年时,本身只能算太平军中级军官的前捻首李昭寿,部下就有多达24个军的编制,全军总的军数自然远远超过95或106个。稍后,洪秀全推行“分地制”,各地守将均自行编制属下军队,“军”这种臃肿、不方便的编制,普遍被旗、营、队等更灵活、更符合实际的编制所取代。尽管在不领的队伍里,仍然有“军”这种旧编制的留存,尽管一心想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洪氏家族手中的洪秀全后来多次试图抽调各将领军队中精锐,按传统的《周礼》编制重新成军,但太平军编制的主体,已转换为新的队—营或旗—队—营编制了。
猜你感兴趣:
上一篇:太平天国的制度困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