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其它历史知识>

城濮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睿柠分享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城濮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城濮之战的经过

  周襄王十八年冬,楚国的势力不断膨胀,想要继续北上来奠定他中原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借口宋国投靠晋国为理由,决定率领自己国家和其他附庸国的军队去讨伐宋国。

  那时候的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也在逐渐强大起来,对中原的霸主地位也是虎视眈眈。当宋国向晋国请求支援的时候,晋文公的手下认为这是一个雄踞中原的好办法,他们称霸中原的机会到了。于是,晋文公听取狐偃的建议先把楚国的两个附庸国曹、卫给

  占领了。楚国识破了晋国的诡计,不为所动,仍然攻打宋国。宋国又再次派人来请求秦国相助,晋文公为难了,如果不答应,晋宋肯定绝交,宋国被楚国降服;如果答应了,晋国的实力跟楚国无法比,没有获胜的可能性;想要让齐、秦相助,又怕他们不同意。后来,晋文公采纳了元帅先轸的计策,让宋贿赂齐、秦两国,让他们劝楚国撤兵,自己又把卫、曹的土地分给宋国一部分。楚国拒绝了齐、秦的意见,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齐、秦选择站在晋国这一边。

  楚成王得知宋、晋、齐、秦四国联合来对付楚国,便选择撤兵,但是他的统帅子玉不听从他的劝告,一意孤行,请求楚成王增兵让他去攻打晋国。楚成王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了一部分兵给子玉。子玉更加狂妄了,他借口让晋国答应给卫、曹的复国从而来引起大战。但晋文公却在私下答应给卫、曹复国,但让他们跟楚国绝交。子玉非常生气,于是首先发动了战争。晋文公带领军队退到城濮之地,在城濮两军进行交战。晋军利用楚军两翼实力较弱的现状,对右翼发起猛攻,然后用计谋把左翼也给消灭了,楚国见势不妙便急忙撤兵。最终以晋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介绍

  城濮之战的原文是出自于《左传—城濮之战》,描写了城濮之战交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内容详尽、手法简练,非常客观地记录了这一场战争。

  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楚国实力不断膨胀,与陈、蔡、郑、许等国进行会合,自称为王,但是晋、宋等国不赞同楚国的做法,拒绝与众国进行会合。于是,楚国召集其他国家准备对宋国进行讨伐。

  其次,写了事情的经过,宋国被众多楚军和其他诸侯国的兵队所围攻,宋国选择向晋国请求帮助。晋国认为这是一个称霸中原的好机会,于是答应援救宋国。在援救的过程中,晋国先是通过攻打楚国的附庸国来诱导楚国来进行相救,但是这个办法行不通。晋国又想出了一个让楚国与同盟国秦、齐产生矛盾的计策,顺势让秦、齐与晋国进行结盟来增强晋国的实力。这个计策非常奏效,楚国不得已队撤出了宋国的都城。但其中楚国的主将子玉非常不服气,请求楚成王答应他出兵消灭晋军,楚成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子玉先与晋国进行谈判,但是晋国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还把楚国的使者进行关押,导致子玉愤怒之极。子玉追晋军到达城濮之地,派人前去向晋国发起挑战。晋文公接受了子玉的请求,在城濮进行了一场声势宏大的战役。晋军针对楚军的弱点进行进攻,导致楚国失去了左右兵力,最终楚军选择了撤兵逃跑。

  最后,介绍了事情的结果,结果就是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战争的结束。晋文公还被周襄王命为侯伯,实现了称霸中原的目标。

  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性质是什么

  城濮之战是战国时期,奴隶制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晋国胜利而告终,晋文公从此当上了中原地区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军事上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意思都是主张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要运用“先发制人”这种战术的,历史上也有“后发制人”的军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积极进行防御,在掌握敌方的基本情况后以反攻为主要的作战策略,它常常运用在较弱的一方对抗较强的敌方时来制胜的法宝。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城濮之战中晋国本来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晋军的实力完全不能跟楚国的大军相比,但是晋文王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救援宋国的时候采取了先占领楚国附庸国的策略,让楚国有所动摇。再后来,利用计谋让齐、秦与楚国产生矛盾,选择跟晋国进行结盟,来增加晋国的实力。这样一来,晋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楚国也会因此有所顾虑。

  之后,在与楚国主将子玉对战的时候,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在城濮进行交战,那时候齐、秦、宋的军队也陆续到达了城濮与晋军进行了会合。在作战的过程中,晋军针对楚军的军队布局的情况,伺机而动,右采用“示形动敌”的作战方式诱敌出击,结果使得楚军完全陷入重围,失去了反抗的机会。最终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宣布结束。
猜你感兴趣

1.城濮之战的简介

2.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交战

3.城濮之战的典故

4.春秋时期城濮之战

5.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

6.重耳流亡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