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亚洲历史>印度历史知识>印度文化>

巴厘岛式印度教特点

睿柠分享

  印尼是一个以穆斯林人口为主、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但在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巴厘岛,人数最多的还是印度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巴厘岛式印度教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巴厘岛式印度教特点

  巴厘印度教

  (一)巴厘岛简介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BaLi island)是爪哇以东小巽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约556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义和巴厘岛风俗习惯的巧妙糅合,称为巴厘印度教。岛上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和佛教的释迦牟尼,此外还祭拜太阳神、水神、火神、风神等。教徒家里都设有家庙,家族组成的社区有族庙,村有村庙,全岛有神庙12500多座,因此,该岛又有“千庙之岛”之美称。巴厘岛印度教的信徒占全岛总人口400万的90%左右。在巴厘岛,无论是商店还是政府机构,各种神庙随处可见。在巴厘岛,一年中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多达198个。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神的意志为宗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印度尼西亚有80%的伊斯兰教信徒,约有1.6亿人,而巴厘岛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百万分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集中的信仰一致呢?这个情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巴厘岛著名的宗教景点例举

  1、海神庙(Tanah Lot)

  海神庙盖在海边的一块巨岩上,它是巴厘岛最著名的寺庙之一。涨潮时,此庙四周环绕海水,和陆地完全隔离。落潮时方可以相通。海神庙建于十六世纪,祭祀海神。巨岩下方对岸岩壁,有一小穴发现几条有毒的海蛇,传说是此寺庙守护神,防止恶魔和其他的入侵者。据说寺庙建成时忽逢巨浪,寺庙岌岌可危,于是寺内和尚解下身上腰带抛入海中,腰带化为两条海蛇,终于镇住风浪。从此海蛇也成为该寺庙的守护神。

  2、圣泉庙(Pura Tirta Empul)

  圣泉庙位于Ubud(乌布)北边的 Tampak Siring,寺庙环绕一处圣泉而建故名圣泉庙。一千多年来,巴厘岛人认为此庙以及此地两处可供沐浴的地方可供求取健康和财富。这里的泉水据称颇具疗效。圣泉庙建筑规模宏大、完整,在这里可以看到巴厘岛所有寺庙的特点。

  相传一位喜欢自夸魔力的Mayadanawa王,引来了诸神的挑战。Mayadanawa被天神Indra击败,变出一处毒泉。许多天神因为喝了泉水或在其中沐浴而死。于是天神Indra以宝剑插入大地,引出名为amerta 的长生不老泉水,使中毒诸神复活。Mayadanawa为了逃命,幻化为石头。Indra见状引箭射向石头,Mayadanawa 的鲜血流入了Petanu 河。自此,人们相信Petanu河受到诅咒,不能用以灌溉,否则收割的稻梗会喷出血来。从古人古老的碑文中得知,Tirta Empul(圣泉庙)在西元962年就已建造完成。

  (三)印度教简介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它不像____、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印度教并没有创教者,主要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详的吠陀经(Vedas)。吠陀经乃源自亚利安游牧民族(北欧人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圣歌。亚利安人大约在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时候,也就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进入印度,也将所信奉的吠陀教带了进来。

  公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相比之下婆罗门教就很微小了。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四)巴厘印度教

  巴厘印度教(Agama Hindu - Bali)② 是印度教与印尼巴厘岛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宗教。

  爪哇岛的佛教王国夏连特拉(Syahlindra 750~850年) 时期, 来自印度和爪哇的移民陆续抵达巴厘岛,初步将印度教的影响带到巴厘。在巴厘岛发现最早的碑铭中,有的用梵语字母拼写巴厘语,还有的直接使用梵语记录当时的情况。这表明以梵语为代表的印度教文化在巴厘岛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就在当地生根了。夏连特拉王朝衰落后,巴厘国王达尔马·乌达亚纳(Dharma Udayana) 和东爪哇辛多克王国(Sindok) 的公主室利·古纳普丽亚·达尔马帕特妮(Sri Gunapriya Dharmapatni) 生的儿子爱尔朗卡(Airlangga) 成为东爪哇的国王,进一步加强了巴厘与爪哇的联系。爱尔朗卡的弟弟阿纳克·翁苏(Anak Wungsu) 首次统一巴厘岛与爪哇,此后又经历了新柯沙里王朝(Singhasari 1222~1293年) 的统一。1343年,爪哇印度教王国麻若巴歇再次统一巴厘。至此,印度教已经在巴厘岛传播了数百年,由此奠定了巴厘岛浓厚的印度教传统。16世纪前后, 正当以印度教为特色的麻若巴歇王朝的封建文化进一步发展之时,早在7~8世纪就在沿海地区开始传播的伊斯兰教带着活力,终止了印度教在印尼(特别是爪哇岛) 的繁荣和发展,印尼进入了前所未的伊斯兰化过程。然而,印度教并没有随着声势浩大的伊斯兰化而销声匿迹,一部分印尼人带着印度教和相应的传统文化,来到了相对孤立的巴厘岛。从16世纪至18世纪,印度教在巴厘岛原有的宗教基础上不断壮大,不但保持了原有的文化特征,而且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逐步形成独特的巴厘印度教。

  要想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巴厘印度教的实质,就必须顺延印度教在印尼,特别是巴厘岛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着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巴厘印度教形成的原因

  关于巴厘印度教形成原因的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当印尼的印度教在伊斯兰强势文化的入侵下逐渐消亡时,为什么它在巴厘岛却根深蒂固呢? 第二,印度教既然在巴厘岛生根,为什么不能维持其纯洁性,而与当地的原始信仰结出巴厘印度教的果实呢?从宏观角度讲,一个民族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完全照搬,而是有机地选择吸收。后至的文化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在巴厘的印度教同样如此,巴厘人保留和传承的印度教既不可能是印尼早期的印度教,也不可能是印度古代的印度教,更不可能成为今天印度信仰的印度教,而是巴厘人的印度教——巴厘印度教。然而,从微观角度分析,由于巴厘岛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环境,与巴厘传统宗教信仰紧密融合的印度教深深扎根在巴厘人心中,成为难以冲破的宗教堡垒,造就出独特的巴厘印度教。

  1. 巴厘岛特别的地理因素

  印度教文化影响印尼期间,印尼各地所受的影响本身也很不平衡,这主要与印尼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印尼多山,多岛屿,交通不便,致使约300个部族集团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长期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位于爪哇岛东部的巴厘岛便是其中之一。巴厘岛南部属平原地带,雨水充沛,盛产稻米,历来是巴厘岛最繁荣的地区,是全岛经济中心,但是面对诡谲莫测气候恶劣的印度洋,并不是海上交通的理想中转点。而巴厘岛北部多山地,平原极少,降雨量低, 只出产一些椰子和柑橘,虽然面对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的爪哇海,但是作为海上贸易的补给站也不适合。此外,巴厘岛的物产并不丰富,既不生产国际市场畅销的香料、橡胶等经济作物,粮食产量也是自给自足。这样的地理特点和物产分布显然不适合伊斯兰教传播和西方列强殖民,因为他们都是以控制海上贸易和支撑海上贸易的粮食产地,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因此,印尼的伊斯兰化和荷兰的严酷统治,并没有对巴厘岛先前的印度教带来毁灭性的冲击。

  2. 巴厘岛传统的经济因素

  巴厘岛四面环海,渔业或航海业理应发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巴厘岛的农业繁荣,长期的农耕经济使印度教得以传承。圣雄甘地曾说:印度的文化只有三种要素: 一是耕田的犁; 二是手工的纺织机;三是印度的哲学。他指的“印度的哲学”是印度宗教哲学。从中以看出,印度教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尤其是在巴厘岛,印度教三个贵族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 的人都从事农耕。⑧从一定意义上讲, 印度教的哲学就是农耕经济的哲学,两者密不可分。巴厘岛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排斥商品经济和大规模的商业贸易,自然无法接纳充满商业色彩的伊斯兰文明和____文明,使印度教保存了下来。

  3. 多神信仰的因素

  印度教的主要特点是崇拜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同时又承认其他各种类型的神,并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这同巴厘岛原始的精灵崇拜,有相通之处。梵神和众多神的存在,使巴厘人不停地参加宗教庆典活动,无休止地编织着复杂精细的棕榈叶供品,精心地准备用于宗教仪式的食物,装饰各种的庙宇。⑦所以巴厘人似乎过于忙于自己的宗教活动,以至于无暇对宗教本身进行更多的思考或存有疑虑,自然不会想到去寻找一种新的信仰来代替印度教。

  4. 巴厘人本身的性格特性

  巴厘人笃信传统,辉煌的历史使他们倍感自豪。麻若巴歇王朝是印尼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1343年,麻若巴歇王国征服了巴厘。从此,在巴厘人的观念里,麻若巴歇的一切都具有了绝对的权威,自然曾在麻若巴歇时期盛行的印度教也不例外。尽管印尼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巴厘人没有大批地成为穆斯林。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伊斯兰教汪洋大海中的印度教之岛,并引以为豪,努力保持一种稳固的传统印度教文化形式。巴厘人生性不服输,独立意识强。这一点可以从1684年的苏拉帕迪起义窥见一斑。当时巴厘人成功地抵御了各伊斯兰教王国扩张的企图。甚至从1816~1840年,荷兰人入侵巴厘时,不屈不挠的巴厘人不论是国王,还是平民都身着素装,高举着克利斯短剑,带领着妻眷儿女与荷兰殖民者进行生死决战,用生命保卫自己的信仰。因此,巴厘人无惧无畏的性格和数次反抗外来干涉的顽强精神,对于任何外来宗教的传入都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所以当印尼各岛都改信伊斯兰教或____时,巴厘人却成功地坚守着他们的传统信仰。

  二、巴厘印度教的特点

  巴厘印度教不仅具有印度教的基本特征,延续了印尼湿婆教的特点,把印度教和佛教杂糅在一起崇敬。而且也融入了巴厘岛的原始信仰,如: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可以说,巴厘岛的印度教只是巴厘人信仰的外壳,而里面的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巴厘印度教的特点。

  1. 复杂多样的神崇拜

  首先,湿婆至上。巴厘印度教依然信奉由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和一般的印度教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有时湿婆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位主神,重大的宗教仪式都是围绕湿婆神所举行的。其次,湿婆、佛陀融为一体。巴厘人似乎不怎么在乎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而是以一种饶有兴致的态度将二者轻而易举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湿婆派祭司还是佛陀派祭司,都属于巴厘印度教祭司。再次,印度教与原始信仰合一。至今巴厘人日常生活中保留原始信仰,供奉着“太阳神”、“稻母神”和阿贡山等,而且给它们在印度教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阿贡山就被看作印度教经典里宇宙的中心。

  2. 神秘主义的宗教文化

  神秘性是巴厘印度教文化所体现的风格之一,它不仅与印度教本身的神秘论思想有内在联系,而且源于巴厘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有神观念。巴厘人认为,神灵无处不在,可以幻化在石头、树木、房屋等事物之中,神灵们无时无刻不在人周围,监督着人的言行举止,人与神之间是可以通过祭祀或某种宗教方法合二为一的。人们还可以运用正确的咒语,借助神力,驱害避难。这些思想都刻印在巴厘人的观念中,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构成了巴厘文化神秘主义的基本风格。

  3. 种姓制度的松散化和表面化

  巴厘印度教种姓制度从没有像印度那样严格。虽然巴厘人也分为4 个种姓,但将前3个视为贵族种姓(Triwangsa),只有最后一个是平民种姓(Jaba)。在巴厘人的种姓中,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占印度教徒总人数的15%,其余85%的广大群众属于平民种姓——首陀罗。“种姓之间的矛盾也不像在印度那样尖锐。在日常生活中,种姓差别只表现在一些不十分重要的规则和禁忌方面。此外,有印尼学者认为,巴厘印度教区分种姓不是由于宗教本身造成的,而仅仅是受了个人主义思想和封建社会结构的影响。这从侧面表明,巴厘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仅仅是一个宗教的表面形式而已。

  4. 支配巴厘社会的正常运转

  巴厘印度教是整个巴厘社会得以正常活动的支柱。首先,巴厘印度教是巴厘人生活的核心,他们认为生存和宗教是不能单独分开的。宗教信仰与仪式的庆祝活动是巴厘人从诞生到死亡并且关系到死后境界的重要因素。其次,巴厘人的社会交往也是以宗教为纽带,与巴厘印度教历法与宗教惯例密不可分。巴厘人大都在某个特定的印度教神庙活动,因此神庙成为了巴厘岛的社群划分的基本单位,而众多神庙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网络。再次,印度教业已成为巴厘人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宗教习惯在巴厘形成了全地区性的价值观。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敬拜巴厘印度教的神灵。
猜你感兴趣

1.七月巴厘岛旅游攻略

2.泰国巴厘岛旅游攻略

3.暑假巴厘岛旅游攻略

4.2017年春节去哪儿旅游最好

5.2017年中考地理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