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古代诗人>

边塞诗人王昌龄哪个朝代的

学康分享

  王昌龄是一名极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在王昌龄所写的诗篇当中,边塞诗的数量最多,那么诗人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身处于盛唐时期,是唐朝人。由于王昌龄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此外,王昌龄还和诗仙李白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两人被清朝的沈德潜认为是自古以来,七言绝句造诣最高的诗人。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十分富饶并且十分的重视知识的一个朝代。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诸多的诗人,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王昌龄也是唐朝极为著名的诗人。由于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王昌龄所写的诗大多是比较的豪放与激进。但是,唐朝也经常面临着外敌的入侵,边境战事不断。所以,王昌龄也写下了诸多表达自己想要去到战场之上,保家卫国的著名诗篇。

  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词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从军行》这首诗当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王昌龄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要将外敌感触祖国,保卫人民百姓的生活,避免人民百姓遭受外敌的践踏与凌辱。

  在唐朝时期,文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而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正是唐朝的。他作为一代文学家,自然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入朝为官。王昌龄最早是担任秘书省教书郎,然后又成为了汜水尉,官阶不断的上升。之后更是成为了江宁丞,深受唐朝统治者的信任,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王昌龄怎么死的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王昌龄由于身怀才能,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重视与信任,从而在官场之上有一席之地。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被贬的王昌龄只能回老家。

  王昌龄在公元756年,在经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那么,亳州刺史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呢?历史资料当中作出了解释。那就是亳州刺史闾丘晓一位嫉妒王昌龄的才能,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从这可知王昌龄怎么死的。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没有人性,为了已经死了,竟然将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杀害。虽然亳州刺史闾丘晓在案情审理之后,被绳之以法。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塞下曲王昌龄

  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译文是: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当中,前四句是描写晚秋时节,在塞外战场上,黄沙与落日相互映衬的荒凉景象。而后四句则是描写了长城一代,作为战事最为频繁的一个地方,满地都是荒草,显得十分的荒凉,没有生机,有的只是满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龄这首诗是众多描写战场的诗篇之一,在《塞下曲》当中,王昌龄将战争的残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边塞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战争。有数不尽的战士将自己的鲜血与头颅留在了边塞,只为保家卫国。避免国家受到入侵者的进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龄通过这一首诗,将自己的非战思想表述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来追求和平,避免战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