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古代诗人>

杜甫春望鉴赏_杜甫登高鉴赏

学康分享

  杜甫的诗歌有很多,其中爱国诗有春望,当然还有《登高》这样的开阔的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杜甫春望鉴赏 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春望鉴赏

  《春望》是杜甫表达爱国之情的一首五言诗歌,前四句描述了长安城残破不堪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于国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诗人惦记家人、心系国家的情感,饱含了悲哀凄凉。全诗格律工整,严密紧凑,颔联承上启下,与首、颈两联交相呼应,尾联强调了忧国的思虑致使头发花白稀疏,全诗对仗精妙,言语情感悲壮。

  杜甫在创作此诗时,正逢安禄山叛变,潼关被攻占后,唐玄宗逃向四川。肃宗登基后,杜甫将家里安置好便一人投奔朝廷,结果中途被俘虏,押送长安。此时身在沦陷区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萧条面貌,心中五味杂陈,于哀痛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全诗大意为国都长安已经被叛军所占,唯有祖国的大好河山依然不变。此时春光无限,城中却杂草丛生。面对这样悲惨的时局,万分感慨,就算看见花开也会忍不住落下热泪。感伤离别的苦楚,就算听到鸟鸣声也不禁心惊胆战。战火不断,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此时的一封家书抵得过万金银两的价值。不知不觉间,挠头会发现自己满头的白发更是稀疏,几乎难以束起来,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方面诗人在写作上情景相融,前四句主要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彼此不脱离,以景抒情,情中有景。其次诗人在言语上注重强烈的反差对比,以逆转来加深自己的深沉意境。此外,诗人善用“破”、“溅”、“惊”等字来加深语言动态,深化个人情感。

  杜甫登高鉴赏

  《登高》是杜甫在大历二年秋于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前面四句主要描绘景象,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的所见所闻,与秋季的景象环环相扣,展现了诗人身处江边上所见的空旷寂静景象。诗歌的首联写的是近距离的局部景观,颔联描绘的则是整体的大全景。

  诗歌的后四句主要用以抒情,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心中的所感、所惑,围绕着自己的身世与境遇,表达了贫穷凄惨、老年体弱以及在外流离的哀伤之情。颈联以自己的身世,将前四句写景中所包含的象征、喻示之意揭露出来,到了尾联再做强调和论述,以自己忧愁不堪、病困潦倒的形象来收尾。此诗语言简练精干,全篇运用对偶,其中第一二句更有句中对,充分展现了杜甫晚年对于诗文韵律把握得得心应手。

  杜甫再创作此诗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56岁老人,当时他的生活境遇十分窘迫。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有四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割据势力又再次兴起,国家领土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告别成都草堂,乘船南下,又逢久病缠身,行动极其不方便,生活甚是艰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他孤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心中百感交集。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心中激荡起涟漪,大有感触。萧条的秋色勾起了他对身世悲凉的感慨,陷入老病无所依的忧愁中。

  望岳杜甫

  《望岳》是杜甫的系列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诗描述的是泰山的雄伟与秀丽,流露出了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本人不畏艰险的雄心气魄;第二首诗赞咏的是华山,讲述了诗人官场失意的郁郁不得志;第三首诗感叹的是衡山,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忠情。

  第一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诗作,将其本人的浪漫与激情展露得淋漓尽致,全诗没有未曾一个“望”字,却丝毫没有脱离诗文的主题“望岳”,从前到后没有一句不是在围绕主题描写的。由远及近,由凝望至俯瞰,诗人通过对已泰山气势恢宏雄壮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大志,洋溢着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

  第二首诗咏华山,华山同样雄伟,但这首诗却显然是一首失意之作,此时的杜甫在官场颠沛流离,人至中年依旧仕途不顺,言语中尽显彷徨之寂寥与落寞。且杜甫通过写华山虽高,却难以登顶的遗憾,也在侧面表达了诗人心中有欲尽忠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杜甫徒有一腔热血,却屡屡受冷,官场之路坎坷不堪,最终只得心生厌倦,于喧嚣尘世中寻一处荒凉以自疗。

  第三首望岳,杜甫写于晚年,头尾论述,中间写景叙述,其中自“渴日绝壁出”到“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象的部分,则是全篇的中心所在。杜甫在这首诗中强烈地表达了爱国之情,于诗文的字里行间溢于言表。
猜你喜欢:

1.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

2.杜甫春望读书笔记

3.春望楷书书法

4.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

5.杜甫《春望》阅读练习答案

6.杜甫春望书法作品

7.春望杜甫硬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