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古代诗人>

张养浩字希孟的由来_张养浩资料

学康分享

  张养浩,元代时期人士,汉族人,字希孟,那你知道张养浩字希孟的由来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张养浩字希孟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养浩字希孟的由来

  张养浩字希孟,这几个字选自张养浩行义这篇文言文,全文讲诉了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张养浩从小就非常有侠义心肠。一次,张养浩见有人的银钱不小心丢失在路上,尽管那人已经走远了,但是他依旧追上去将钱还给了失主。张养浩非常的喜欢读书,看书的时间一刻也不停,白天默默读书,晚上的时候点上灯继续念书。

  按察使听说了张养浩的品行,推荐他当了县尹。当官期间,张养浩带头毁去了神饲,而后给了强盗改过自新的机会。强盗们感恩戴德,相互劝诫,再也没有犯过法。县里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无恶不作,以前的县尹不敢管这件事,但是张养浩将李虎以及他的同党全部依法惩处,百姓们对他非常感激。在张养浩离开后,百姓依旧为他立了碑。

  张养浩后来参加了中书省的工作。元宵节到了,皇帝决定在宫苑内张挂花灯,张养浩上书阻止了皇帝,奏折大概说,元宵节的时候百姓家也不会挂花灯,宫廷对于这件事更加应该小心,劝告皇上应该要节俭思虑。皇帝看罢奏折,起先大怒,后来又赞扬了张养浩的所做所为。不仅取消了在宫中挂花灯的计划,还奖赏了张养浩很多钱财。陕西大旱,张养浩不仅拿出了自己的死人钱财拯救灾民,还带领富人家出卖粮食,并向朝廷请求实施更有利于百姓的法令。张养浩在陕西干了四个月,一直都没回家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操劳过度,张养浩在六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张养浩资料

  张养浩,元代时期人士,汉族人,字希孟,他的家乡位于如今的山东济南。张养浩一生经历数朝,在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养浩出生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这样的背景给他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就学机会。少时,张养浩就极为勤奋好学,并且品行端正。他七岁时,曾在送别外祖父一家的路上捡到别人掉落的钱财,在钱财的主人早已走出很远距离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追上去交还给失主。可见张养浩的良好品德。幼时,张养浩对学习极为勤奋热衷,经常不分昼夜地读书,即使在父母制止后仍旧在晚上偷偷点灯读书。

  十七岁时,张养浩凭借游历济南时所作的一首诗《过舜祠》而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后又作出多首常被世人传颂的优秀诗作,譬如《白云楼赋》这篇文章曾一度让世人争相传读抄写,张养浩还因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东平学正。二十三岁时,张养浩遵循他父亲的希望步入仕途,升官数次,曾于元贞三年官至中书省掾属,后又于大德九年出任堂邑,直至元武宗时期返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在之后又在元仁宗麾下任职。张养浩做官期间尽职尽责,颇受多个皇帝的赞扬和喜爱。

  张养浩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推动了元朝科举考试的恢复,促进了元朝开国后首次科举考试的成功进行;在天历二年,元朝面临大旱灾时,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坚持赶赴旱地上任赈灾,拯救众多百姓于水火;他还编写了《三事忠告》,它对于历史学家们对元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社会风气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